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年一度高校決算大PK,誰在榜首?|有數
大學的排名榜單種類繁多,除了軟科、QS 這些國外的世界高校排名外,國內還有校友會中國大學排名、ABC 中國大學排名等一眾榜單也比較知名。但因為評選指標各有側重,這些榜單里的中國大學排名常常差異不小,甚至連 TOP 1 都不能做到一致:比如在各家 2023 年的榜單中,軟科、泰晤士、ABC 的榜一是清華大學,而 QS、校友會、金蘋果的第一名是北京大學。
但這些榜單往往是從一些方面衡量高校過往取得的成就,很難及時反映大學當下的發展勢頭,而辦學經費才是高校培養人才、發展科研以及服務社會的根基。
從 8 月中旬開始到 10 月,全國已有一百多所“211”高校公布了自己的 2023 年部門決算,有數工作室將其報告整理成表格,試著去回答:名校們多有錢?錢從哪里來?以及這些錢是如何被花到本校學子身上的?
百余所高校公布 2023 年收支情況
在已公布 2023 年決算的“211”高校中,年度經費達百億元的高校有 24 所。其中,清華大學 2023 年的收入達到了 413.6 億元,比第二名浙江大學整整高出了 100 億元,一騎絕塵。

清華的經費如此之高,以至于有自媒體將其開玩笑地形容為:“清華比浙大高出了一個南大”。也有不少網友覺得這里存在“偏心”的情況。
但實際上,高校的收入多與少,早已不單單受政府部門補助的影響,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的影響。
我們還是以收入最高的清華大學為例,做一個最基礎的收入來源分析:整個 2023 年,清華的 413.6 億元中,有 151.5 億元是上一財年的結余,也就說,2023 年清華實際收入為 262.6 億元。這筆錢是主要由三個項目構成:財政撥款收入、事業收入和其他收入。
通俗來講,我們可以將第一項理解為政府的資金支持,第二項是清華自己掙的(收學費、科研轉化),第三項是清華旗下機構、校友掙錢后給的(也有社會捐贈)。而 2023 年的清華收入中,三者比例是 2 : 5.7 : 2.3。清華之所以經費在一眾“985”“211”高校中一騎絕塵,就是因為自己創收能力非常高。
不只是清華,如今財政撥款在不少“211”學校中的作用,已讓位于事業收入。比如 2018 年的時候,北大財政撥款收入的比例達到了 45.01%,但如今,這一比例已下降至 34.00%。

也正是因為是事業收入對高校經費的影響愈來愈明顯,而科研收入又是事業收入中占比極高的部分,因此理工科較多的院校,經費也往往較同級、同地文科院校高出不少。比如北大、人大的經費少于清華,復旦少于交大,南大少于東南大學。
但需要特別提醒的是,不少高校的部門決預算中,會包括大學校園之外的產業。例如清華大學的 2023 年決算中,除了反映本級情況,還囊括了清華附中、清華附小、清華第一附醫等多個機構的情況。所以也有一些高校會因為統計口徑的變化,而出現了收入暴漲的情況。
名校培養一個大學生,會花多少錢?
高校一年掙了這么多錢,都花在哪里了?
一般而言,高校的大頭支出,主要有這三項:教育支出、科學技術支出和職工保障(社會保障和結業支出、住房保障支出),其中教育支出往往是大頭。
以上海交通大學為例,整個 2023 年,它的總支出是 206.2 億元,而教育支出下的高等教育科目,支出就達到了 176.1 億元。截至 2023 年年底,交大一共有 1.8 萬名本科生和 2.8 萬名研究生,則生均高等教育經費可達到 42.3 萬元。

但很多同學并沒有感受到學校在自己身上有數萬元的投入。
從教學經費、教學設施再到教學資源,高校教育支出確實廣泛,但每個學生實際分攤到的費用又因校而異。學生對經費投入的感受,會受其所處年級、專業、主動發掘資源的能力以及使用資源的頻率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有數工作室梳理了一些“211”高校發布的 2022-2023 學年本科教學質量報告,發現相對而言,理工類和藝術類大學的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相對較高,例如北京理工大學的支出為 10758.37 元/人,中國傳媒大學為 12939.37 元/人。
而支撐教學日常運行的最大成本,就是給教職工發工資。我們以北理工公布的 2023 年支出預算為例,在 33.0 億元的高等教育預算中,有 17.2 億元是用在工資福利支出上,其中僅基本工資和績效工資兩項就占了全年高等教育支出預算的三分之一。
如果高校想踐行小班化教學來培養學生,教學日常運行支出還會更高。例如在 2022 年,東南大學的生均教學日常運行支出高達 2.4 萬每本科生。這與該校實行導師制、書院制、完全學分制以及小班化、個性化、國際化、卓越化、本研一體化的“三制五化”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有關。
另外,教學設施與教學資源的經費投入往往較為隱蔽,且與學科特點緊密相關,包括教學用房、實驗設備和圖書資源和信息資源等。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例,其本科生均實驗儀器設備值高達 17.89 萬元/生。中央音樂學院的本科生均實驗儀器設備值也達到 6.47 萬元/生。這也解釋了為什么理工類和藝術類學校的學生日常運行支出人均會比文科類學校高一些。
學費能分攤掉多少教育支出?
與很多人感知的有所不同的,盡管近年來已有不少省份的高校上調了公辦學校的學費標準,但一直到今天,多數高校的全日制學生所交的學費,并不能覆蓋掉培養他們所需的成本。
根據湖南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的陽榮威等人的調查,在 2016 年,中央部屬高校的學費占生均教育經費支出的比例為 9.12%,也就是學費分攤了十分之一不到的教育成本,地方院校的壓力略小一點,學費分攤的比例為 20.22%。

從上圖也可以看出,除了上海交通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其他“211”大學的生均學費無一超過 5 萬元。即使是交大的 8.13 萬元每人的平均學費,和 42.3 萬元每人的教育支出相比,也相形見絀。
另外,一個比較明顯的規律是,在 2023 年生均學費較高的“211”高校,整體都有研究生占比較高的特點,相比本科生平均一學年數千的學費而言,近幾年來,一些熱門專業的研究生學費已有明顯上調。
盡管讀研已不便宜,但選擇這條道路的年輕人依然只增不減,畢竟在職場競爭日漸激烈的今天,它依然是保證自己在與同齡人 PK 中不落下風的有效途徑,哪怕代價已越來越高。
作者 | 聶源
編輯 | 陳良賢
設計 |王亞賽
封圖來源 | 視覺中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