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援藏干部:看到小朋友在地震安置點跳繩踢球,備受鼓舞
“前兩天還在一個安置點看到大人們在有序領取物資,小朋友在一旁的空地上跳繩和踢球,大家以很積極的心態面對困難,對我們來說也備受鼓舞。”身在西藏日喀則薩迦縣的上海援藏干部沈佳梁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他所在的薩迦小組目前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除了給家人報個平安外,其余時間注意力都在工作上”。

薩迦縣一安置點,小朋友在空地上跳繩。 受訪者供圖

薩迦縣一安置點,小朋友在空地上踢球。 受訪者供圖
1月7日9時5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1月13日晚,西藏定日地震接連發生多次余震,其中5.0級地震是目前最大余震。
13日晚定日縣5.0級余震發生時,上海援藏干部宮愛如正在拉孜縣城二樓辦公室開會,他和同事們感受到震感后第一時間撤出建筑。“晃動的感覺很明顯,晃了幾次,都持續了幾秒鐘左右,于是我們全部撤到院子里的空曠地帶繼續開會。”
在日喀則市區的上海援藏干部張小波則表示感受到輕微震感,“這兩天這種余震已經習慣了,晚上余震后我也跟松江區援定日縣的干部通了個電話,他們那邊正在開工作會,一切安好。”
西藏日喀則是上海的對口援建地區,浦東、徐匯、楊浦、普陀、松江五區分別對口援建江孜、薩迦、拉孜、亞東、定日五縣。地震發生以后,上海多方人員、資源齊動,支援災區。原本按照計劃已經返滬休整的第十批上海援藏干部和“組團式”援藏醫療隊立即響應,返回崗位。
相比地震剛發生時的心急如焚,現在,上海第十批援藏干部薩迦聯絡小組組長,薩迦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沈佳梁心里有底了許多。“受災群眾已被安排在安置點,物資能基本覆蓋需求,后續我們將根據上級統一部署,逐步開啟災后重建的相關工作。”
“把物資盤活,精準送到每位受災群眾手中”
“現在日喀則市薩迦縣救災情況已整體趨于平穩,與定日縣接壤、薩迦縣受災最嚴重的麻布加鄉和雄麥鄉各項安置保障工作有序展開。”1月13日下午,沈佳梁告訴澎湃新聞記者,薩迦縣距離定日縣70公里左右,震后,薩迦縣房屋出現不同程度損壞,同時存在人員受傷情況,當時搶險救災及受災群眾安置工作是當務之急。“尤其是麻布加鄉和雄麥鄉,主要是房屋倒塌和開裂,考慮到海拔和冬季的氣溫,保證群眾平安溫暖過冬是當前十分緊急的任務。我們第一時間把受房屋倒塌影響的受災群眾安排在安置點。”

沈佳梁在安置點了解受災群眾需求。受訪者供圖
“地震發生當天,我們一直在與薩迦縣溝通,了解受災情況和需求。但是沒到一線,看不到具體情況,心里是很急的。”沈佳梁告訴記者,地震當天,薩迦小組雖然人在上海,但同步開啟了后方的物資協調工作。除了徐匯區捐助的200萬元及相應物資外,沈佳梁也在想辦法籌措保暖的衣物以及愿意提供物流保障的企業。“1月7日我們接到了很多關切的信息,也得到了很多幫助。有的企業捐款捐物,有的企業免費提供物流服務。我們在后方的工作就是把所有資源理順并將鏈路打通。”
1月9日,徐匯援藏物資送達麻布加鄉。同日,薩迦小組全員到達日喀則市,在看到一線的具體情況后,沈佳梁懸著的心才算落地。“在去了最大的幾個安置點,和大家交流了生活上的困難和需求,尤其是了解到哪些物資緊缺,掌握了更精準的信息后,我們對安置點物資的調配工作才能有更細化的安排。”

徐匯援助物資已被送至麻布加鄉。受訪者供圖

徐匯援助物資已被送至麻布加鄉。受訪者供圖
沈佳梁說,在結束了白天的工作后,每天晚上需花費大量時間統計當天的物資到達情況,做好接收、清點和核對,再對第二天物資的發放做好個性化調配。“每個安置點,受災群眾的需求和缺口各有不同,同時對每種物資的需求量也不一樣。‘主動脈’把血送過來后,我們做的就是毛細血管的工作,把物資盤活,精準快速送到每一位受災群眾手中。”
現在,薩迦縣安置點的物資已基本能滿足受災群眾生活過渡的需求。在確保了最基礎的需求后,安置點的條件升級也被列入沈佳梁的工作進程中。“從1月11日開始,我們正在安置點搭建板房,帳篷畢竟是應急性的,考慮到距離老百姓真正搬回家還有一段時間,板房在安全性、保暖性、居住環境等方面都會更好。”

帳篷被排成“回”字形,以更好抗風。 受訪者供圖
同時,除了抗震救災工作外,薩迦縣已開始摸排具體房屋受損情況,并逐步啟動災后重建工作。“我們請第三方機構對所有的受損房屋進行評估,之后根據評估報告再啟動后續的修復和重建的工作,也是希望受災群眾能盡快恢復正常生活。”
安置點逐漸有了煙火氣
與薩迦縣相同,拉孜縣安置點的情況也在逐步好轉。1月13日,上海市援藏干部拉孜聯絡小組組長,拉孜縣委常務副書記、常務副縣長宮愛如告訴記者,目前拉孜縣的工作重點已開始從最初的抗震救災,轉變到現在的災后安置和重建。
在拉孜縣的安置點,物資的缺口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地震剛發生后,缺口以食品和帳篷等必需品為主。現在,物資缺口逐漸以生活用品為主,比如行軍床、墊子、應急燈等。”宮愛如表示,經過一周的時間,受災群眾的身心也逐步從最開始的緊繃狀態,慢慢緩解下來,“還需要在安置點再過渡一段時間,他們也需要更多日常生活用品”。
除此以外,宮愛如還補充說,現在拉孜縣安置點的帳篷內,已有受災群眾開始自己做飯。“此前物資未完全到位,食品方面只能由我們來供應。現在一些有條件的安置點,他們可以燒水燒飯,我們給他們提供一些食材,他們就可以自己做飯。”在宮愛如看來,雖然條件不比以前在家里,油鹽醬醋也可能不全,但自己做飯吃總比方便面、餅干更合口味。“帳篷內騰騰升起的煙火氣,也是受災群眾生活逐漸好轉的證明。”
正在進行受災學校的安全評估
1月13日晚,日喀則市教育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日喀則市上海實驗學校校長張小波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剛結束一天的工作。“今天我們去了拉孜縣芒普鄉中心小學等6所學校,查看學校建筑的受損情況。市教育局將會同第三方機構盡快拿出所有受災學校的安全評估報告,為后續相關工作提供科學依據。3月3日,全市學校將統一開學,為了確保學生們屆時能在安全的校舍內學習生活,現在我們正全力向該目標努力。”

張小波前往拉孜縣查務鄉中心小學調研。受訪者 供圖
1月14日,張小波前往定日縣的長所鄉等,查看學校損壞情況。“預計會在定日縣待三天,因為那里整體受災最嚴重。”
此前抵達日喀則后,張小波第一時間去看望了受地震影響在外暫住的五名學生。“這五名孩子都來自定日縣和拉孜縣,因家里受災無法返家,便在親友處暫住。畢竟都是因為受災嚴重回不了家,孩子們也擔心、緊張家里的情況。我看望他們一方面是為了鼓勵他們,另一方面也為進一步摸排他們家里具體受災情況,便于考慮如何能幫助到他們。”
除了看望學校的師生外,張小波還關注到受災群眾心理疏導方面的需求。目前,上海援藏干部人才聯絡組協調了一支心理專家團隊,針對受災群眾進行心理疏導及援助。“通過協調,目前我們有10位來自定日縣的黨員教師志愿者。這些教師志愿者原本就掌握心理學方面的知識以及豐富的一線工作經驗,稍加培訓后便能勝任心理疏導的工作。”
下一步,張小波還計劃協調上海援藏教師團隊,錄制線上心理輔導講座視頻,通過教育主管部門以及學校,最后傳達至師生,“幫助他們樹立重建美好家園的信心。”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