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 +186
名校長訪談|協和古北:中西融合教育見證學生真實的成長軌跡
【編者按】
教者,上所施,下所效也。育者,教子使作善也。
當下,中國正從教育大國向教育強國邁進。2014年,上海啟動教育綜合改革的國家試點,每年都在改革創新中形成新的制度性成果。
新年伊始,澎湃新聞推出《名校長訪談》系列報道,與校長們面對面,聽他們講述最生動的師生故事,傳播最前沿的教育理念。
上海協和雙語高級中學位于古北國際社區,是一所提供中西融合課程,擁有近千名中外學生和百余名中外教師的多元化中學。
學校的“掌門人”是2018年4月履新的陳杰妮,這位女校長在國際教育領域摸爬滾打了二十多個春秋,見證了國際教育在中國的成長過程。
1994年從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系畢業后的次年,陳杰妮進入上海的一所外籍人員子女學校任職。此后18年,作為上海最早一批在國際教育領域耕耘實踐的中方教師,她經歷了課堂教學、課程開發、教師培訓、教育管理等各個領域的歷練。
2013年,陳杰妮離開了工作多年的外籍人員子女學校,并帶著對協和教育理念的深刻認同,選擇了協和作為她求變創新的新疆域,精耕“中西融合”教育,并由此踏上了中西融合教育的征程。

“我們堅持秉承中西文化融合的辦學理念,既有創新也有傳承。要讓融合落地生根,首先要實現人的融合,深入教與學的方方面面,滲透于上到學校管理理念、下至學生學習生活的教育生態中,由此融合便自然天成,毫不違和。”陳杰妮說。
【對話陳杰妮】
澎湃新聞:師資和生源是一所好學校不可或缺的兩翼,學校在老師選拔、學生招生方面有什么要求?
陳杰妮:在協和,中方教師均擁有多年在國際化環境下的教學經歷,外籍教師則平均至少有三年的教育教學經驗。學校設有教師專業發展協調員,針對全體教師及行政人員就培訓支持、培訓內容、培訓形式等進行立體多維整體設計。
我們注重培訓需求的原發性,以自愿報名和校方需求相結合,保證在既定的培訓規劃中能產生更廣泛的培訓效能。我校專注學生4C思維(Creativity、Collaboration、Critical Thinking、Communication)的培養,因此我們開發了一系列校內校外的教師專業培訓,目的是幫助老師在日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四種思維方式。

在招生上,我們招收十年級的學生主要是通過中考和自主招生環節,學科上比較重視孩子英語語言的素養和科學素養。除了筆試,還會面試學生,希望通過面談,找到更加積極向上、樂觀開朗的學生。
在中考成績方面,歷年來我們都以重點中學的分數線作為參考。IB課程(國際課程的一種)并不輕松,甚至可以說比高考更加嚴苛,因此在錄取和培養過程中,我們比較注重學生的主動性、合作性、時間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基礎和發展潛質。
作為一所以培養全面發展個體作為主要目標的學校,協和的理念和體系能很好地幫助那些想要從事藝術類、專科類且有很好學術素養的學生追逐夢想。可以說,我們學生的出口,完全符合我們自己的培養目標,沒有把“沖藤”作為第一靶向,而是充分體現了每一個孩子自己熱衷的專業方向。
有家長只求學生基礎學科分數,卻犧牲或者忽略了孩子的藝術特長,但在協和并不存在這樣的情況。我們的學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特質,入讀音樂、藝術、媒體等領域世界頂尖的專業院校。從2018年升學數據看,我們有77%的學生進入世界綜合排名前一百位的學校,另外19%的學生都進入了世界各地專業領域的頂尖學府。

澎湃新聞:國際課程如何與傳統課程相互借鑒?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對傳統教學有何挑戰?
陳杰妮:國際課程是素養指向的,規定了學習者的培養目標、態度,培養的是學科中的研究能力、批判性思維能力、合作溝通等,有清晰的能力多元評價體系,但不規定教什么內容,因此在選擇內容時,完全可以從傳統課程中汲取很好的素養。
我們很注重數據,但我們不依賴數據。對于人工智能,我們保持審慎的態度,我們不能像開無軌電車一樣盲目去跟風。
但在科技應用到融合課程方面,我們還是有基礎的,并且這個基礎在不斷地夯實。舉例來說,好的計算機科學老師很難找,我們的招聘策略是寧缺毋濫,我們通過跨學科整合,將信息技術知識和手段融入到各科教學中去。
面對AI時代,關鍵還是從教師培訓、拓寬教師眼界、豐富教學手段入手。未來社會最不容易取代的行業之一就是教師,但老師如果僅僅傳道授業解惑,卻不知如何去激發、有效地去引導和互動,這樣的教師顯然是首先被淘汰的對象。
澎湃新聞:國外的學校招生新變化,對于學生的生涯規劃有哪些影響?
陳杰妮:我們讓學生做好自己的準備,名校錄取學生,不會只看標準化考試的成績,每年SAT滿分卻不能進入名校的學生有很多,名校更重視學生的簡歷和檔案,這個不是寫出來的,而是要做出來的。
一個孩子的成長軌跡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僅靠中介機構幾個寫手去寫的,而是可以看得見的成長軌跡。協和有專業的辦學資源,協和自己專業的升學團隊也會對學生的升學環節進行指導,這也是學生能夠順利升入國外優質大學的重要原因之一。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