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宮輝:瞄準地區產業需求,創造更多“從0到1”原創成果
“高教前沿”系列高端訪談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和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國高等教育學會聯合中國教育在線推出《高教前沿》系列訪談欄目,匯聚獨家視角,分享真知灼見。
在第62屆中國高等教育博覽會期間,重慶交通大學黨委書記宮輝接受中國教育在線專訪,就高??萍紕撔碌母镄?、加強有組織科研、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等問題分享了重慶交大的經驗和思考。

重慶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宮輝
中國教育在線: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下,高等教育正發生著深刻變革,高??萍紕撔聭摪缪菔裁唇巧?
宮輝: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浪潮下,高??萍紕撔聭敵蔀橥苿訃铱萍歼M步和產業升級的重要引擎。高校不僅是基礎研究的主力軍,還應承擔起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的關鍵任務。
首先,高校要發揮人才培養和科研創新的雙重作用,培養一批具有國際視野和創新精神的高層次科研人才。
其次,高校應加強與產業界的合作,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實際生產力,助力地方經濟發展和國家科技競爭力的提升。
第三,高校要主動融入國家重大戰略需求,以科技創新為抓手,服務國家發展大局,推動實現高質量發展。
中國教育在線:高校應進一步加強有組織科研,構建創新體系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重慶交通大學是如何做的?
宮輝:重慶交通大學作為以交通、工程為特色的高校,致力于推動交通、工程技術及智能制造等領域的科技創新和人才培養。
加強有組織科研,首先應進一步優化校內科研組織,促進不同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形成跨學科的科研團隊,集中力量解決交通領域的核心技術問題。第二,學校結合重慶及西部地區的產業需求,圍繞智能交通、綠色交通、城市軌道交通等方向,制定長遠的科研戰略,推動城市交通的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第三,學校加強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產學研合作,是提升科研成果轉化、推動科技創新的重要途徑。
在推動創新體系建設方面,學校依托優勢學科,如土木工程、交通運輸等,加強科研平臺建設。學校應繼續加強對原始創新的投入,支持基礎研究和前沿技術研發,攻克自主可控的核心技術。同時,學校注重提升高校的知識產權管理和保護,確保創新成果的轉化和應用。通過引進高層次人才、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更好地提升科研競爭力,推動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
重慶交通大學主動融入新時代科技強國、交通強國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逐步建立起“陸水空軌”交通學科方向齊全互補、山區綜合立體交通智能綠色安全創新特色鮮明、政產學研用創新資源要素整合優化的科技創新體系,創造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成果,實現更多“從1到N”的多維度突破。

重慶交通大學校園風光
中國教育在線:教育部提出,在?校?年科技?才學術?涯起步階段開始?周期、?強度、穩定?持,讓?年?才?坐冷板凳、敢闖??區。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與科研職業生涯規劃,重慶交通大學有哪些具體的舉措和實踐經驗?
宮輝:重慶交通大學高度重視青年教師培養,近年來,通過建立校院兩級領導抓青年學者學術交流的工作機制,搭建常態化青年學者學術交流平臺,建立了完善的師資隊伍成長機制。對?年科技?才,從學術?涯起步階段就開始提供?周期、?強度的穩定?持。具體舉措包括:
一是遵循教師職業發展規律,構建五階段多維度跨通道教師職業發展體系,為青年教師提供清晰職業發展路徑和均等職業發展機會。
二是開發教師職業生涯智慧服務系統,針對中青年教師建立人員招聘、崗位配置、全員培訓、績效激勵、職業發展等職業生涯全周期人力資源管理規劃體系。
三是構建教師職前培養與職后發展的連續譜系,創建并實施“五階五全八類”培訓計劃,形成分層分類、階梯式、全覆蓋教師職業生涯全周期培養體系,為教師個性化、常態化、終身化學習提供支持。
四是大力實施青年人才“五進”培養模式,為青年人才配備教學和科研雙導師,確保青年人才人人進學科、進專業、進平臺、進團隊、進項目,護航教師成長成才。
五是實施一系列青年教師培養計劃,包括:持續實施“青年拔尖”計劃,從教育教學、學術交流、科研經費等方面給予支持;持續實施“青年學者學術前沿交流會”機制,追求學術、思想碰撞、學科交叉;支持青年教師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六是大力實施支持中青年教師頂崗掛職鍛煉計劃,支持教師到地方政府、企業頂崗鍛煉,給予專項補貼,全方位助力教師專業成長和職業發展。
七是持續推進“暖心工程”,加強與政府部門溝通合作,為中青年教師提供住房、子女入園入學、醫療健康等支持保障服務,努力讓教師舒心從教、靜心從教、安心從教,切實提升廣大教師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此外,學校還建立人力資源全視角數智管理機制,開發教師畫像系統,順應經濟社會數字化轉型大趨勢,以“數智交大”建設為契機,繪制“教師畫像”,圍繞教師4類基礎信息指標、6類教育教學指標、10類學術科研指標,構建動態數據常模,生成教師全息畫像,精準服務中青年教師個性化發展。
以上這些舉措,是重慶交通大學總結多年青年人才培養成功經驗所制定的,就是要為青年科技人才成長發展“鋪路架橋”,推動形成“人人有責、人人奮斗,人人成長、人人出彩”良好生態。
?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