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急速馳援日喀則,電信衛星顯擔當
1月7日,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定日縣發生6.8級地震,各地救援隊伍迅速奔赴受災區域展開救援。
1月7日中午12點37分,中國電信衛星公司接到工信部應急保障中心來電,要求緊急支援百部衛星電話趕赴災區保障當地的應急通信。災情就是命令,中國電信衛星公司快速響應,派出應急通信保障隊伍,由隊長裴志勇當晚持百余部衛星手機先行趕赴災害現場,其他隊員協調其他衛星應急通信設備后,第二天一早趕赴西藏與裴志勇會合。
韓旭作為中國電信衛星公司的一名應急通信保障隊員,在接到前往一線進行應急通信保障的指令后,他無暇準備個人生活物資,在調試整理好衛星通信設備后就會同其他隊員直接奔赴機場,于8日下午抵達西藏,立即開展救援工作。

完成調測的衛星通信設備
1月份的西藏,正值寒冬,最低氣溫可達零下18-20℃,定日縣地處高海拔地區,氧氣稀薄,空氣中的含氧量僅是平原地區的63%,冬季低溫、風災沙災、空氣干燥等惡劣的環境,讓應急保障工作格外艱難。

災區艱苦的生活條件,應急隊員們圍在一起煮飯

災區艱苦的生活條件,應急隊員們圍在一起煮飯
雖然應急通信保障隊員們經歷過2024年廣東韶關、湖南岳陽、遼寧建昌、海南海口多地支援汛情通信保障的大災大考,但由于常年在含氧充沛的地區生活,受災地區艱苦的環境,讓很多隊員出現了之前未曾經歷過的高原反應,頭痛、嘔吐、全身疲倦乏力……各種身體不適癥狀隨之而來。

應急隊員出現高原反應,需要不斷吸氧維持狀態
從1月7日接到應急通信保障任務開始,連續三天的時間里,為了更快幫助受災地區恢復通信,裴志勇、韓旭、李豐、張巖松等幾位同志每天只睡3個小時。方便面、自熱飯是他們最好的干糧。

應急隊員在災區的第一天和第三天(臉部浮腫)
1月8日抵達受災地區后,現場仍余震不斷,隊長裴志勇不顧外部險峻環境和高原反應引起的身體不適,馬不停蹄地開始與當地核對裝備、開展培訓。

顧不上身體不適,立即向當地救援力量交接衛星通信設備
作為本次應急通信保障團隊隊長,裴志勇一邊擔憂著隊員們的身體狀態,一邊惦記著前線的受災群眾。在與應急隊員韓旭、李豐、張巖松匯合后,裴志勇關切地詢問大家的身體情況、是否需要稍作休息調整,但大家唯一想的就是如何將衛星設備帶到一線去、如何讓我們的衛星設備在第一時間發揮作用。

應急通信保障隊員通過具備手機直連衛星功能的手機與現場救援人員聯系

災區民眾通過衛星電話向家人報平安
此次救援中,還有一支特殊的科技小分隊,中國電信衛星公司的技術人員張文軒將中國電信自研的車載相控陣天線安裝在人民日報通信車頂上,支持車輛在行駛過程中實現應急指揮、新聞報道、物流運輸等場景所需的數據和視頻穩定傳輸。

應急隊員現場安裝車載相控陣天線設備

應急隊員現場安裝車載相控陣天線設備
本次西藏災情,中國電信衛星公司除了手機直連衛星服務作為基礎保底通信手段,衛星電話為政府應急求援提供通信保障,車載相控陣天線解決車輛行駛過程中的高速信息通信等科技創新產品外,還基于遙感衛星數據完成震前、震后影像解譯,可為災區救援路線制定、災情研判和應急處置提供參考。這些衛星“黑科技”產品為災區提供了“全方位立體式、天地一體、靈活機動”的應急通信保障能力。

定日縣長所鄉衛星影像災情研判結果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在此次抗震救災行動中,應急通信保障隊員們不畏刺骨嚴寒、不懼高地缺氧,逆風前行、挺膺擔當,在地震救災一線留下最美身影,用實際行動書寫人民至上的時代答卷。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