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為什么菲律賓得不到迅速的增長?
去菲律賓度假,是我的最愛。因為菲律賓滿足我對度假的三個條件:第一,是自然環境好。第二,是吃得好。不少海灘邊已經有了中餐,尤其是一些能燒中國口味的海鮮餐館。第三,就是便宜。菲律賓的不少地方還嚴重處于“發展中”階段,物價低廉,性價比極高。
說他們處于“發展中”階段,這個引號是絕對不能省略的。因為根據聯合國的定義,對于不同經濟體,只有發達(developed)和發展中(developing)這么兩個稱謂。菲律賓既然算不上發達國家,那么只能歸類于發展中了。但我前前后后去了好幾次,時間跨度接近十年,一點兒沒看出來它哪兒有發展了。最合適的稱謂或許是不發展國家(non-developing)。
菲律賓早就成為經濟學者,尤其是經濟增長理論的研究者的經典案例。二戰之后的菲律賓,在亞洲并不算是一個窮國,大致相當于韓國和中國臺灣的水平。直到20世紀60年代,菲律賓的人均GDP還是中國大陸的7倍左右。但是它基本無增長,過去40年它的人均GDP僅僅增加了80%,差不多每年也就是一兩個百分點。而中國后來居上,現在已經是菲律賓的3倍左右。這些躺在世界銀行數據庫里面的冷冰冰的數字,投影到我的度假勝地,就是未曾破壞的海底世界,和坑坑洼洼的機場公路,以及酒店邊搖搖欲墜的貧民窟。
菲律賓為什么得不到迅速的經濟增長?這個大話題顯然不是一篇千字文能夠回答的。但是至少,我們不可以把它歸咎于缺乏市場機制。因為菲律賓作為美國曾經的殖民地,沿襲了整套美國的產權保護和市場經濟制度,橫向對比,絕不是80年代中國改革開放之初可以望其項背的。直到現在,菲律賓依舊保留著私有土地產權制度。而中國大陸的不少經濟學者,認為只要保護了私有產權,只要政府對市場不加干預,市場就會自然而然推動經濟增長,那么,為什么在二戰之后一直秉承著市場機制和產權保護制度的菲律賓,就那么難以增長呢?
我不想整一個數學模型去投稿SSCI,但是看看菲律賓漁船碼頭的黃土飛揚,和港口狹窄的道路,我覺得市場機制需要的基礎設施并沒有被其政府好好完成。這不是市場擅長解決的任務,因為這是集體行動,需要克服的搭便車問題,遠難于人們的想象。如果政府不能為市場造就合適的基礎設施,市場交易的成本就會很高,即便交易本身沒有受到政府的干預和阻礙,也不會有較高的效率和較大的產出。
所以,對于這個外國旅游者來講,得到的旅游產品,不僅僅是市場的產物,還應該包含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它或許是一些私人產品(酒店、螃蟹船和餐館)加上公共物品(機場公路、公共沙灘和信用程度)的結合。菲律賓公共物品的缺失,是其旅游業賣不出好價錢的重要因素。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光要學習歐美先進國家的經驗,還要看看廣大亞非拉國家的教訓。回顧中國過去四十年的經濟增長,能夠給亞非拉國家的提示或許是:政府應該能夠為市場創造降低交易費用的良好基礎設施,同時又不那么頻繁地干預市場本身的交易,才能夠推動經濟有效增長。所以,市場機制的完善和經濟增長是相生相伴的,并不是只有完善了市場機制才能有增長,也不是經濟增長了以后才能縮回政府的干預之手。
(作者沈凌為德國波恩大學經濟學博士)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