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己亥年話|相戀10年步入婚姻殿堂,細水長流的感情從未變淡
【編者按】
一元復始,萬象更新。從“丁酉年”到“己亥年”,澎湃“年話”系列主題報道迎來第三個年頭,今年的主題是“春天里的婚禮”。通過一對對新人的口述,展現新時代新婚俗,并回顧比較幾代人的婚戀觀,感受國家創新進步發展。

【人物名片】
新娘:朱佳(化名),1987年生,上海證券行業從業者。
新郎:汪蘇(化名),1985年生,上海金融行業從業者。
朱佳和汪蘇于2009年在美國留學時認識,一個來自江蘇,一個來自安徽。相戀10年,輾轉紐約、北京、上海三座城市,兩人早已住進對方心里,成為事實上的一家人。
2019年2月8日,農歷大年初四,他們在安徽宣城敬亭湖畔舉行了一場婚禮。
她說,他是她的親人,能夠讓自己最放松,相處時最舒服。
他說,用10年的時間,他們成為彼此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相戀十年,結婚了
澎湃新聞: 當初是怎么認識對方的?
新郎:2009年夏天,我打算從家鄉安徽宣城的銀行里辭職去美國紐約留學。在紐約大學未來研究生同學QQ群里知道了她,當時她還不認識我。她在群里比較活躍,我潛水,幾乎不說話。后來紐大有一場新生交流會上,我注意到了她。
新娘: 我們倆學的都是同一個專業,金融工程。我印象中,我們是在一起選的一門課上認識的,好像是小組作業,我們倆分到了一組。在紐約大學那兩年,我們相處時很多都是在圖書館、上課、尋吃、玩耍中度過的。
澎湃新聞:對彼此的第一印象如何?
新娘:2009年在新生活動見過面,沒有特殊印象就是長得高。后面接觸后覺得這個人脾氣不錯,有點文藝(沒想到其實是個不浪漫的人),知識面比較廣,懂的還挺多,漸漸有了好感。
新郎:似乎是學校新生參觀的時候,第一印象是活力四射,可愛。跟QQ上聊天時的形象比較符合。
澎湃新聞:相戀10年,從紐約到北京,再到上海,中間有什么印象深刻的地方?
新娘:十年來,我們倆中間有過異地戀,有段時間因工作聚少離多。但我們彼此的發展方向,尤其三觀是一致的,細水長流的感情也沒有變淡。最讓我感動的應該是,2012年生日那天在外出差,收到對方送的花,花本身沒啥,但是附的一段話讓我比較感動:
“The two most important days in your life are: the day you were born, and the day when you find out why. Let’s find out why and then make it true,T.O.G.E.T.H.E.R and N.E.V.E.R G.I.V.E U.P. Happy Birthday!”(人生中最重要的兩個日子:出生之日,以及找到出生意義日子。讓我們找到這份意義,并實現之,相守,永不言棄。生日快樂!)
當時我在北京工作,又在外出差,十分艱苦,他也處在工作不順心的階段,兩人的心情都十分沮喪,但正是這樣的感情能讓我們互相扶持,堅定地走下去。
新郎:這10年的相處中,我們養成了一個約會或是旅游的習慣,出去旅游喜歡看當地的歷史博物館。因為一個地方光旅游逛街看到的只是一個地方的橫截面,而歷史博物館是一個地方文化的縱深面,維度不同,這算是我們兩個共同的愛好吧。

澎湃新聞:在這個過程中父母有催婚嗎?
新娘:其實父母的態度還是順其自然,頂多回家的時候講一講。我父母跟新郎的父母都是30歲以后才結婚的,所以也能理解我。
新娘媽媽(64歲):我的態度是只要他們倆好就行。他們談朋友談了很久,我們的態度都是順其自然,當時在北京的時候就打算結婚,但是兩個人調來調去的。那天他們自己來發個微信說:“今天我們把證領了。”就這樣簡單,我當時就回復說“新婚愉快!”
澎湃新聞:能用一個詞語或一句話形容對方在你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嗎?
新娘:應該是親人,相處起來讓人放松、舒服。從一開始盡量把自己好的一面展現給對方,到現在把自己最真實的一面展現給對方,像是從戀人變成了家人。
新郎:我們用10年的時間成為各自生命中重要的存在。人生無常,未來都不確定,但此時此刻我相信。
父母的婚禮:30塊錢能辦一桌喜酒
澎湃新聞:父母那一代人的婚戀是怎樣的?
新娘媽媽(64歲):我是江蘇省啟東市人,結婚是在1986年,我31周歲。我們是托人介紹認識的,之后談了一年多戀愛再結婚。31周歲在當地挺晚的,自己倒沒有壓力,周圍人肯定會說“這么大怎么不結婚啊?”我們當時辦婚禮,鄉下的規矩在那里,婚姻一切從簡。再加上物質非常匱乏,窮。男方來個車接我過去,就行了。當時車還是從單位里面借的。
新郎媽媽(63歲):我們當時是自由戀愛,我們倆都是小學老師。1984年結婚了,當時我29歲,也算比較晚婚。那個年代物質條件很匱乏,我們家連電視也沒有,三大件(自行車、縫紉機和收音機)就夠了。那個時候辦喜酒,大概20塊錢、30塊錢能辦一桌喜酒,送禮5塊錢,2塊錢的這種。
當時我是在宣城下面的一個小鎮辦的喜酒,親戚、同事、朋友來了幾桌就夠了。連婚紗都沒有,就穿了一件紅色的唐裝結婚了。
澎湃新聞:現在宣城結婚還需要彩禮嗎?
新郎媽媽:我們親家非常好,不要彩禮。現在宣城結婚彩禮一張(銀行)卡就可以了,金額不定。女方也需要陪禮,比如說有的買車,家電這些。還有的是在外打拼,兩個人(買房)共同付首付。
澎湃新聞:這場婚禮,有哪些特色習俗?
新娘:我們婚禮的習俗比如說改口費、跟父母敬茶這些。先從女方家開始敬茶、改口叫“爸媽”,然后再去男方家,給男方父母敬改口。接親時從車里進到家里的那段距離,(新娘)腳不能著地,要踩喜糕。
新娘媽媽:這場婚禮之后要回我們老家江蘇啟東辦一場回門宴,也叫答謝宴會。我們老家有一句話叫農歷的“七不去,八不歸”。就是結婚那天,新娘到男方那里去,不選含七的日子,回門不選八的日子。所以我們回門宴有些講究,把日子定在了大年初十二,陽歷是2月16號。
澎湃新聞:跟父母當時的婚戀相比,你們的婚禮有什么變化?
新娘:更自由,物質條件也相對更好了。婚禮都是我們自己選擇策劃的,因為我們相戀10年,途經3個城市,紐約、北京、上海,所以在迎賓區的背景板上,我也要求制作三個城市的背景圖,代表我們輾轉三地。
新娘媽媽:儀式感更重,新潮啦。婚禮現場的布置、婚禮主持人這些,我們當時沒有這些。
未來:向往樸素的生活
澎湃新聞:2018年發生的值得紀念的事情是什么?
新郎:我們不是一個特別有儀式感的情侶。如果說值得紀念的事情,應該還是2018年把結婚證領了。
新娘:我們是2018年9月把結婚證領了。當時決定特別突然,我直接當他面下了通知說“我們過兩天去領證”。 說起來還是跟我當時想要買一個保險有關,條件是夫妻身份購買,所以覺得不能再拖了。
澎湃新聞:一張結婚證和父母那一輩相比,賦予的意義有哪些變化?
新娘:領證不是為了把各自捆綁住,而是因為三觀一致,相處10年比較舒服,再加上我們也都30多歲了,家人都會催,所以我們決定結婚,父母那一輩可能認為領證是一輩子的承諾。
新娘媽媽:結婚證當然在我心目中很重咯!就是一輩子的承諾,也是對公眾、社會的承諾。
澎湃新聞:對于婚姻生活有哪些期待?
新娘:婚后樸素的生活和愛情是我向往的。人生無常,珍惜當下,未來的事誰也說不清楚,不管以后發生什么事,我們倆是不是在一起,我們都會衷心祝愿對方過得好。
新郎:完美相愛,缺陷相處。有缺陷才有完美。希望維持現在相處的現狀吧。(老婆)有絕對否決權。
澎湃新聞:現在在上海已經買房了?
新娘:是的。雖然我第一份工作是在北京,但是當時讓公司幫我交社保交在上海。買房過程也比較順利,沒有爭吵。買房都是兩家人傾其所有來支持我們。
澎湃新聞:2019年有什么祝福?
新娘:祝福還是希望家人能夠身體健康、平平安安。 我們倆都是獨生子女,這兩年回來,確實感覺家人的身體不如以前,希望我們能夠多盡點孝心。
新郎:祝大家新年快樂,希望把我們結婚的喜慶傳遞給你們!
新娘媽媽:因為我們當時正處于改革開放,物質條件變好了,不然也不會把孩子送出國,非常希望在2019年國家能發展的越來越好,大家庭好小家庭的日子才會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