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文化中國行|專家暢聊天文館未來:鼓勵觀眾自我學習,“分享整個宇宙”
人們探索宇宙的熱情始終不減,那么未來的天文館會是什么樣呢?
11月13日至16日,“天文館的未來——新時代天文館發展”國際研討會在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分館)舉行。國內外天文科普場館、科研院所和相關組織的負責人,天文領域及相關科普展示教育的專家等60余人聚在一起,共同描繪天文館的未來圖景。

國內外專家參觀上海天文館。上海科技館供圖
把科研和科普的交集做大
“協作”——如果用一個詞形容天文館的未來,國際天文館協會主席、美國密西根州立大學阿布拉馬天文館館長香農-施莫爾(Shannon Schmoll)給出了這樣的答案。
在她看來,天文館之所以能夠以令人驚嘆的方式傳播天文學知識,是因為天文學家和天文臺、工程師和教育工作者之間的合作,也是天文館之間以及其他天文教育者之間的合作。“我認為合作是關鍵,而且一直是,在未來仍將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這種協作網絡中,科研和科普的關系密不可分。清華大學求真書院通識講座教授孫維新說,自己是科研工作者出身,每次看到科研上的精彩進展就忍不住希望和大眾分享,而分享的過程就需要科普場館來做科普轉化,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講給大家聽。
中科院上海天文臺臺長、研究員沈志強認為,天文館除了展示、教育、互動之外,也有科研的功能,而天文臺的定位一直都包含科學傳播的部分。二者是有交集的,未來要不斷把交集做大,有更多交流,同時更多地關注中國的最新科技成果。
從科研到科普的轉化,孫維新強調要有平視的視角,用大家聽得懂的語言。如果和孩子交流,就要蹲下來讓眼睛和他們在同一高度,這樣才能真正讓他們產生對科學的興趣。孫維新指出,傳統的天文館呈現得像教科書,而如今年輕人的學習方式早已與之前大相徑庭。未來的天文館要學習大家碎片化的學習邏輯,加強動手操作、實際親身體驗,鼓勵觀眾的自我學習。
而從科普到科研是否同樣存在路徑呢?孫維新告訴澎湃新聞記者,NASA會將大量的原始數據公開上網,鼓勵“公民科學家”參與數據處理和研究,近年來也有非常多精彩的成果。目前國內通過空間站、天文臺等形成的數據積累也非常多,他認為應該嘗試開放,讓更多有興趣的年輕人加入,節省科學家的時間,節省經費和資源,更重要的是培養未來能夠投身專業科學的人才。
對于這種數據的共享,孫維新認為“天文館是非常好的管道”,沈志強也表示和天文館這方面的合作是肯定可以的,“如果不做,未來就會落后”。

研討會現場。上海科技館供圖
打破物理空間的限制
香農-施莫爾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和觀眾分享整個宇宙。不是每個人都能夠來到天文館(visit us),但我們可以主動去他們身邊(go to them)。”沈志強也講到,希望未來天文館能夠更多地融入到大家的日常生活中。
這與上海天文館所采取的舉措與未來發展的方向不謀而合,或許也已是專家學者對于天文館未來發展的共識。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不斷提到“希望打破天文館的物理空間限制”,具體做法上,充氣的移動球幕影院走進上海的校園,讓孩子們在學校里沉浸式體驗觀看天象。2024年10月,上海天文館正式發布“行走的天文館”項目,打造以天文為主題的沉浸式XR大空間文旅元宇宙項目。倪閩景還透露,未來將在青海搭建一個1米望遠鏡,在天文館內24小時實時呈現更好的天空條件下觀測到的星空。
事實上對于天文館來說,能展陳的真正意義上的實物很少。香農-施莫爾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天文館的工作更在于幫助喚起那種體驗宇宙和看到宇宙的感覺,而這是數字技術發揮作用的地方,“它能夠提供我們在地球上無法獲得的視角,讓你感受到宇宙的樣子,以一種不同的方式來接近它,比我們僅僅站在地球上所能做到的更加真實。”
論及獲得直觀的宇宙體驗,天象廳是天文館中非常重要的載體,倪閩景表示未來的天象廳可能不再是使用投影儀,而是通過LED球幕的形式,更清晰且表達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而在更廣義的層面,從“行走的天文館”也能看見,XR、AI等數字技術都將影響未來天文館的發展方向,數字技術將幫助打造一個更為“靈活”的天文館。而對于AI,沈志強表示天文館無法擺脫這一技術潮流,但AI技術的迅猛發展,也讓未來變得有些難以預言。
盡管天文館呈現的星空是漫長時間之前的景象,但倪閩景始終認為,天文館是面向未來的。人們總說地球是人類的搖籃,但人不可能永遠生活在搖籃中,孩子將來一定會走出地球,去往太空,開拓和創造新的文明。他說:“站在宇宙的背景上看,我們有無數的東西可以去探索,無數的事業可以去追求。”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