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余凱:面對不可思議的泡沫,如何從噪音中看到信號

2019年,美國拉斯維加斯,艾誠與余凱關于國際消費類電子產品展覽會(International Consumer Electronics Show,簡稱CES)的一年之約。這一次,余凱,帶著蒸蒸日上的地平線,帶著邊緣AI計算的最新研究成果,前來赴約。
AI領域跌宕浮沉,這陣風吹到大熱又冷卻了很多次,太多的投機者頻繁進出這一風口,最終剩下來的人,數量極少,他們不是AI精英,就是狂熱愛好者,而余凱,這位曾經的科學家,二者皆是。
在AI風口的邊緣觀望了20年,他參與了“AI進化史”的每一重大事件,離開了美國NEC研究院,離開了微軟,離開了斯坦福計算機系講臺,離開了西門子和百度。2015年,余凱終于創立了自己的理想國——“地平線機器人”,這一次,他要自己到風口處飛一把了。

“自己去做中國的AI芯片”。不鳴則已,一鳴驚人,低調了20年的余凱正式高調起飛,地平線機器人,致力于研制一顆"機器大腦",打造萬物智能時代的"AI Inside",給人們日常生活的無數設備和產品裝上"大腦"。
2018年的CES,艾誠也曾對話余凱,與那時相比,雖然仍然是那個孤獨創業的科學家,但他明顯多了一絲沉穩,眼神也更堅定了。
因為他所做的,是他的畢生熱愛,他最真切的理想。
“中國市場永遠存在著不可思議的泡沫”
艾誠:距離上一次來CES訪問你,已經一年之久,我最明顯的感覺,是你比上一次更自信,而且更愉悅。但是我清楚地記得,在一年前你還說過,創業就是一個很孤獨的旅程,在很多人都不理解甚至不支持的時候,你要享受孤獨,等很多人理解你的時候,可能戰爭已經結束了。所以,當你今年再來到拉斯維加斯時,你是什么樣的感受,作為地平線創始人,還孤獨嗎?
余凱:我覺得分兩個層面。一個層面,從我們的業務推進來講的話,我們越來越受到產業界的認可,地平線倡導的AI芯片、邊緣計算,也越來越成為一個產業界的潮流,所以這一點,感覺好像不那么孤獨了。

艾誠:2018年,AI的芯片市場越來越熱,但熱的同時也意味著泡沫,你自己在市場上觀察到了什么是泡沫,什么是真相嗎?什么可為?什么不可為?
余凱:中國的市場永遠存在著這種不可思議的泡沫。我個人認為,中國整個的思維,從眾的思維比較占主流,但特立獨行的這種思考力不是那么占主流。地平線的話,還是不要去太多地被這些所影響,要從噪音中去看到信號,怎么去思考自己的戰略,怎么去打造強大的組織,更好地去連接我們跟客戶,這些是去核心思考的問題。至于資本市場怎么看我們,或者媒體怎么看,不應該那么關注。

從成立到產品落地,地平線僅用了三年,且技術成果被廣泛運用在智能駕駛、智慧城市管理、智能安防、智慧零售等領域。2019年的CES上,中國創業公司地平線Matrix的自動駕駛計算平臺獲得創新獎。事實證明,勇敢的科學家余凱找到了他想找的“信號”,也暫時得到了他想要的“認可”。
追求理想的道路注定是孤獨的,但這種孤獨注定不平凡。為了打造中國AI自己的Foundation,余凱在這個領域觀望了20年,拒絕了一切大平臺的“橄欖枝”,創造了自己的“理想國”,無論是不理解不支持,還是多變的戰場以及形勢,帶給他的孤獨感一定是巨大的,但他還仍然沉浸在這里,勇敢地享受孤獨,利用孤獨,去突破。作家劉同曾說過一句話:你的孤獨,雖“敗”猶榮。這句話,只適合描述余凱這樣內心強大的人。
“他提到AI的時候,眼睛里面閃著光”
2018年被稱為人工智能技術規模應用的拐點,作為核心的人工智能芯片備受關注,谷歌、蘋果、微軟、Facebook、英特爾、高通、英偉達、AMD、阿里巴巴等巨頭紛紛開始自主研發人工智能芯片。面對挑戰,余凱說,地平線這種邊緣計算平臺要想真正發揮價值,一定要有合作伙伴,一定要有生態,所以需要更積極一點,互幫互助,通過差異化的能力尋求共存,通過重合,來把地平線跟最終的應用場景拉的更近。
他可是潛伏了20年才出來“搞事情”的余凱,他的目光,不可能短淺。雖然,余凱現在總是讓自己忘掉科學家的身份,時刻用一個公司CEO的標準來要求自己,“衡量利弊”、“務實”是他應當具備的主要屬性,但余凱的身上,至少目前為止,還存留著科學家的“理想主義”,那份知識分子所與生俱來的“入世”的心。

余凱想做的,是將地平線打造成為世界一級的芯片公司,資本只是他的一個工具,一個他想要實現自我去架構出一個生態的媒介。他不是說只想要發財,他更想真的做出突破,打造出這個產業中國自己的“地基”,成就一番事業。所以,當提到“收購”這個話題時,他語氣中的抵觸是真的,眉間稍縱即逝的顰蹙也是真的。
艾誠:我明白盛名之下,后面接的一般是難副其實的,我不打算讓難副其實給你,你打算怎么副其實?
余凱:一定要有清晰的商業路徑。企業家,一定是理性跟感性要結合在一起,然后他的理想主義跟現實主義一定要結合在一起,以最現實主義的態度,去做最具有夢想、最具有顛覆性的理性主義的這樣的事情。

余凱:十年以后,希望我本人成為一個不是說多有錢的企業家,最重要的是成為一個更加有思考力的企業家。
艾誠:那十年之后的地平線呢?還是那個口號嗎?要做世界第一的芯片公司?
余凱:十年以后地平線當然還是這樣的一個目標,我們會希望成為全球在邊緣的人工智能最大的平臺。

人生的摯愛,足夠支撐起所有邏輯,也就是余凱所說的“信號”,當它出現了,世界都會變成紅色。余凱有一個很大很大的理想,他不畏懼說出來,就像他不畏懼擁有這個理想,可能,他甚至都不怕失敗,他只是想朝著這個方向再走遠一點。
“有地平線的地方一定是個遼闊的地方,在天地的盡頭,夢想的終點。向著地平線延伸的方向奔跑的人,一定是胸懷夢想的人。天有多廣大,地有多開闊,地平線就有多綿長。”

END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