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上海GDP增速預期6%-6.5%:意味著進一步提質增效

6%-6.5%,2019年,上海第一次將GDP增速預期設定在這樣一個區間。
GDP增速預期總是被視作判斷經濟增長的頭號指標。此前三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披露的預期目標,分別是6.5%(2018年)、6.5%左右(2017年)和6.5%-7%(2016年);而在2016年前,上海的GDP增速預期,均在7%以上。
單看數字,預期目標一再收緊。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更將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增速目標定在5%——此前,這個數字一直維持在7%以上。
在經濟不確定性增多、下行壓力加大的這個年頭,這不免引發種種猜測和議論。但背后的故事,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速度
顯而易見的是,對增速預期進行調整,是時下的普遍趨勢。
世界銀行新近發布的報告里,將2019年世界經濟增長預測從3%下調至2.9%。而近期陸續召開的地方兩會上,多地公布的GDP增速預期,均較往年有所下調。
與上海一樣,北京、廣州都將增速設定在6%-6.5%的區間;上海近旁的杭州,和一直被拿來進行對比的深圳,也把目標調低到了7%。
同時,不少省市都放棄了確數或是“左右”之類的表述,而選擇一個上下幅度在0.5個百分點的區間目標。已有專家預計,今年中國經濟的增長目標,很可能就是6%-6.5%。
區間目標上一次密集出現,要追溯到2016年,“不確定性”的影響可見一斑。而對經濟外向度頗高的上海而言,外部環境變動帶來的影響會顯得更為直接。
理解《政府工作報告》,不能只看《政府工作報告》,這是看兩會的一個訣竅。同時交付代表審議的《關于上海市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19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簡稱《計劃報告》),和《關于上海市2018年預算執行情況和2019年預算草案的報告》(簡稱《預算報告》),就解釋了制定相關目標的依據。
《計劃報告》直言,2019年的上海,“機遇與挑戰并存,壓力與動力同在,外部環境不確定不穩定因素增多,保持經濟平穩運行的難度加大”。《預算報告》的判斷大體一致:世界經濟增長動能在減弱,外部環境更加復雜,困難挑戰更多。這不僅將影響經濟增速,更將直接影響財政收入。
不僅是外因,上海自身的新舊動能轉換,亦面臨著一定壓力,傳統產業的發展動能減弱,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瓶頸問題亟待突破;的確,2019年不會是輕輕松松的一年。可預見的難題和挑戰已經開始顯現,如《政府工作報告》所言,上海“需要付出更艱辛的努力”。
但這個看似被“調低”的數字,潛在的含金量并不低。
質量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確認了一個重要的信息:繼2017年全市生產總值率先突破3萬億美元后,2018年,上海常住人口的人均生產總值突破了2萬美元。
眾所周知,2萬美元是一條意味著進入“發達國家水平”的分界線。而在基數不斷抬高之后,增速漸漸趨緩,屬于自然現象。
上海“十三五”規劃提出的預期目標是,五年間“全市生產總值預期年均增長6.5%以上”,2016年至2018年,實際實現的年增長分別為6.7%、6.9%和6.6%。即便只算一筆數字賬,今年的增長若在6%-6.5%之間,也是可接受的——當然,不能低于6%。
展望2019年,不妨先看看2018年。
“不唯GDP,不是不要GDP,而是要高質量的GDP。”整個2018年,上海反復強調這句話。里面有兩層意思。一方面,在經濟轉型升級壓力加大的時候,必要的規模和增速是絕不可少的,不然就沒有突圍基礎,根本邁不開步伐。
另一方面,發展的含金量要更高,特別是在歷經多年結構調整和轉型之后,更要在選擇產業和路徑方面保持一種定力。不可急躁,更不可短視,不然起步了也走不遠。
《政府工作報告》對2018年經濟社會發展的評價是“總體平穩、穩中有進、穩重向好,呈現結構更優、效益更好、更趨協調、更可持續的高質量發展態勢”。這些“更”,是有數據支撐的。
比如,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相當于全市生產總值的比例達到4%,就是繼2萬美元之后,又一個標志性的數字——這是上海研發支出占比首次達到4%,提前實現了原本計劃五年實現的目標,對“創新驅動”作出了具體的注腳。
報告還披露,上海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47.5件,技術合同成交額比上年增長50.2%,兩組數據,都從一個側面證明上海加大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成效。
又比如說,去年上海的工業投資增長了17.7%,增幅創近十年新高;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制造業部分產值,增速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快了2.4個百分點;新能源汽車、高端醫療裝備、集成電路、生物醫藥等新興行業產值,均增長10%左右……結構優化的信號,無疑是積極的。
前景
交到人大代表手中的三個報告,講的更多的其實是“機遇”——既包括全國同處的戰略機遇期,包括新技術、新動能轉換帶來的窗口期,更包括中央交給上海的三項新的重大任務。
對上海而言,捕捉及轉化機遇,將是這一年的重中之重。有機遇,就意味著不可“畏難”。讀解指標,首先要有這樣的心態。
當然,更要有得當的方法。
6%-6.5%的增長,意味著進一步“提質增效”,進一步優化升級。這就有多個關鍵詞。比如“創新”。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將研發投入占GDP的比重目標維持在了4%左右——去年初提出的目標,還是3.8%。
請注意,這個4%,不是“增幅”,是“占比”。也就是說,在GDP總量不斷攀高,而經濟增長壓力加大的情況下,研發投入的絕對值仍要不減反增。
又比如“密度”。《政府工作報告》提出,今年將合理提高工業園區、城市副中心等區域容積率,低效建設用地要減量15平方公里,落后產能要淘汰1000項。意思很清楚,上海要加快提高城市經濟密度和投入產出效率,推進土地資源高質量利用——補這方面的短板,正是“高質量GDP”的前提。
再有一個,是“能級”,尤其是實體經濟的能級。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一批重點產業方面的產業政策、創新工程和重大項目,均被《政府工作報告》點到了名。
而《預算報告》更傳遞出一個重要信息:在財政收入趨緊的情況下,上海圍繞增強創新能力、提高經濟密度等,分別安排了多種專項資金,比如重點支持集成電路、人工智能、民用航空等關鍵領域重大項目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專項資金100億元,科技創新計劃專項資金35.6億元,產業轉型升級發展專項資金15.5億元等。
另外,財政收入的趨緊,某種程度上,亦要“放水養魚”。
今年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預期增長5%,不僅比過去低,還很少見地低于GDP增幅。出現這一情況,一個重要原因是持續減稅降費帶來的效應——上海在前兩年為企業減負1530億元的基礎上,去年新增減稅降費超過500億元;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實施更大規模減稅、更明顯的降費,在減輕企業負擔上取得新進展。
對政府而言,一段“緊日子”開始了。但就跟任何轉型一樣,只要促成了未來的蛻變,釋放出市場活力,此刻的陣痛和代價就是值得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數字調整,也意味著未來的空間變大。關鍵就看怎么做了。
(原標題為:《獨家解讀 | 經濟增速6%-6.5%,對上海意味著什么?》)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