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圓桌|博物館的未來,從觀眾需求、共鳴度等談起
近日,“無限變革:未來博物館的萬象之門”論壇在上海玻璃博物館舉辦。此次論壇以“無限變革:未來博物館的萬象之門”為主題,聚焦博物館的未來發展、科技創新、以及跨學科藝術實踐與策展。與會專家、學者分別從各自角度,探討“博物館的未來”。
在論壇伊始,相關專家、學者圍繞“博物館的未來發展趨勢”展開討論。該主題由上海大學特聘教授、文化遺產與信息管理學院學術帶頭人、博士生導師,國際博物館協會亞太地區聯盟主席安來順主持,與會者在數字化浪潮背景下探討了博物館的變革之路,特別是如何在當代數字生態中重新定義自身角色。

研討會現場
國家自然博物館首席科學家孟慶金梳理了自然博物館的歷史,“自然博物館的發展起源于對自然物的收藏。最早的時候,尤其是幾個世紀之前,歐洲的一些王公貴族,還有一些學術機構會收藏一些有一定視覺特征的自然物,尤其是奇特的自然物。歷經幾個世紀的發展后,自然博物館到今天發生了一些變化,包括以展品為中心轉變為觀眾維度,從相對內向的獨立運營機構轉變為外向的社會協同發展的機構,以及博物館內藏品的單一學科轉變為多學科等?!?/p>
國家自然博物館
孟慶金談及了自然博物館所面臨著未來挑戰:一是要重新構建藏品的收藏體系,不能只關注傳統生物體姿態標本的收藏,還要關注生態環境樣本的收藏,以及生態行為的記錄,以及研究手稿、科學化數字藏品,以及藏品背后的人物、科學發現的故事的記錄。此外,現在的自然博物館需要開展多學科的融合、多功能的交叉展示。
孟慶金強調了自然博物館的發展必須適應自然與社會的演變,打破傳統的壁壘。自然博物館正通過拓展室外空間、結合多學科和藝術合作來增強科學普及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功能,成為人與自然的橋梁。

枝脈蕨,國家自然博物館藏
蘇州博物館館長謝曉婷從觀眾需求出發,談及了蘇博近年來的發展與變化。她表示,“觀眾是我們最大的根本,所以博物館的未來一定要關注觀眾的變化。這個變化主要是有三個方面:一是觀眾數量的變化,二是觀眾畫像的變化,三是觀眾參觀興趣的變化。在蘇博,女性觀眾占到65%,在年齡段上,以19至45歲的青年觀眾為主,在地域上,外地觀眾占到了70%。而在觀眾入館的目的中,通過調查可知,剛開館時,七成以上觀眾是來看建筑的,隨著我們提供的展覽與服務,則變化為了1/3的觀眾是來看建筑,1/3的觀眾是來看展覽,另外1/3的觀眾是為休閑而來。”

蘇州博物館
對于觀眾需求的變化,謝曉婷講述了蘇州博物館的展覽策劃變化,包括博物館在貝聿銘先生設計之初時就設想了呈現當代藝術展,希望觀眾看看古代藝術,再看看現當代藝術,感受藝術的不斷發展。她以藝術史學家巫鴻策劃的“畫屏”展為例,講述博物館展覽所實現的傳統與未來的對話。此外,謝曉婷也講述了針對蘇州吳語方言的展覽,用以保護蘇州話,加強本地觀眾講蘇州話的意識。以及與國際上的博物館進行合作,向觀眾展現世界文明,以此形成不同文明的展示與對話。

蘇州博物館西館“亞述之王:亞述巴尼拔——大英博物館藏亞述文物珍品展”現場
謝曉婷強調了觀眾是博物館工作的根本,而創新對于博物館的生存和吸引力的重要性,提出通過創新展覽、教育活動和社交媒體擴大影響。“未來的博物館會是什么樣子?其實沒有人給出一個標準的答案。我覺得未來的博物館要強調公共服務的部分,并從分眾化服務轉向精細化的服務,能夠實現全人群、全年齡和全內容的覆蓋?!?/p>
復旦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系系主任、教授、博導,復旦大學博物館館長鄭奕以“相關性、共鳴度、同理心”為切入點,講述博物館與觀眾建立聯系的核心,認為博物館應當超越知識傳播,注重激發觀眾的情感共鳴,使其對展覽主題產生深刻的個人連接。鄭奕表示,在我們當下的博物館備案體系里,歷史類、文化類的博物館是居多的,所以大家看到的更多是過去的內容。對于過去故事的展示如何與當下生活產生關系是非常重要的。她以英國倫敦博物館、日本九州國立博物館,美國舊金山的加州科學院的多個展覽為例,講述了展覽教育活動不能與社會發展脫節,需要與時俱進,與公眾生活產生關聯。

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立美術館兒童展廳中,由設計二人組搭建“餐館”
“過于陽春白雪,過于曲高和寡,就自然引發不了共鳴。所以博物館需通過展覽、教育等達求一個相關性、共鳴度、同理心,易觀之的傳播,善循環,才能講好當下的故事。即便講述歷史,也需要嫁接到當下,真正地促使我們的博物館輸出見人、見物、見精神?,F在國際國內博物館界一直在提一個準入的問題,我覺得有一句話能夠表達我內心對于準入的一個理解:準入不只是讓更多的人走進博物館,而是讓每一個走進來的人都能夠在這里找到屬于他自己的位置。最后,激勵公眾的同理心,促使公眾與更大的世界擁有愛的能力與態度?!?/p>
上海世博會博物館夜景
世博會博物館館長劉文濤講述了資源不平衡和社會支持的重要性。她以世博會博物館的發展為例,提到通過建立教育品牌和推廣線上課程來提高社會教育影響力,強調與社會合作,以便從“展示”到“分享”跨越,創造更豐富的觀展體驗。
“在博物館資源相對較弱的情況下,必須要做的事‘融’。這里指的是搭建一個平臺,借助社會的力量,將自己本身的小圈轉變為一個大圈。同時,與以文物展示為中心的展館不同,需要形成差異化,形成一種有活力的生活狀態。我們通過舉辦夜場電影、夏季音樂會、沿江的小戲劇、T臺等活動,將展場變得更靈活。”劉文濤說。

上海世博會博物館社教活動 手賬市集
在上海玻璃博物館館長張琳看來,中國大多數的博物館仍以相似的方式梳理和總結過去的歷史文化遺產。但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現代觀眾對這類博物館的需求是否依然強烈?我們是不是應當探討在如何保持歷史傳承的同時,更好地滿足當代觀眾的期待和需求?
張琳以上海玻璃博物館為例,講述了博物館從1.0時代的玻璃物品的展示,到2.0時代的注重觀眾家庭的互動和針對兒童的玻璃展示,再到3.0時代的與多位當代藝術家合作的“退火”藝術創作項目等的進化過程,通過科技、藝術與未來主題的融合,創造多樣化的觀展體驗,激發觀眾的創新意識。

上海玻璃博物館的公教項目,熱吹
當天論壇的第二個主題則聚焦“博物館與科技、人工智能”,由數字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兼 AI 中心常務副主任于朕主持,帶領觀眾深入探索了AI和VR等技術如何塑造新的觀展方式。講者們展示了科技如何賦予博物館新的生命力,為觀眾帶來沉浸式的文化體驗,傳統展覽形式與科技創新的融合成為當日討論的亮點之一。

上海玻璃博物館“SHMOG NXT”項目,在實體與虛擬體驗中尋找平衡
協調亞洲創始人、執行總裁、上海玻璃博物館副館長迪爾曼·圖蒙提到上海玻璃博物館通過“SHMOG NXT”項目在實體與虛擬體驗中尋找平衡,以豐富的互動場景和數字化敘事推動參觀者的深度參與,鼓勵探討社會與未來的相關議題。北師大港浸大聯合國際學院文化與創意學院院長莊以仁關注技術的應用和控制,認為新技術提供了創造更多可能性的維度,并強調博物館設計應適應年輕一代的需求,為他們創造更具價值的文化體驗。獨立策展人、博物館與展覽研究學者、上海笛德侯文化實驗室主理人朱紀蓉認為人工智能不只是信息工具,還具備了促進個性化體驗的潛力,但其應用需要兼顧標準化與個性化的平衡。藝術家、西交利物浦大學文化科技學院資深副教授盧西亞諾·祖比亞加則探討了沉浸式技術如何為藝術家的全球遺產管理帶來新可能性,強調倫理與認識論的重要性,關注數字記錄和區塊鏈在藝術領域的應用。數字藝術家、中國美術學院創新設計學院副院長兼 AI 中心常務副主任于朕提出“創世紀”概念,認為數字藝術和混合現實的技術手段能帶來深度沉浸體驗,以此拓展觀眾的感官邊界。

上歷博AR眼鏡
而在“跨學科藝術實踐與策展”主題論壇中,藝術評論人、策展人,蘇州當代博物館執行館長王曉松主持,藝術家和策展人們分享了他們將藝術、科學和人文學科交融的實際項目??珙I域的協作模式和新穎的藝術創作方法讓觀眾感受到藝術表達的無限可能,進一步拓展了人們對博物館策展的想象邊界。
獨立策展人、研究者、“泛生物藝術工作室”創始人魏穎探討生物藝術及其帶來的多維意義,將生命視作整體,通過基因編輯和社會影響的探討來促進人們對生命多樣性的理解。藝術家佩恩恩分享了跨學科研究和知識交流的重要性,通過深入體驗金融和競技行業來激發創作靈感,探索文化和社會認同的深層含義。設計師、策展人、Black Void主理人、藝術家蔡藝璇通過探討氣候變化與人類感知之間的關聯,倡導超越學科限制的跨領域對話,以更具人文關懷的方式應對復雜的全球問題。藝術家、探險家及未來宇航員邁克爾·耐賈爾分享了其通過跨學科合作,以藝術創作探索了人類在太空和未來現實中的發展,展示了技術、科學和藝術在極端環境下的交匯與應用。
此次論壇為上海玻璃博物館的“館長的客廳”項目,旨在搭建一個開放的交流平臺,促進來自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深入對話。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