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4上海文藝瞬間|上海為何能成為中國最大的音樂劇票倉
2024年11月,中國演出行業協會、燈塔專業版等聯合發布《2024中國音樂劇市場年度報告》,引起音樂劇圈關注和熱議。
數據監測顯示,2024年1月至10月,全國音樂劇演出場次1.36萬場,票房13.96億元,觀眾人數582.13萬人次,均較上一年有所增長。
其中,上海音樂劇票房占全國比重的56%,遙遙領先。從專業劇場到演藝新空間,上海各方齊心協力,共同筑起了全國最大的音樂劇票倉。

《劇院魅影》劇照
經典音樂劇強勢吸金,音樂會版掀起層層熱浪
2024年,西方經典音樂劇在上海依然有著巨大號召力,展現出強大的吸金能力。
從盛夏到初秋,英文原版音樂劇《劇院魅影》在上海大劇院連演48天,59場演出實現100%上座率,創下8000萬票房,觀眾97031人次,創造了中國音樂劇的市場新高度。
其中,約16%的觀眾是跨城觀演,1%的觀眾來自境外,“為一部劇奔赴一座城”已從一句宣傳語逐漸成為現實。在微博、小紅書、抖音等社交媒體,看“魅影”也成為外地游客打卡上海的一部分。

《搖滾莫扎特》 劇照

《巴黎圣母院》 劇照

《卡薩諾瓦——威尼斯的情人》劇照
在世界音樂劇版圖中,偏重歌曲、弱化敘事、追求詩意的法語音樂劇是獨樹一幟的存在,也在中國找到了不少知音。6月,曾經兩度登臺上海文化廣場的法語音樂劇《搖滾莫扎特》,重游舊地,連演22場,全面售罄。9月,法語音樂劇《巴黎圣母院》第四次來到上海文化廣場,連演18場,開票即售罄。
近年來,上海文化廣場竭力拓寬海外音樂劇的版圖,追求多元化、多語種的音樂劇呈現,上海的演出市場也變得越來越開闊。繼英語、法語、德語、西班牙語、俄羅斯語后,12月,上海文化廣場首次將觸角伸向意大利語,引進了意大利音樂劇《卡薩諾瓦——威尼斯的情人》,將意大利風流浪子卡薩諾瓦的冒險故事再現于舞臺。
“我們希望拓展上海觀眾多元的音樂劇審美,把更多符合中國人欣賞口味的作品介紹進來。”總經理費元洪說,上海文化廣場選戲,不看語言、不看獲獎,也不看票房、不看名氣,而更看重審美能否和中國觀眾產生共情。
小語種音樂劇在中國首演,也意味著一定的風險。費元洪認為,語言并不是風險,一樣是看字幕,“更大的風險在于,新戲沒有知名度,如何去推廣被更多公眾知曉,并讓觀眾愿意相信文化廣場的判斷。”

《伊麗莎白》劇照

《蝴蝶夢》劇照

《路德維希二世:國王歸來》劇照
除了盛裝而來的原版音樂劇,音樂劇版音樂會也在2024年的上海掀起一波又一波熱浪——8月、11月、12月,德語音樂劇《伊麗莎白》《蝴蝶夢》《路德維希二世:國王歸來》分別以音樂會形式登陸上海文化廣場,總計演出43場,總能掀起全場大合唱。
《伊麗莎白》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大女主戲”,2014年首登上海,為中國觀眾敲開德語音樂劇的大門,也成為無數劇迷心目中的“白月光”。緊隨其腳步,《蝴蝶夢》《路德維希二世》也紛紛來到中國首秀。
音樂劇版音樂會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華麗造型、精美服裝,同時有著濃縮精煉的舞美,還有管弦樂隊陪伴在側,現場奏樂并烘托氣氛。在講述“童話國王”傳奇一生的《路德維希二世》中,現場音樂更是由一支65人編制的中國樂團——上海新古典樂團奏響,氣勢恢宏。
音樂劇版音樂會并沒有折損音樂劇的魅力。“這些音樂劇都是以音樂為核心來進行故事串編,做成音樂會有兩個好處:第一,樂隊在舞臺上,觀眾會更加聚焦音樂性本身的表達;第二,劇目可以以一個相對可控的成本,順利落地。”費元洪說。
三臺音樂會都只需一天時間裝臺,這對音樂劇來說是不可想象的。2016年,德語音樂劇《莫扎特!》花了14天時間裝臺。《路德維希二世》更加復雜,德國福森的劇院是量身定制的,與新天鵝堡和周圍山水之景融合交織,有著復雜的水臺、轉臺和升降技術,極難展開巡演,而更輕便的音樂會加速了中國觀眾與之見面的速度。
從票房收入到觀眾反饋,三臺音樂會迅速發酵出好口碑,帶來超高復購率。尤其是《伊麗莎白》和《蝴蝶夢》,都在首演后的第二天帶動了1200-1500張的售票,觀眾當場感動,超出預期,產生了大量的復購行為。
不過,也不是所有音樂劇都適合做成音樂會,“需要音樂性非常強,旋律美,大線條,故事雋永,值得深思。那些以導演或場景或舞蹈為核心的戲就不太適合。所以,真正可做音樂會的作品,只占音樂劇體量中的一小部分。”

《麥克白夫人》 劇照

《海上鋼琴師》劇照

《無間道》 劇照

《錦衣衛之刀與花》劇照
除了引進西方音樂劇,2024年,中國原創音樂劇也在上海舞臺迸發出強大活力。一批扎根在上海的民營音樂劇制作出品機構,千帆競進,集中推出了一批首演新作。
其中,徐俊戲劇打造《麥克白夫人》,全英文演唱,以全新視角切入莎翁戲劇;染空間將“當代文藝青年的孤獨經典”《海上鋼琴師》搬上舞臺;聚橙集團聚焦香港經典IP《無間道》,再現臥底風暴;劇伙音樂的新國風音樂劇《錦衣衛之刀與花》猶如一匹黑馬,被業內人譽為“最好的國產音樂劇,沒有之一”…… 民營機構對于市場需求敏銳,也善于捕捉創作熱點。
演藝新空間遍地開花,進商場看戲不是新鮮事
在上海大劇院、上海文化廣場等地標性的大劇場中,大中型音樂劇此起彼伏。而在深入上海毛細血管的演藝新空間里,一批為小劇場量身定制的小型音樂劇,暗流涌動,也在如火如荼地上演。
《2024中國音樂劇市場年度報告》顯示,2024年1月至10月,全國票房排名前10的中文音樂劇中,《時光代理人》《嗜血博士》《#0528》《狂炎奏鳴曲》《阿波羅尼亞》均是誕生于上海的演藝新空間項目;而演出場次排名前10的作品,也都是演藝新空間項目,《阿波羅尼亞》更是高居全國第一。

《阿波羅尼亞》劇照

《阿波羅尼亞》劇照
2020年8月,由一臺好戲制作的《阿波羅尼亞》在亞洲大廈首演,一炮而紅。以此為始,上海音樂劇在演藝新空間里找到了全新的發力點。
“完全沒想過火,最初也不是奔著火去的。”一臺好戲副總經理袁齊說,2020年,常規劇院的演出受到疫情重創,他們轉道寫字樓去做演藝新空間的開發,倒逼出一個爆款項目。
這是一部“韓改劇”,原計劃做成和韓國一樣傳統的鏡框式版本,后來因地制宜做成了環境式音樂劇。現場只有114個位子。在燈光昏暗、復古風格的小酒館里,觀眾繞著吧臺而坐,和演員之間的距離不到一米,呼吸相聞,觸手可及。
2021年4月,一臺好戲緊接著推出了《阿波羅尼亞》的前傳《桑塔露琪亞》,故事發生地變成了小賭場,只有134個位子,依然受到熱捧。
N刷的觀眾絡繹不絕,一部劇連刷一百多場的人甚至很常見。兩部劇也被戲稱為“上海特產”,是進滬必看劇目,拖著行李箱、跨城追劇的外地觀眾占比約20%。
“歌曲好聽,情節緊湊,舞臺精美,角色有吸引力。”刷了七八次《阿波羅尼亞》的李小姐說。陳小姐為了“人質”李玨復刷《桑塔露琪亞》,“人質是劇圈流行的說法,意思是為了自己喜歡的演員,甘愿被綁架。”廣告人小莊則將《阿波羅尼亞》當成解壓大法,舞臺上限定的歡樂與感動,能讓她暫時忘記工作煩惱。
“環境式音樂劇,不同座位有不同視角,能收獲不一樣的觀演體驗。另外,兩部劇分別有三個角色,每個角色都有若干演員去演,演員之間有很多排列組合,不同組合會產生不同的火花和化學反應,觀眾會有強烈的‘集卡’意愿。”袁齊說。
2024年8月,《阿波羅尼亞》舉辦了1000場紀念音樂會,截至年底總計演出1121場,至今保持著平均95%的上座率。《桑塔露琪亞》總計演出814場。一臺好戲將這兩部劇“打包”到廣州,開了分館,還將上海的成功經驗帶去杭州,開發了新賽道的新爆款——新國風環境式越劇《新龍門客棧》。

《桑塔露琪亞》劇照

《桑塔露琪亞》劇照
如今,在環人民廣場半徑一公里內,五十余個演藝新空間散落在亞洲大廈、大世界、第一百貨、世貿廣場等地。光是亞洲大廈,就有19個小劇場,每天都有好幾部音樂劇同時開門迎客,讓人眼花繚亂。
在上海,進商場看戲已不是新鮮事。社交媒體上遍布著“不迷路指南”,詳細到從哪個地鐵口出來、坐哪道電梯上樓,都有熱心劇迷總結。這些商場之間的距離也不遠,步行幾分鐘可達,如果一口氣想多刷幾部戲,還能極限趕場。時尚新潮的“90后”“00后”扎堆于此,因為演藝新空間帶來的巨大流量,商圈的餐飲、購物等業態都被盤活,夜間經濟被點亮。
演藝新空間的大量存在,還搭建了一個人才培養池,成為推動行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從幕后的舞監、燈控、音控,到臺前的年輕演員,他們在小劇場里摸爬滾打、蓄積力量,未來再去大中型劇場會游刃有余。“現在很多活躍在大中型劇場的演員,都是從小劇場起步的,比如郭嘉軒,在演《阿波羅尼亞》時還是大學生。”袁齊說。
上海為何能成為中國最大的音樂劇票倉?費元洪認為,音樂劇是一個專業密集型行業,而上海就像紐約、倫敦、維也納、東京、首爾等音樂劇勝地一樣,不僅匯聚了大量臺前幕后的演藝人才,還有著高密度的劇院群——比如在人民廣場周邊1.5平方公里范圍內,有專業劇場26個、演藝新空間80余個,專業劇場和演藝新空間相輔相成,共同抬起了音樂劇行業的火焰。

《悲慘世界》 劇照
2024年12月24日,《悲慘世界》40周年紀念版音樂會官宣開票,圈內刷屏。
2002年,英文原版音樂劇《悲慘世界》在上海大劇院連演21場,場場爆滿。這是第一部引進中國大陸的西方經典音樂劇,具有里程碑意義。此后十年,《音樂之聲》《劇院魅影》《獅子王》等紛至沓來,中國音樂劇市場步入快車道和黃金期,也極大開拓了中國觀眾視野,培養了大量對音樂劇具有足夠認知且形成觀演習慣的觀眾群體。
2025年11月-12月,《悲慘世界》重訪上海、僅此一站,連演64場,將為上海再添星光,讓更多人在上海看見世界,也讓更多世界目光聚焦上海。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