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鍋碗刀筷上陣,梁皓一用聲音交響描寫“中國廚房”

上海交響樂團在錦江飯店舉行“圓桌派”
“聽說要把一道道菜寫成音樂,大廚蒙了,一臉疑惑——他們實在想不出來,吃的東西怎么用音樂來表現?”回憶起第一次和錦江飯店大廚碰面的情景,上海交響樂團團長周平說。
歷時一年創作和打磨,上海交響樂團委約青年作曲家梁皓一,為建團145周年特別創作的交響作品《中國廚房——味覺的盛宴》,11月23日將在上海交響音樂廳世界首演。

梁皓一和上海交響樂團排練《中國廚房》

《中國廚房》用到的打擊樂器:海洋鼓

《中國廚房》用到的打擊樂器:盆和叉
以中華美食入樂
從開胃的青瓜拌海蜇,到佛跳墻、北京烤鴨、熱爆明蝦、松鼠桂魚、水煮牛肉等主菜,再到結尾的竹筒野味飯——作曲家用十個樂章描寫了十道中國菜肴,用音樂詮釋它們的口味、外觀甚至烹飪過程。
“食物是沒有聲音的,怎么在很短的時間內,用音樂去描述一道菜?”這是梁皓一遇到的首個難題。過去一年,他常去錦江飯店采風,和郭予文、黃國平兩位大廚交流,旁觀飯店名菜的烹飪過程,尋找創作靈感。
“青瓜拌海蜇”采用半音階鋼琴獨奏,用特殊音符象征寒冷,也象征海蜇這道冷菜在口中的冰涼之感;“佛跳墻”捕捉了濃湯下肚后,舌尖鮮美、身體溫暖的感覺,用小提琴的揉弦描寫高湯的濃郁滋味;“北京烤鴨”由頗具“京城氣派”的音樂作底,似鴨叫、似磨刀的聲音穿插其中,最后還能聽到烤鴨皮酥脆的聲音;“松鼠桂魚”以鮮見的打擊樂器水琴演奏特殊音效,烘托神秘清冷的氛圍……
“熱爆明蝦”的烹飪過程是一次聲音冒險。這個充滿活力、具有舞蹈性的樂章,將聽眾直接帶入廚房,聽見油炸的烹飪技巧,還能看到大蝦在滾燙的炒鍋中翻炒。
為了模擬蝦進油鍋“欻”的聲音,作曲家苦尋許久,最終找到了不太常見的海洋鼓。而為了模擬蝦在油鍋里活蹦亂跳的情景,他請小提琴聲部的每一位樂手,在15秒時間里隨機演奏5個音符,最終達到神奇效果。
“熱爆明蝦”的音樂,也讓兩位大廚印象深刻,“非常形象,就像我們在廚房里聽到的聲音。”梁皓一笑說,“從音樂角度,我很喜歡‘青瓜拌海蜇’。從聲音角度,我很喜歡‘熱爆明蝦’。”

青瓜拌海蜇

佛跳墻

北京烤鴨
以鍋碗刀筷為器
“95”后梁皓一出生于中國香港,年紀輕輕已為《紅海行動》《長津湖》《焚城》等熱門電影進行配樂。他也是上海交響樂團的老友。今年夏天,由上海交響樂團等聯合委約梁皓一創作的《武俠——為紀念金庸百年誕辰而作》,在上海夏季音樂節的閉幕音樂會上首演。秋冬之際,《中國廚房——味覺的盛宴》新鮮出爐。
“整個樂團都很忙,尤其是打擊樂聲部,非常精彩。”梁皓一特別提到。
“作曲家在打擊樂的樂譜里寫到:鍋子、筷子、刀、碗、竹筒,這些平時生活中的廚房用具。我們也是第一次遇到。”收到這份不同尋常的樂器采購需求時,上海交響樂團的樂務李軒達很驚訝。
“竹筒野味飯”描述了糯米飯黏黏的質地和敲擊竹筒時發出的獨特音色。這個以打擊樂為中心的樂章,采用了木制樂器合奏,創造出一幅充滿童趣的織錦。
為了呈現“竹筒野味飯”需要的聲音,上海交響樂團打擊樂聲部負責人顧愷特意網購了竹制雙響筒,再將筒身和竹棍拆開,用竹棍敲擊筒身,來實現所需的獨特音色。
“北京烤鴨”中更是有菜刀上陣,配上平時僅在流行打擊樂中出現的特效音色镲片“Turbo Crasher”,模仿片烤鴨時的磨刀霍霍之聲。
“我們也會用筷子代替鼓棒,制造出與以往不同的音響效果。此外,鍋碗瓢盆的碰撞聲也會在樂曲中出現。”顧愷說。
演出前,上海交響樂團在錦江飯店舉行“圓桌派”,邊吃美食邊賞音樂小樣,邀在座者共同走進《中國廚房》。錦江飯店還聯動推出四款套餐,食客購買不同套餐即可獲得不同價格的音樂會門票2張。
這臺音樂會由上海交響樂團和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聯合制作。“中國菜太豐富了,音樂和美食的融合有很多種可能。首演之后,我們還可以繼續嘗試新的菜單、新的組合。”周平說。

熱爆明蝦

松鼠桂魚

竹筒野味飯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