- +1
多地海邊驚現“爆爆珠”!多部門緊急提醒
近期,海南???、廣東省多個沿海城市出現赤潮現象,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發出了圖片,稱“海邊有爆爆珠”“海邊驚現野生史萊姆”。
其實,這看似有趣的“爆爆珠”,正是源于廣東多個沿海城市正在經歷的因“球形棕囊藻”的暴發生長所導致的赤潮,相關部門提醒市民近期應減少親水活動。
根據自然資源部南海預報減災中心發布的消息,本次赤潮已涉及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江門、陽江等城市,多地發布了提醒。什么是赤潮?是如何引起的?有何危害?

有網友稱廣東沿海出現大量像爆爆珠一樣的東西。圖/網絡
“爆爆珠”從哪里來?
記者了解到,赤潮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首先,海水中存在赤潮生物,如本次廣東多地赤潮的“罪魁禍首”球形棕囊藻,是赤潮發生的內因。其次,海洋受到源自市政排放和海水養殖活動的有機污染,使得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鐵、錳等營養元素和有機化合物,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讓它們可以“衣食無憂”地瘋狂生長。

球形棕囊藻。圖/自自然資源部南海局
再者,適宜的海洋水文氣象、地理和海水理化要素也是赤潮發生的重要原因,如在我國南海,球形棕囊藻赤潮發生的溫度范圍在15℃-27℃之間,加上海上風力較弱,灣內潮流緩慢,就像為赤潮生物們打造了一個溫暖舒適且穩定的“生長樂園”,容易造成赤潮的暴發與聚集。
近年來,粵港澳大灣區海域連續發生球形棕囊藻赤潮。根據《2023年南海區海洋災害公報》資料,2023年南海區引發赤潮的赤潮優勢種包括球形棕囊藻、骨條藻、紡錘角藻和洛氏角毛藻共4種。其中球形棕囊藻引發赤潮的次數和累計面積均最多,分別為4次和15.5平方千米。
據深圳市海洋發展研究促進中心表示,球形棕囊藻赤潮屬于自然生態現象,是我國常發的赤潮種類之一,多發于福建、廣東、廣西及海南近岸海域。
1997年,我國東南沿海首次發生球形棕囊藻赤潮。之后,我國近海多次暴發球形棕囊藻形成的大規模赤潮。棕囊藻暴發期間,過度增殖的藻類會消耗水中的營養物質,導致其他浮游生物缺乏食物來源;同時隨著后期溶解氧含量下降,導致部分海洋生物缺氧窒息,從而影響整個海域生態系統的平衡;囊體中大量多糖類膠狀物質可黏附魚鰓或漁網,不利于漁業捕撈。同時,大量棕囊藻囊體以及碎片進入沿岸核電廠冷源取水口,堵塞濾網,還可能對核電冷源安全造成潛在影響。

圖源:網絡
近年來,深圳海域也曾多次發生不同程度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其發生規律和東南沿海其他海域的球形棕囊藻赤潮基本一致,存在明顯的季節性和周期性特征,即多出現在冬季,從暴發到消退往往需要一周至數月不等。
除此次酷似“爆爆珠”的球形棕囊藻外,形成怪象的藻類家族還有不少成員。
爆紅一時的“藍眼淚”現象,其實也屬于赤潮的一種。高密度的夜光藻隨著風浪聚集,在夜間受到擾動刺激時,儲存在體內的大量熒光素在熒光酶的氧化下,迅速發生反應,將大部分能量轉換成藍色熒光,形成如夢似幻的景象,一般出現在每年3月至10月,尤其是在春末夏初之際。
藻類除了能在水里形成奇特景觀,在雪中也創造了“神來之筆”。2020年,南極的烏克蘭科考站附近出現了粉紅色的“西瓜雪”現象,其實是雪中的極地雪藻在相對溫暖的環境中迅速生長,其體內含有蝦青素防止紫外線輻射,呈紅色。
我國川西、藏東南以及北歐、俄羅斯、加拿大等雪山冰川附近的河谷有成片的紅石,如同鮮血蜿蜒流淌于溝谷間,被喻為“冰川下的血色浪漫”,因巖石表面附著著一層薄薄的橘色藻,因富含蝦青素而顏色鮮艷血紅。
不可忽視的世界性公害
赤潮是海洋中漂浮的某種或多種微小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在一定環境下暴發性增殖或聚集,使一定范圍內的海水在一段時間內變色的生態異?,F象,又稱“有害藻華”,通常發生在近岸海域。
被喻為“紅色幽靈”的赤潮,其實是一個歷史沿用名,它并不一定都是紅色。根據赤潮發生的原因、生物種類和數量的不同,水體除了呈紅色、黃色外,還有綠色、褐色等,如中縊蟲、夜光藻形成的赤潮呈紅色或磚紅色;真甲藻、綠色鞭毛藻形成的赤潮呈綠色;短裸甲藻形成的赤潮呈黃色等。
據初步統計,世界各大洋中能形成赤潮的浮游生物有180余種,其中載入中國浮游生物名錄的有63種,包括硅藻24種、甲藻32種、藍藻3種、隱藻2種、金藻1種、原生動物1種。
赤潮的起因有自然的因素,也有人為的因素。赤潮生物的暴發與人類活動帶來的海洋污染密切關聯,我國沿海赤潮頻發區多為河口海域和沿岸、內灣海域,這些地區是沿岸的工業廢水、生活廢水、農業排水、養殖廢水、江河徑流集中的排放區,大量含有氮、磷、鐵、錳元素和有機化合物的生產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使近海、港灣海水富營養化,為赤潮生物繁殖提供了物質基礎。
適宜的水溫、海水攪拌、海水富營養化、光照和海域封閉都是致使赤潮發生的條件。20-30℃是赤潮發生的適宜溫度范圍,科學家發現,一周內水溫突然升高大于2℃是赤潮發生的先兆。海水的強烈混合流動一方面將海水底層的營養物質帶至上層,為赤潮生物提供豐富的養料,另一方面,也有利于赤潮生物的傳播和分布,從而增加赤潮發生的可能性。封閉的海域可為赤潮生物所需的物質提供積累的容器,而充足的太陽光照則促使赤潮生物通過光合作用獲取能量,從而迅速繁殖。
從20世紀60年代起,赤潮現象開始在全球蔓延,美國、中國、日本、加拿大、法國、瑞典、挪威、菲律賓、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韓國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赤潮發生都很頻繁。
《2023年中國海洋災害公報》顯示,2014年至2023年十年間,我國海域平均發生赤潮次數50次,平均面積5448平方千米,其中東海海域發現次數最多,影響面積最大,黃海海域發現次數最少,影響面積較小。
赤潮的發生,破壞了海洋的正常生態結構,也破壞了海洋中的正常生產過程,從而威脅海洋生物的生存。赤潮生物分泌的黏液會粘在魚、蝦、貝等生物的鰓上,妨礙呼吸,導致其窒息死亡。某些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食后能引起中毒死亡,也會給養殖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
再者,大量赤潮生物死亡后,尸骸的分解過程中需要大量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可造成環境嚴重缺氧或者產生硫化等有害物質,使海洋生物缺氧或中毒死亡。部分含有毒素的赤潮生物被海洋生物攝入,毒素通過食物鏈的傳遞,人類食用后也可能導致中毒甚至死亡。目前,赤潮已成為一種世界性的公害。
最新提醒
據廣東省海洋預報臺最新“藍色赤潮預警”顯示,1月10日,深圳市海洋發展研究促進中心對深圳灣和南澳海域球形棕囊藻赤潮開展跟蹤監測。經現場觀測,深圳灣沿岸海域赤潮呈斑塊狀或條狀分布,赤潮海域面積有所減小,約0.2平方千米;南澳海域赤潮零星斑塊狀分布于沿岸,約0.05平方千米。赤潮海域海面均未見魚類死亡現象。
廣東省海洋預報臺發布提醒,如發現赤潮擴散到養殖區,及時采取放氧等措施,以減少或避免養殖損失。加強漁船管控,暫停赤潮海域水產品采捕作業。加強周邊水產市場的巡查和抽檢,確保海產品安全。如赤潮發生于濱海泳場附近海域,應及時巡查并制止旅游者下水。
廣州生態環境局提醒市民,球形棕囊藻赤潮暴發期間,應減少親水活動,避免帶來身體不適。海南省海洋災害應急專項工作辦公室亦發出提醒,球形棕囊藻可能攜帶很多肉眼看不見的病菌,容易造成感染或引發過敏等身體不適癥狀,請勿在赤潮發生區域進行捕撈、游泳等活動,應減少親水臨水。
珠海市海洋發展局也提醒廣大市民,發現疑似赤潮現象,應及時報告海洋發展部門或生態環境部門。同時,藻類大量繁殖會導致海水中的氧氣含量不斷下降并阻塞魚鰓,引發魚類窒息死亡,有些赤潮生物產生的毒素直接或間接通過食物鏈在海洋動物體內富集,引起海洋動物或食用這些動物的人中毒甚至死亡。海洋保護區、濱海旅游區和漁業養殖者等涉海單位密切關注赤潮動態,及時采取應對措施,減少或避免損失。
生態中國網綜合南方+、羊城晚報、南方都市報;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