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11月人文社科中文原創好書榜|以神為馬:中國美學的游與思

《紛紜萬端:近代中國的思想與社會》
沈松僑著,世紀文景|上海人民出版社
胡適倡導文學改良,章士釗代表“五四的另一面”,進步主義和保守主義精英們有著怎樣的復調構想?從“中國的一日”到“一日的中國”,1930年代的生活敘事透露出大眾怎樣的國家認同?在一個盤踞土匪、列強、豪紳、軍閥的宛西世界里,為了“活著”,各色生民又展開了哪些博弈與突圍?本書從多學科視角解讀近代中國的風雨如晦,細看巨變之下的思想爭鋒、區域社會與身份認同。

《史學的性別》
李小江著,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總社
性別的歷史進人史家的視野,不僅被看作一種新方法和新視角,也可能成為一個全新的研究領域。自此,歷史研究再也不能忽視女性和性別因素,發掘或重新認識歷史上的性別制度,已然成為全面認識人類文明史的重要內容。本書旨在新史學的光照下揭示歷史研究中長期存在的性別盲區或誤區。

《新生育時代》
沈洋、蔣萊著,北京貝貝特|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兩位女性主義學者——沈洋與蔣萊,帶領我們一起探尋生育這個黑箱。本書不僅是一份對中國都市媽媽生活狀態的深入洞察,也是對女性在現代社會中多元角色的深入思考。通過這些媽媽的故事,我們得以一窺她們在歡笑與淚水、堅持與妥協中的真實生活,感受她們如何在傳統與現代交融的性別環境中應對生育抉擇和母職實踐的挑戰。

《1911:危亡警告與救亡呼吁》
楊天石、閆妮著,重慶出版社·華章同人
本書是一本反映辛亥年保界救亡運動的作品。1911年,英國侵占云南片馬,法軍陳兵中國云南邊境,沙俄借修訂《伊犁條約》及附約之際,企圖攫取新疆、蒙古等地的多種權利。傳說列強在巴黎集議,計劃瓜分中國,僅留河南、陜西作為中國土地。在邊疆和民族雙重危機進一步加劇的情勢下,當時的政界、商界、學界、華僑、留學生等群體掀起了保界、拒約與愛國救亡運動,并迅速影響全國,成為保路運動的前奏;并在輿論準備、社會組織、發展商團等民間武裝諸方面,為辛亥革命做了準備。本書廣泛收集中日兩國的資料,匯編成集,填補了相關研究的空白。

《凝視遠邦:1793年馬戛爾尼訪華使團的視覺文化》
陳珊珊著,商務印書館南京分館
本書提供了一個觀察前近代時期中西交流活動的獨特視角,不同于傳統上關于馬戛爾尼使團的政治外交研究,作者從藝術創作的角度切入,觀察了使團藝術家們關于中國之旅的圖像生產活動,并結合當時西方社會文化思潮的演進情況,為讀者呈現了一場作為“西方科學探險活動”的訪華歷程——在清王朝依其傳統懷柔遠人之時,英國來訪者們亦依其時代慣例,以藝術、科學與外交相互結合的形式凝視著遠邦。與其所述內容相類,本書亦以文字與圖片相結合的形式呈現給讀者,全書收集并展示了使團成員創作的一百五十余幅各式圖片。

《明月共潮生:域外文獻與東亞海域史研究》
王振忠著,上海人民出版社
漢字在傳統時代是中華與鄰國溝通的重要媒介,本書利用在法國巴黎、日本長崎、沖繩等處收集到的城外漢籍,探討中國與朝鮮、琉球以及以長崎為中心的清日貿易和社會文化。

《行走“江湖”:區域研究的學步與承傳》
梁洪生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江”指江西,“湖”指鄱陽湖,作者在二十五年間走遍了江西所有的縣、市,對于“江西”是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也就意味著能講清楚“江西”特性,江西與世界的“相遇”、江西的古村落、江西的族譜、江西的“小”歷史。區域研究這種跨學科的研究理念,是在不斷地向年鑒學派、人類學、民族學學習和實踐中形成的,“區域”是因為相似特性而成“區域”,不以行政區劃的“區域”作為自己的界限,但也有特例,比如“江西”。

《持存記憶》
陳家琪著,上海三聯書店
這是一本厚重的哲學文集,有關觀念與回憶在時光的流逝中漸次顯現而又漸次隱去的哲學思考,也是作者對自身學術生涯和現實經歷的回顧。第一輯主要探討了政治哲學中一些關鍵的概念及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演繹;第二輯收錄了作者更為私人化的情感之作;第三輯為作者對生死問題的哲學反思,并納入了與之相關的一些影評、劇評。

《西書東藏:中國文化名家的外文藏書》
劉錚著,上海文藝出版社·藝文志eons
本書記述中國現代37位學者、作家、文化人曾經讀過、收藏過的西文書,這些書后來又都成為本書作者的收藏。作者選取的37位中國文化名家,第一位是1912年時35歲即被擢升為外交部次長的顏惠慶,最后一位是1949年時28歲正在美國耶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的夏志清,他們均是在1912年至1949年這一時段中有過重要經歷的知識分子。作者細心鉤稽書背后的歷史,依據實物講述名家的閱讀和藏書故事,做“知識的考掘”,意在挖掘思想、觀念、知識的脈絡,實有思想層面深刻的意義。在寫法上,本書采取“書話”的方式,著重事實的講述,隨書附入大量書影,可供讀者參考鑒賞。

《大學心讀》
柳恩銘著,暨南大學出版社
“大學之道”是以人的修身為核心,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為修身的方法,強調人的修身養性不只是內省的過程,更是培養道德品性、完善人格的過程,其宗旨是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使人棄舊圖新,以此達到最完善的境界。本書在《大學》原文之后添加了“注”“意”“讀”板塊,除了注釋和今譯,還加了點評,力求以通俗易懂的語言闡釋對生命的體悟。

《鴻雁秋水:民國文人書信》
管繼平著,上海辭書出版社
本書為“民國文人系列”之最新一種,收入文章四十篇,每篇以民國文人的一封或數封書信為主線,通過剖析書信內容,來解說人物命運、交游故事及書法風格。如辜鴻銘致汪康年的信、梁漱溟致馮友蘭的信、郭沫若致趙清閣的信、梅蘭芳致陳仲弘的信、茅盾致馮乃超的信、梁實秋致舒新城的信,等等。這些書信大多來自上海檔案館、上海圖書館以及作者個人的收藏,其中部分系首次公開。

《真種花者:邢義田訪談錄》
邢義田口述、馬增榮筆錄,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本書是秦漢史大家邢義田先生的訪談錄,內容包括他的家庭、求學及師友雜憶,學術研究之路,以及他對新時代治學思想、人文知識等挑戰的看法。書名“真種花者”取自周作人語:“有些人種花聊以消遣,有些人種花志在賣錢,真種花者以種花為其生活——而花亦未嘗不美,未嘗于人無益。”邢先生隨興求做學問的快樂,不為賣錢名利,學問只作“為己之學”。

《新視野,新歷史 : 講演、書序與書評》
李伯重著,四川人民出版社·壹卷YE BOOK
本書匯集了中國經濟史學家李伯重先生一系列深入淺出的學術講演、書序和書評,旨在從多學科視角審視中國歷史,尤其是晚明至清代的經濟、軍事、文化和社會變遷。作者通過跨學科的研究方法,探討了中國在全球化早期階段的角色、工業革命為何未在中國發生、清代經濟的繁榮與衰退,以及中國歷史研究方法的演進等多個重要議題。

《〈周官〉與周制:東亞早期的疆域國家》
俞江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本書是一本以《周官》為基礎文獻,以夏商周三代時期的國家制度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歷史學學術著作。通過剝離竄入的注文,首次完整呈現《周官》職文的原貌,溯清《周官》的出身、特點、歷史位置,給予《周官》客觀評價。同時,結合考古資料,對先秦時期東亞疆域國家的發展變遷及其制度規范進行了考訂,并系統、深入地描述了官制、賦役制度、城邑制度等周制的方方面面,展現了夏、商、周三代文明的諸多細節。

《中華傳統禮制》
湯勤福著,商務印書館上海分館
自古以來,中國人的“禮”在身,亦在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之一,浸潤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本書介紹了中國的禮、禮俗、禮制,五禮制度與官私禮典;分析了傳統禮制的特征、演化和變遷,禮義之邦面臨的困境以及中華禮制在多元世界的位置;探討了對傳統禮制進行現代性轉化的必要性和途徑。

《江口沉銀考古手記》
劉志巖著,巴蜀書社
本書是江口沉銀遺址考古發掘項目負責人、微博大V“考古君”劉志巖的首部考古手記。在書中,劉志巖以考古領隊的第一視角,以時為序,敘述江口沉銀遺址發掘工作的緣起、逐步深入的過程,兼及管理、科研中的核心難題與突破性進展,挖掘深藏于資料背后的田野考古細節,帶領讀者跨越時空,走向岷江之上的發掘現場。同時,“考古君科普”和“領隊日志”穿插文中,以豐富的考古知識點和細膩的親身感悟,描摹出了考古行業概況和江口考古隊的工作群像。

《以神為馬:中國美學的游與思》
肖鷹著,北京大學出版社
“以神為馬”,語出《莊子》,借作書名,意指在 “有涯”與“無涯”的對立中,以自由精神追求學術—人生的無限境界。作者多年潛心研究中國美學,以美學基本理論的探尋為要津,縱深出入中西藝術,最終落實于中國美學與藝術的經典問題和核心范疇的審思。從風骨到神韻,從李贄的童心與空觀到被誤解的王國維境界說,再到莊子美學辨正;從陶淵明的鄉土詩意到老年徐渭的少年情懷,再到《紅樓夢》美學意蘊的新解……《以神為馬》以莊子“游”的觀念導航中國美學,驗之以中國文化的多元豐富,書中對20世紀以來的多種通行觀念的尖銳質疑為深化中國美學研究提出了挑戰性話題。

《馳騁三界 : 漢代神獸的圖像世界》
李重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
本書將帶領我們走進漢代神獸的奇幻世界,探索蟾蜍如何成為月中神獸、平淡無奇的羊為何在漢人心中被視為神獸、鎮宅石獅的原型是什么,以及龍與虎何時開始聯手等一系列神獸故事。

《東周人物畫像紋青銅器綜合研究》
黎婉欣著,上海古籍出版社
人物畫像紋青銅器最早見于春秋晚期,盛行于戰國早期,分布范圍甚廣,多出土于吳越、齊魯、三晉、燕地和巴蜀地區中不同等級的墓葬。過去對于這類青銅器的研究多僅關注于某一類工藝手法、某個區域中的發現或某種圖像及其所反映的與史書契合的內容。本書則對人物畫像紋青銅器及出土這類青銅器的墓葬進行年代序列研究,再按不同工藝對人物畫像圖像進行精細分類、分析,探討其首次出現、發展以及相互交錯交流的脈絡。在此時空框架上,考察春秋晚期至戰國早中期間東周各個區域的文化交流細節,探討這種工藝及其紋飾與北方地區草原文化之關系,分析其藝術風格如何被吸收并體現于楚地漆器藝術、漢代繪畫與青銅工藝的發展路徑。

《有情人終成眷屬——〈西廂記〉創作論》
黃天驥著,東方出版中心|稻粱
元雜劇《西廂記》是我國傳統經典戲曲劇作,崔鶯鶯、張生、紅娘也成為人們心目中的經典形象。古典文學學者黃天驥先生在考證之余,以透辟的眼光,具通識,善裁斷,最終從筋節竅髓中探得作品的七情生動之微,最終說明《西廂記》的文學意義與戲劇意義。

《我認識的唐朝詩人2》
陳尚君著,中華書局·上海聚珍
曾自嘲為“唐朝片警”的復旦大學文科資深教授陳尚君以全面占有并仔細閱讀文本、堅持文史融通和現代傳記文學立場的寫作追求,挑選能寫出曲折離奇、驚心動魄故事的三十位唐朝詩人,以長期研究積累和新見文獻做支撐,生動再現了他們真實而坎坷的生命歷程,對各家詩歌也有精彩詮解。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