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澎湃思想周報|金·斯坦利·羅賓森談科幻與科學家;聰明藥、成癮性及其殘酷真相

楊小舟,龔思量
2024-12-30 12:54
來源:澎湃新聞
? 思想市場 >
字號

金·斯坦利·羅賓森談科幻與科學家

隨著氣候變化和人工智能重塑世界,一些人認為現實開始變得非常像科幻小說。人們經常提到的一本書是美國當代科幻大師金·斯坦利·羅賓森(Kim Stanley Robinson)的The Ministry for the Future(《未來部》,2020年)。

這部小說以2025年為開端,描寫了一場發生在印度的致命熱浪——這一主題在今年早些時候被詭異地驗證了,今年6月印度面臨極端的高溫與濕度。在書中,這場熱浪引發了社會的反抗運動來保護生物免于氣候災難。

羅賓森以硬科幻風格和對氣候變化、社會哲學的深刻探索而著稱。他的代表作《火星三部曲》(1992-1996)奠定了他在科幻文學界的地位,并多次獲得雨果獎、星云獎等重要獎項。最近,羅賓森在最近接受《自然》雜志采訪時談到氣候危機如何讓年輕一代感到焦慮,但同時也賦予了他們生存的存在意義。

金·斯坦利·羅賓森

在談到為什么《未來部》能夠引起關注時,羅賓森認為這部小說在某種意義上起到了鼓舞人心的作用。小說試圖表達這樣一個觀點:只要我們努力,我們就擁有避免引發大規模滅絕事件的工具。而人類社會的正常運行——科學、外交、條約、民族國家體系,甚至資本主義本身——都可以被用來逃離這場危機。

羅賓森說:“這是一個非常令人安心的信息。人們渴望一種感覺——只要我們做對了事情,一切就可能好起來?!?/p>

羅賓森將此書獻給其四十余年前的博士論文指導教師、著名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家弗雷德里克·詹明信。2024年初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演講中,羅賓森以“憤怒的樂觀主義”概括其氣候小說的創作理念。這部作品寫于2019年,之后新冠疫情的暴發讓人們認識到生物圈中萬物互聯的本質,一個微小病毒的傳播便能撼動世界秩序,這也促使氣候變化懷疑論者意識到:生態風險隨時可能演變為切實的災難。小說通過虛構一個聯合國下屬部門來整合全球資源應對氣候變化,展現了詹明信所說的“烏托邦欲望”,通過批判資本對資源的控制,試圖構建一種生態烏托邦的可能。

“小說的開頭非常可怕,以至于再現了氣候恐懼的那種感受。說實話,我甚至不愿再翻看那些頁面。但是故事最終走向了更好的地方。”

羅賓森說,閱讀小說是一種極具創造性的行為?!澳惚仨毭鎸堩撋系暮谏?,然后在你頭腦中出現的事件可以像真實經歷一樣強大。如果一段文字擁有情感沖擊力,它會被記住,就好像它真的發生過在你身上一樣?!?/p>

《未來部》中,在2025年的印度,白天人們把身體浸泡在恒河里降溫,晚上則睡到屋頂乘涼。然而恒河的水像洗澡水一樣燙,屋頂也不斷有人中暑身亡,主要是老人和小孩?!暗孛鏈囟瘸掷m在38攝氏度,濕度則維持在60%?!倍《群芏嗟胤讲]有空調,或者電力斷供。羅賓森寫道,“一般在1月到3月,恒河平原比較涼爽和干燥,然后慢慢變熱,但仍然是比較干燥的。季風來臨后,溫度會逐漸下降,遍布的云層會阻擋直射的太陽光照。然而這次熱浪卻很反常,沒有云,只是熱,還伴隨著潮濕,一種恐怖的組合。”

當書中的情節在現實中發生時,他坦承會感到恐懼和不安。“如果全球平均氣溫如預期般上升,高溫和高濕會出現峰值,并且將導致人員死亡。這是科學家研究人類適應熱應激能力時得出的結論。他們意識到,在潮濕條件下,世界可能會超出人類通過出汗排除多余熱量的能力。這一觀點大約在2010年才出現,我是在2017年左右接觸到它,這得益于一些敏銳的科學家和記者的傳播。”

對那些擔憂氣候變化以至于產生了“氣候焦慮”的年輕人,羅賓森說,他經常和本科生談論氣候恐懼。因為他們是未來的主人,一想到在2050年之前必須完成的所有事情,以避免跨越災難的臨界點,他們當然會感受到氣候恐懼。

“因此,我試著告訴他們,這意味著你們的人生有了一個項目,你們擁有了存在的意義。你們沒有陷入資本主義現實主義所產生的那種無意義的虛無主義之中。在20世紀80年代,美國的汽車保險杠貼紙上寫著‘死的時候誰的玩具最多誰就贏’(he who dies with the most toys wins)。這句標語雖然帶有諷刺意味,但也指向了一種意義的缺失:為什么活著?這一切到底是為了什么?好吧,現在我們有了答案。”

他還想告訴年輕人,無論個人興趣是什么,都可以轉化為氣候行動。藝術、公共政策、心理學、科學、工程以及人文學科,這些都可以成為氣候行動的一部分。只需找到自己的角度。但與此同時也要承認我們正處在一種緊急狀態,需要有所作為。

羅賓森分享了他如何研究他作品中涉及的科學內容,這些內容通常很寫實?!斑@是一個累積的過程……我大概每天會閱讀一到兩個小時的科學新聞報道。這完全是出于好奇心,試圖了解正在發生的事情 —— 但你無法完全跟上……這個世界變化得非??臁N疫€擅長從書中提取對我有用的內容。而博士論文對我來說尤其密集也更有趣,因為它們通常代表了一個人五到十年的思考成果。之后,我會和我認識的科學家交談,并且問他們:‘你愿意讀一下這段內容并告訴我你的看法嗎?’我甚至在《未來部》中用一些幫助過我的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書中的角色。”

正因為對科學家群體的信心和了解,在羅賓森的科幻作品中,科學家常常扮演英雄角色。因為“科學家總是在生成新的數據、新的故事和新的解釋。如果你關注這些,這是一個巨大的優勢。而科學事業和科學思維中的矛盾也能構成很好的故事素材……當你追溯人類文明應該采取行動的理念來源時,你會發現它最終都可以追溯到科學界。比如說,如果政治階層想要……向他們的幕僚尋求建議,而幕僚會求助于專家。”

羅賓森認為,那些聲稱自己不喜歡政治的科學家,通常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工作本身也是政治性的。“有些科學家了解這一點,因為科學教育以及科學界和學術部門之間的激烈政治斗爭——微觀政治(micropolitics)教會他們一切都是政治性的,甚至包括他們自己的領域。而他們卻希望它是純粹的。我認識一些冰川學家,他們花了八年的時間在冰原上的帳篷里研究冰川移動,他們寧愿面對寒冷環境,也不愿參與部門政治。因此,這種類型的科學家讓我覺得非常有趣。”

在《火星三部曲》中,羅賓森“派遣”了一位心理學家米歇爾到火星上去。“我非常喜歡塑造米歇爾這個角色,他是第一批殖民火星的100人中唯一的法國人,也是唯一的心理學家。自然地,他最終崩潰了。他還意識到,前往火星是一個巨大錯誤,并且他非常想念家鄉。但當他最終回到普羅旺斯時,他又開始想念火星。我認為這種雙重疏離感是一種深刻且重要的情感,非常值得在故事中加以探索。但是懷舊可能是一種虛假的意識,因為你真正懷念的可能是你的青春或過去的日子。由于我們是受時間約束的生物,失去家園的痛苦只是人類生存的一部分而已?!?/p>

《自然》還請羅賓森談了談他對人工智能的看法。在他看來,“人工智能”這個名字是一個公關名詞,它掩蓋了正在發生的真實情況。它確實是人工的,但至于“智能”——這個詞的定義太寬泛,以至于人們很容易陷入混淆。

“因此‘人工智能’是一個拙劣的名字。如果它被稱為‘極快速計算’、‘輔助數據分析’或‘認知輔助工具’,那么它就不會強調那些神秘的成分。這樣人們關注的將是如何使用它,而不是幻想創造一個人類思維或意識?!?/p>

羅賓森批評有太多糟糕的科幻作品把人工智能擬人化到賦予它自主性甚至惡意?!皺C器無法利用大型語言模型獲得意識,因為它們僅僅是優化算法的結果。而且,模仿人類語言比我們想象得更容易——因為我們是可以被預測的。所以,圖靈測試實際上變成了一個相對較低的門檻。你唯一需要做到的就是欺騙那些很輕信的人類?!?/p>

他舉了他在2015年的小說《極光》(Aurora)作為例子。故事是關于一艘星際飛船的旅程,主要是從一個人工智能的視角來敘述的。這個人工智能被稱為“飛船”(Ship),體現了羅賓森對人工智能的某些有趣可能性的思考。在故事中,“飛船”運行著整艘飛船,而有人對它說:“記錄一次旅程報告?!钡@臺計算機完全不知道該怎么做,不得不自己摸索如何完成這個任務。

“它也許并不是真正的意識,但在小說結尾,‘飛船’已經非常善于表達,并相當自我意識化了。它的運作模式很像人類的意識,飛船是它的身體,而飛船上的人就像是它的腸道微生物群。但我們談論的是500年后的事情,那時量子計算可能已高度發達。那時候會發生什么?沒人知道?!?/p>

羅賓森現在正在寫一本關于南極洲的非虛構著作。這本書是回憶錄和歷史故事的結合體。“我尤其想講述1911年一次科學探險的故事,那次探險是為了在嚴冬中獲取帝企鵝(Aptenodytes forsteri)的蛋,這最早由阿普斯利·切里-加拉德(Apsley Cherry-Garrard)在《世界上最艱苦的旅程》(1922年)中詳細描述。我非常自豪能夠基于自己在現場的研究,為這個被講過無數次的老故事賦予新的敘述。接下來也許我會講的故事是關于一項減緩南極冰川融化的計劃。這項計劃是通過將冰川下方的水抽出來來實現的。目前,這個想法正在由冰川學家團隊以及治理和金融領域的專家研究,以確保它不會只是看起來像一些科學家跳出來告訴大家該如何拯救世界。”

聰明藥、成癮性與殘酷真相

近日,NGA論壇上的一則題為“家長群里反映專注達都不好開了”的帖子引起網友討論。標題中提到的“專注達”與另一種藥物“利他林”被人們稱作“聰明藥”,其主要成分為哌醋甲酯,多用于治療兒童和青少年注意力缺陷、多動障礙。據《央視網》報道,所謂的“聰明藥”主要包括哌醋甲酯、莫達非尼、阿德拉等,具有成癮性大、耐受性和副作用強等特性,全部屬于國家管制的精神藥物,極有可能會抑制或損壞少年、兒童的大腦神經發育。

在這則帖子中,用戶對于使用“聰明藥”的態度呈現兩極分化的趨勢。一些網友質疑這無異于“嗑藥上課”、“拿命拼高考”;也有網友表示“你不吃,有的是人吃”,更表示在某地區,一堆家長搶著開藥,只因沒人愿意在競爭中失敗,更有網友表示,自己在初中階段曾服用過該藥物,盡管成績有所提高,但也出現“人發木”的副作用。

早在2012年,《紐約時報》就曾以“美國高中流行‘聰明藥’”為題,報道全美多所精英中學中存在學生服用“聰明藥”的現象。2018年,網飛公司的紀錄片《藥癮》(Take Your Pills)揭露了美國學生、運動員、程序員通過服用“聰明藥”來提升表現,應對競爭。2019年,國內多家媒體也曾報道過國內服用“聰明藥”的種種亂象。本文試圖通過綜合對比國內外“聰明藥”的使用情況,破除“聰明藥”身上的種種迷思,反思人們為什么會青睞“聰明藥”,并探尋此類藥物背后的殘酷真相。

2018年,網飛紀錄片《藥癮》(Take Your Pills)海報

“聰明藥”的聰明迷思

《人物》雜志2019年的報道《高三那年,父親給我買了“聰明藥”》中,有以下描述:“聰明藥”,在英文世界里被稱為“study drugs/smart drugs”,這些藥物并不像名字聽起來那樣神奇,它無法讓人變聰明,而是一種用來治療少兒多動癥的處方藥。這類藥能幫助多動癥患者分泌多巴胺、腎上腺素,讓他們集中注意力。

在這篇報道中,受訪者盧琴琴(化名)談到自己剛服藥時“沒有太大感覺,吃完去上課,還是會走神,試了幾天沒有效果”,直到開始加量后,感覺“上課精神比較集中,老師講什么我都感覺挺簡單的”。在她一再加大藥量后,她開始在夜里完全睡不著覺,背完單詞背課文,然后大半夜地收拾房間,不停擦地板,直到精疲力盡。

賓夕法尼亞大學曾做過一組對照實驗,他們將未患多動癥的大學生分成兩組,一組吃“聰明藥”,另一組吃安慰劑(沒有任何治療效果的藥劑),每周測試學習情況,結果顯示,兩組學生在學習效果上并無明顯區別。2015年,對證據的評估報告發現,此類藥物對智力的影響“不大”。大多數人服藥并不是為了提高智力。相反,他們用它來提高精力和工作動力。

在美國,最受歡迎的藥物是安非他命和哌甲酯,它們作為處方藥的名稱是阿德拉(Adderall)和利他林,服用這些藥物的一大后果,是能夠堅持繁重的腦力任務。另一方面,服藥也會顯著提高服藥者的競爭意識。在一則采訪中,營養公司HVMN的首席執行官兼聯合創始人杰弗里·胡(Geoffrey Woo)表示,“在硅谷和華爾街,越來越多的腦力工作者在服用‘聰明藥’。他們就像是比拼腦力的職業運動員,賭注和競爭都很激烈。我認為‘聰明藥’只會讓競爭越來越激烈......”這似乎也解釋了為什么在競爭激烈的職場與高校內,“聰明藥”會受到青睞,而服藥又刺激了使用者的競爭意識,形成惡性循環。

綜合看來,所謂的“聰明藥”并不能提升智力。盡管這類藥物可以為使用者提供“4到12小時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但作為代價,使用者在服藥后的24至48小時,往往難以維持日常的專注力。其他的副作用包括緊張、焦慮、失眠、胃痛,甚至脫發等。最為重要的是,這類藥物具有成癮性,許多學生和上班族都在“不知不覺”中藥物成癮。兩種“聰明藥”的缺陷也不容忽視,安非他命在結構上近似冰毒,后者是一種效力強大、高度成癮性的毒品,它毀掉了無數人的生活,甚至可能致命。

“聰明藥”的吸引力背后

2012年《紐約時報》題為“美國高中流行“聰明藥”的文章,報道了在全美多所精英中學中存在學生服用“聰明藥”的現象。這些服藥的學生有著形形色色的理由:需要開夜車學習、在考試時提高注意力、想在課堂上更加專注......但大多數學生都有著相同的最終目的:考入一所優秀的大學。

據一名受訪者瑪德萊娜(化名)估計,在她所在的那所中學,班上同學約有1/3使用興奮劑以提高學習成績,而他們都沒有處方。所有人都強調說,服用藥物并不是為了體驗神魂顛倒的感覺。使用者主要是一些刻苦用功的學生,為了滿足日益提高的升學期待而不得不出此下策。

令人更加不安的是,服用“聰明藥”已經成為某種校園文化,一些本不打算服藥的學生也難以抵擋誘惑。歸根結底,使用藥物越來越常見,為了爭奪班級排名和大學錄取通知書,一些不想服藥的學生可能會被迫加入這一行列。一名曾經向同學出售“聰明藥”的學生表示:那些不吃藥的學生“會覺得自己吃了大虧”。

在界面新聞的報道《“聰明藥”造就“尖子生”背后:副作用大濫用成癮,監管是難題》中寫道:購買藥物的人群包括高考生、考研黨和亟待升職的年輕公司職員。在一個名為“阿莫達”的貼吧里,許多人記錄下了服藥的“奇效”:“我表弟用了之后,半學期名次從25名提高到了前5名?!?、“服用到法考結束,順利上岸”……

這讓很多人難擋誘惑,QQ群里,除了學生,還有許多家長為孩子購買藥物。這些家長多是從其他家長那兒聽說此類藥物,他們認為“如果別的孩子服用了這種藥物,自己的孩子不服用,可能會輸在起跑線上。”一名高考生的母親在購藥QQ群里抱怨:“本來想去醫院開處方藥,但被醫生拒絕了,只能找代購買高價藥?!?/p>

在《人物》雜志的報道中,曾接診過60多位“聰明藥”成癮患者,北京高新醫院的戒毒科主任徐杰表示“吃這種藥基本都跟家庭有一定的關聯性”。據他觀察,這些患者的父母基本上對小孩比較溺愛,又缺乏真正的關心,要求很嚴厲,希望孩子成績好。這些家長通常有醫學背景的朋友,一開始買一些補藥、維生素,吃了沒太大用,后來聽說有所謂的“聰明藥”,就嘗試了。

徐杰醫生說,”好像沒有看到有多少家庭和諧的這樣一個情況,多多少少家里面都是,父母干預太多了,對孩子期望值太高了,你就必須得給我達到什么樣的成績,否則的話我一點面子(都)沒有?!?/p>

混亂的藥物源頭與缺乏監管

在《紐約時報》的報道中,作者寫道:學生們會從朋友那里拿藥,或者從學生藥販子那里花錢購買,甚至在家長和醫生面前偽裝癥狀,以騙取處方。對于許多人關心的直接控制藥物源頭,這篇報道中寫道:許多青少年在與醫生的面談中騙過醫生、拿到對方開出的ADHD藥物處方。他們或是自己使用這些藥物,或是將這些藥物賣給其他學生。也有一些家長和孩子一樣急于得到處方。他們直接找到醫生表示,“我的孩子在學校里表現不佳。我知道有種藥物吃下去就能讓他變聰明?!?/p>

當文章作者試圖聯系受訪學生所在高中,告知他們有該校學生聲稱校園中普遍存在興奮劑濫用問題。校方通常表示,校方對于一些青少年使用藥物的問題十分關注,但情況并未像學生表示得那么嚴重。例如長灘公校聯盟(Long Beach Public Schools)的總教務長大衛·韋斯(David Weiss)指出,他所管轄學區用來估計學生藥物使用狀況的調查僅詢問總體上的處方藥使用狀況,而不會特別針對興奮劑提問。韋斯在電話采訪中表示:“對我們來說,這個問題還沒有特別突出——我們更關心酗酒或其他藥物濫用問題,迄今為止,據我們所知,這還不是一個普遍問題?!?/p>

相較于美國“聰明藥”交易簡單,校方缺少重視的情況,國內的藥物來源則更為混亂復雜。北京高新醫院戒毒科主任徐杰在在接受界面新聞采訪時表示,“網絡上售賣的‘聰明藥’很難從國內正規途徑拿到,所以在供貨渠道上是存在很大風險的,很可能買到阿德拉等苯丙胺類藥物?!痹谛旖芙佑|的患者中,還有一部分人因為耐藥性增加而不滿足于利他林帶來的精神刺激,讓毒販有機可趁。盧琴琴就在停藥的過程中出現戒斷反應,開始自己網購“聰明藥”,結果卻被藥販調包收到了麻古,吃了近半年。最終,盧琴琴來到戒毒中心接受幫助。

在不知不覺中成癮

對于許多學生而言,他們或是有意忽略,或是對這些藥物的副作用知之甚少,但往往在他們意識到這些藥物的嚴重危害前,就已經上癮。徐杰給出一組數據,“兩年來,患者60多例,多為學生和剛入職的年輕人,年齡最小的只有14歲。這些病患中約有10%因為逐步加量利他林而上癮。約20%-30%因為服藥出現副作用而就醫。大約有50%最后吸上了毒品?!?/p>

更值得警惕的是,追求高分、追逐名校的壓力使得很多學生安靜地購買了打著“聰明藥”招牌的黑市藥,并且一點點提高藥量,等到家長發現時,可能已經到了需要強制戒毒的程度。對此,徐杰表示:“如果基于醫療目的,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那就是處方藥;如果說用于非醫療目的的大劑量使用,無異于‘吸毒’。”

在盧琴琴的例子中,她在沒有處方,沒有任何醫生監督指導的情況下用藥。她的用藥量從父親交代的每日一片上升到兩片,在加大用量獲得成效后,她開始思考“吃三片是不是更有勁學習了”,最多的時候,她一天能吃五片。

《紐約時報》的文章中寫道,許多購買藥物的學生認為這些藥物不過是某種“學習藥丸”,并未意識到它是非法的安非他明。一些學生甚至認為,這些藥物“跟維生素差不多”。一些學生認為服藥只是“暫時性”的,自己最終會隨著申請結束而停止服藥,但很多人難以擺脫藥物成癮。

文章提到一位學生在大學申請前不斷增加自己的服藥劑量,當他收到一所大學的錄取通知時,他每天服用的劑量已高達300毫克——劑量需要不斷增加,以盡量延緩終將到來的崩潰。一天晚上,服下400毫克藥物后,他的心臟開始狂跳,他出現幻覺,隨后全身抽搐。他被緊急送往急診室,最終他在一家戒毒康復中心度過了7個月。令他大吃一驚的是,那里的20個病人中,就有兩個人是因為在高中濫用興奮劑而被送進戒毒康復中心的。諷刺的是,“沒人把這事兒當真——外面那些成年人不過是象征性地來看一眼,”男孩說,“康復中心里的其它年輕人覺得我們不是癮君子,因為阿德拉算不上正牌毒品。它被嚴重低估了?!?/p>

改變認知是拒絕誘惑的第一步

在NGA論壇的帖子中,一位網友回復到:從初中開始到高中畢業了里外里6年,換你高考多考幾十分,一輩子改變命運,發育期這點副作用算什么,更何況本來年輕人就對藥物代謝能力強......這位用戶更是直言,如果孩子身體沒問題能吃,一定會給孩子用藥,不為別的,只是不愿被分流。

“聰明藥”似乎成了某種美好幻想——一定能帶來回報、有可能通過孩子的代謝擺脫成癮性、不需要犧牲未來的健康,也能換取當下的成績。對此,或許用徐杰醫生的話來回應再合適不過:對于沒有多動癥的孩子來說,“聰明藥”是一種幻想,騙人的,一丁點變聰明的可能性都沒有,絕對不能碰。也想告知家屬,對孩子不要干預太多,即便是個孩子,也要尊重他的意見。

    責任編輯:韓少華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丁曉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梦幻城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赌百家乐的计划跟策略| 网上百家乐官网返水| 破解百家乐| 大发888娱乐充值| 新天地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打百家乐如何赢分| 24山安葬择日吉凶| 网上百家乐官网公司| 澳门百家乐官网网上娱乐场开户注册 | 七胜百家乐官网赌场娱乐网规则| 百家乐官网庄闲桌子 | 波音百家乐官网网上娱乐| 永利国际| 娱乐城送白菜| 现金网系统出租| 大发888官网 df888| 大发888注册送58元| 大发888娱乐城 博狗| 大发888 备用6222.co| 亲朋棋牌游戏| 现金斗地主| 真人游戏百家乐| 注册送现金真人棋牌| 境外赌博| 百家乐官网投注必胜法| 百家乐官网娱乐城注册| 伟易博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百家乐官网认牌| 华硕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游戏种类| 澳门百家乐家用保险柜| 阿玛尼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鑫鑫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威尼斯人娱乐城官方站| 威尼斯人娱乐网代理| 大发888出纳柜台 2014| 大发888网址开户| 钻石国际| 百家乐官网庄闲分布概率| 香港百家乐官网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