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百度已死?人民網評:不注重公共效益無異于飲鴆止渴
人民網微信公眾號1月31日消息,近日,網民熱議百度的內容搜索結果存在問題。為理性探討互聯網生態的健康發展,呼吁行業不忘開放共享的初心,提供更多優質服務,滿足網民的期待,人民網今日起推出《三評“百度已死?”》。
三評“百度已死?”之一:開放共享,豈能言行不一
對不少網民來說,“百度一下”意味著“你就知道”。但實際上,百度一下,你就一定能知道嗎?
近日,網民和媒體紛紛指責百度“不再是尋找中文互聯網內容的地方,而是百度自家的站內搜索”。百度也迅速做出回應,指出“百家號內容全站占比小于10%,可以優化瀏覽體驗”。盡管否認了指控,卻從側面印證了產品邏輯,默認了搜索設置。
用戶對產品最有發言權。百度能被廣大網友設成首頁,足見“愛之深”;今天又被用戶宣稱“百度已死”,可見“責之切”。一個獨占鰲頭的搜索引擎何以不斷遭到質疑?
“百度已死”固然聳人聽聞,而爭議的焦點恰恰在于,百度通過提供有選擇的信息結果,達到向自家產品引流的商業目的,而且內容良莠不齊,甚至存在涉嫌侵權和虛假的信息,這無疑從根本上違背了其作為公共搜索引擎的初衷。要知道,流量可以流動,但決不能任由擺布、隨意操縱。
無論如何,一個已達到壟斷級別的搜索引擎,已經不是哪個企業的“私家花園”,而首先是互聯網的公共平臺。倘若以流量變現為目的、以親近遠疏為規則,那么搜索引擎只會淪為牟利的私器、營銷的沃土。曾經的教訓歷歷在目:當貼吧的公共空間標上“可售賣”的價碼,當尋醫問診的頁面布上廣告陷阱,病友的家園變成騙子的“狩獵場”。這些悲劇一再警醒我們,誰掌握了信息入口,誰就要相應地擔起責任,這是互聯網時代的共識。
不可否認,對每一個搜索引擎而言,排名總有先后,結果總有頁碼。但問題在于,究竟以怎樣的邏輯進行布局、用怎樣的標準加以考量。“按照優質內容排序”的承諾踐行了嗎?平臺內容的把關義務盡到了嗎?事實證明,那種只在乎企業利益不注重公共效益的做法,無異于竭澤而漁、飲鴆止渴,不僅失去用戶,而且觸犯眾怒。
有人問,為什么總揪著百度不放?因為搜索引擎是普通用戶進入互聯網世界非常重要的入口,是信息流動的中轉站。構建互聯互通、開放共享的產業生態,提供精準、客觀、全面的信息服務,才能滿足國家、社會和用戶的基本要求。
其實,何止是百度,幾乎所有成規模的互聯網企業都期望做成“平臺級”。但是,這些企業真的理解并弘揚了平臺的價值了嗎?對于直接服務億級用戶的互聯網平臺,公共性和公益性是第一屬性。平臺越大,責任越大。平臺的公共性與資本的逐利性,似乎存在天然的沖突,如何處理好兩者關系,正是對企業最大的考驗之一。
從衣食住行到生老病死,互聯網的觸角如今無處不在,造就了“簡單可依賴”的搜索引擎,催生了“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的電商網站,培育了“聯通你我”的憨態企鵝……超級平臺便利了人們的生活,也承載了億萬用戶對互聯網時代的美好希冀,理應做出更多的努力。然而如今,一些互聯網企業以“開放”之名、謀“封閉”之實。一個又一個看似完整的產業生態,實則構成了圈養用戶、壓榨利潤的封閉圍欄。這違背了開放共享的時代潮流,也觸犯了互聯互通的網絡法則,注定無法持續。
(原標題《百度已死?人民網評:不注重公共效益無異于飲鴆止渴》)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