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國共合作史青年史學工作坊紀要
2024年11月16日,由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中國人民大學中華文明研究院、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近代北京史研究中心聯合主辦的“國共合作史青年史學工作坊”在中國人民大學舉行。來自全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三十余位專家學者與會,圍繞近代國共合作歷程的諸多問題展開深入探討。

與會學者合影
主題演講環節圍繞新史料、新觀點與新方法展開,由牛貫杰(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持,4位學者先后發表演講。
姚百慧(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系統介紹多國外交檔案數據庫建設的已有基礎、未來構想與現存困境。李志毓(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通過分析國民黨左派積極支持聯共政策背后政治策略與思想淵源的雙重動機,揭示出世界革命視野下國民黨左派的復雜形象與歷史命運。李強(國家圖書館出版社)以《廣東第一次國共合作文獻匯編》為例,提出國共合作史料拓展的幾條可行路徑。嚴承希(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闡釋如何利用技術整合實現對于紅色文獻知識檢索系統原型的設計與開發。

工作坊現場
本次會議共設四場小組討論,共16篇論文依次報告。
首場討論圍繞第一次國共合作與大革命時期的國共合作史實展開,由張燚明(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主持,郭雙林(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陳肖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歷史學分社)擔任總評人。
劉志鵬(山東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報告著眼于不同時期孫中山革命事業與山東地域的互動關系,揭示20世紀前后中國社會的演變進程。馬思宇(南開大學歷史學院)基于區域視角,指出江浙滬的大革命呈現以點帶面、區域革命與組織一體化的地緣特點,形成了“核心共產黨、邊緣國民黨,里層共產黨、表層國民黨”的復合格局。孫毓斐(上海大學歷史系)從財政視角考述廣東革命政權軍事發展進程在不同時期的歷史轉變,闡釋以軍費為主導的軍事財政型支出體系對革命的重要影響。周海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以《張志潭日記》為核心材料,闡明張志潭的家世政跡、交誼網絡及其關于南北鼎革的所思所想,借由微觀視角勾勒國共合作時期的政治變遷與社會狀況。
郭雙林(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和陳肖寒(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歷史學分社)指出,文章寫作關鍵在于明確核心問題,強調區域史考察應關注相應區域的特殊地位,厘清普遍特征與區域特性的界限。
第二場討論以中共視野下的國共合作展開,由董佳(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主持,李坤睿(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總評。
鐘健(華南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從余漢謀部切入全面抗戰時期中共廣東黨組織處置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的有關舉措。趙士見(偽滿皇宮博物院)基于伯力審判,論述中共逐漸走向舞臺中央,推動審判進程的角色轉變。夏靜(中共中央黨校中共黨史教研部)考述第一次至第二次國共合作期間國民黨人與中國共產黨對孫中山“民生主義,就是社會主義”觀點的態度、認知與闡釋。李帥(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強調,抗戰時期中國共產黨“聯合縣”的組織形態與政治構建,是游擊戰爭環境下中共堅持繼承傳統與靈活創新之有機統一、被動防御與主動進攻之應勢轉換、軍事斗爭與組織建設之協調推進的結果。
總評人李坤睿(中國人民大學中共黨史黨建學院)指出,在運用史料對歷史現象進行分析時,應關注史料的來源,注意中外貫通。
工作坊現場
第三場討論圍繞全面抗戰時期國共合作開展,由王富聰(《團結報》)主持,馬曉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總評。
張文俊(太原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認為,閻錫山聯共不僅是國內勢力博弈的結果,而且受到國際競爭的深刻影響。郝昭荔(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基于閻錫山在近代政治進程中的政治選擇與形象演變,揭示其由革命者轉變為軍閥、后被塑造為“反革命”與“土皇帝”的過程。陳默(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對戰時國民黨軍人治政的風格特征、實際成效與存在局限做出評價。張展(南開大學歷史學院)評述全面抗戰時期日軍對八路軍軍事戰術的演變。
馬曉娟(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指出,研究者處理議題時既要有范圍限定的自覺,也要有話題相關性的敏感。
第四場討論圍繞近代文化與技術展開,由齊小林(中共中央黨校黨史教研部)主持,雷家瓊(《寧波大學學報》編輯部)進行總評。
謝健(西南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強調鄉村改造中革命與建設路徑選擇的復雜性和各方以民族復興為己任的同質性。王琳(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勾勒出中國文化服務社在戰時服務于國民黨政治宣傳的形象。田武雄(陜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認為,中國標準時間的形成,與國共合作密不可分。李瀟(中國人民大學歷史學院)認為無線電技術成為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國民黨高層開展權力斗爭的重要工具。
總評人雷家瓊(《寧波大學學報》編輯部)指出,研究者應以問題意識為導向、以概念界定為條件、以邏輯線索為支撐、以拓展視野為補充。
本次工作坊為理解國共合作的歷史脈絡搭建了良好的平臺。與會學者濟濟一堂,共同探討國共合作多元復雜的歷史。其中迸發的新史料、新觀點、新闡述和新方法,不僅有助于深化對于國共合作的歷史認識,也為理解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脈絡提供了新線索。此次工作坊在回望過往歷史的同時,也強調古今貫通、中外融會、文理交叉,旨在加強學術對話,推動史學研究,為時代發展提供歷史鏡鑒和理論智慧。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