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顏值經濟”風勁:整容亂象日盛,青少年成主力
半月談網2月14日消息,1月19日晚上,安徽阜陽一名年僅23歲的網絡女主播因整容失敗跳樓自殺。此前不久也有報道稱,貴州貴陽一名19歲少女在進行隆鼻手術時意外死亡。醫美整形事故威脅生命安全的嚴重案例,再次引發全社會關注。
近年來,醫療美容整形特別是微整形越來越普遍。半月談記者調查了解到,該行業魚龍混雜,甚至還存在不少非法行醫等嚴重問題。醫美事故導致生命慘劇令人扼腕,但更值得警惕的是,在“顏值經濟”的宣傳導向下,不少青少年的審美和價值觀已受到潛移默化的不良影響。
醫美行業“爆炸式”發展
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顏值經濟”的興起,讓醫療美容行業逐漸由極少數人群的專屬向廣大群眾普及,并成為繼房地產、汽車銷售、旅游之后的第四大服務行業。
專業從事醫學信息咨詢服務的比美特公司數據顯示,我國醫療美容市場將于2020年達到4640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8.14%。國際美容整形外科學會的數據同樣證實,我國已經成為僅次于美國和巴西的全球第三大醫療美容市場。然而,醫美行業爆炸式發展的同時,行業亂象也愈演愈烈。
不久前,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檢察院就起訴了一起案件。趙女士2018年7月在店里準備為顧客注射瘦臉針時被警方抓獲,并因涉嫌銷售假藥罪被檢方提起公訴。趙女士通過網上進貨俗稱“粉毒”的“韓國瘦臉針”,在沒有經過正規培訓的情況下為顧客打針,還曾為自己的丈夫注射,民警當場查獲肉毒素針劑1支。
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近兩年,由于整容失敗到公立醫院進行修復的患者比較常見。一些在無證無照的機構做微整形手術的患者,手術效果不佳,發生術后感染甚至傷殘、危及生命的情況也不鮮見。
“打玻尿酸打到視神經導致失明、腦栓塞的患者有好幾例。”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曹東升說,她們都是在一些私人美容機構、工作室接受的注射,這些機構不僅沒有醫療機構許可證,就連打針的人也不是醫生,根本搞不清血管、神經的位置,甚至連注射的填充物也不一定是合格產品。不少機構號稱他們的玻尿酸、肉毒桿菌是所謂的水貨、走私貨,其實就是假貨。
暴露的失敗案例,只是冰山一角
半月談記者采訪了解到,非法整形機構和非法整形行為已呈泛濫態勢,有關部門接到投訴和舉報,或是被媒體報道出的極端案例僅僅是冰山一角。業內人士表示,一旦術后出現問題,這些非法機構或“游醫”要么溜之大吉,要么就是給患者高額的“封口費”,甚至通過各種手段威脅恐嚇患者。
“有一位隆胸手術患者來做修復,我問她填塞的假體是什么,患者本人也不知道,而當初做手術的美容院如今已找不到了。”曹東升說,“有的手術失敗后不能收場,患者被送到醫院,美容院就派人貼身照顧、全程看護,不允許患者跟醫生多說一句話。他們的人還不停地勸患者手術已經失敗了,后期修復要很多錢,不如用沉默來換取高額賠償。”
在這種全方位掩蓋下,醫美的高風險往往不為消費者所知,特別是隨著微信等社交軟件的普及,一些無資質“游醫”轉戰網絡,利用網絡聯系的便捷性和經營場所的隱蔽性,讓受害者不知不覺就掉進了坑兒。
——“游醫”網上進藥,“游走”店鋪民宅。北京市大興區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王冷說,一種“新型游醫”正與正規的美容場所經營者構成共同犯罪。現在常見的是由美容美甲店等提供場地,“游醫”將藥品帶來并負責注射,經營雙方通過網絡聯系,后再對收入進行分成。
“游醫”隱蔽性較強且經營場所又不長期存放藥品,僅在開展“治療”時把藥品帶到現場, “反偵查”意識強。與此同時,“游醫”的進貨渠道多是通過微信朋友圈等構成的小圈子,不少人還會共享藥品,并通過“微整形”培訓班等方式,形成藥品流通圈。
——進口假藥集中,“醫生”“自學成才”。曹東升說,“游醫”、黑診所使用的藥品多是三無產品,甚至是國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很多走私來的藥劑都是外文或繁體字,沒有準字號。
王冷告訴半月談記者,被查獲的肉毒桿菌多號稱“韓國品牌”,來路不明,均被認定為假藥。現有案件中為顧客注射瘦臉針的犯罪分子均對外宣傳為“醫生”,實際沒有醫師資格,僅通過觀察他人或在美容院打工簡單學習后,便在消費者身上付諸實踐。一些經營者認為“法不責眾”,因為圈子里大家都這么干。
青少年成整形主力,規范市場不容再緩
“整容市場如此之亂,不少機構還拼命鼓吹,只要長得好看就是人生贏家,誤導了許多青少年。”中國醫學科學院整形外科醫院教授楊斌說,還有一些機構甚至聯合互聯網小貸公司推出所謂的“美容貸”,讓一些沒有支付能力的青少年在未經家長許可的情況下貸款整容。
“一些整形機構營銷勢頭兇猛,通過廣告、明星網紅效應以及‘人帶人’等精準方式攬客。美容貸等讓收入水平不高的學生群體和年輕人更容易加入整形大軍。”曹東升說,目前網絡上“美得千篇一律”的“網紅臉”流行,各種網站上的整容軟硬廣告鋪天蓋地,全社會亟須加強對年輕人審美觀的引導,避免形成功利化的審美取向。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生活水平提高,人們更舍得對“美”投入,整形的市場需求大于正規供給。當前正規從事整形專科的醫務人員缺口大,導致市場上各類機構和“工作室”瘋狂增長、魚龍混雜。而這些機構普遍沒有配套的其他專科團隊,如麻醉、急救、呼吸等,一旦發生意外就缺乏搶救能力。
楊斌介紹,正規的整形外科醫師通常是高等醫學院校畢業,經過整形外科研究生和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后,還需再經過多年正規的整形外科、美容外科專業培訓,獲得國家政府部門頒發的資格和執業證書,才有資質和專業技能從事整形美容工作,確保合法、規范地開展醫療操作。
王冷建議,相關網絡平臺亟須加強自身管理,審核美容從業者的經營資質,創新監管方式,避免無照經營者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宣傳。消費者要意識到,即使是“微整形”也屬于醫療項目,應通過正規醫療機構由執業醫師開展服務。
(原題為《“顏值經濟”風勁,整容亂象日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