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牽風相見”:湘西藝術在滬全景呈現
湘西,地處湖南西部邊陲,與鄂渝黔接壤。兩千多年前,浪漫主義詩人屈原在今沅水一帶留下《涉江》《橘頌》《天問》等不朽名篇,為湘西大地播撒下浪漫主義的種子。加之,以土家族、苗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繁衍,水乳交融,共同孕育出湘西文化絢麗多姿的氣韻。
澎湃新聞獲悉,10月19日,“牽風相見——湘西藝術上海展”在上海朵云軒藝術中心展出,這是以文藝作品多樣化呈現的湘西故事、湘西烙印、湘西格調首次到上海展出,展覽從上千件作品中精心挑選出284件藝術作品,涵蓋美術、書法、攝影、工藝美術等多個藝術門類,集中展現湘西風物、風景、風情。

唐克立 - 火車進山城
開幕式當天,湘西州文聯黨組書記黃華介紹了文藝工作者們深入采風、潛心創作,通過多樣化的藝術形式,構成“牽風相見——湘西藝術上海展”的基本內容。上海世紀出版集團黨委委員、副總裁,上海朵云軒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彭衛國致辭,湘西自治州委常委、州委宣傳部部長楊彥芳,湖南省文聯黨組成員,湖南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倪文華,上海市湖南商會會長、上海偉仁投資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謝東海分別致辭。

“牽風相見——湘西藝術上海展”現場

“牽風相見——湘西藝術上海展”開幕現場
湘西州文聯主席向午平、上海朵云軒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朱旗代表各方上臺,進行《戰略合作協議》簽訂。最后由中共湘西州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楊彥芳宣布展覽開幕。

“幾多風骨”展示現場

“幾多浪漫”展示現場
記者了解到,此次展覽由“幾多浪漫”“幾多風骨”“幾多神秘”“幾多鄉愁”四個部分組成,以美術、書法、攝影、非遺作品等為主要藝術形式,集中展現了湘西風物、湘西風景、湘西風情……帶領觀眾踏上了一段美美與共之旅。

“幾多神秘”展示現場

“幾多鄉愁”展示現場
展出的作品題材廣泛、形式多樣、風格各異。知名畫家黃鐵山、劉鴻洲,知名書法家林時九、黃葉,知名攝影家唐克立,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葉水云、湖南省工藝美術大師葉麗萍等人作品備受關注,他們的作品以生動的藝術手段,深度詮釋神秘多彩湘西。
“幾多浪漫”——美術板塊
走進“幾多浪漫”板塊展示廳,浪漫多情、瑰麗多彩的美術作品吸引了眾多觀眾觀看。展廳內,觀眾們或者獨自于畫前駐足,或三兩討論,處處彌漫著藝術的自由氣息。這一展廳呈現的美術作品共選65件,其中特邀作者8名,12件作品,征集作者41名,53件作品。在這65件作品中,中國畫有30幅,油畫有16幅,水彩畫有16幅,其他還有版畫、年畫、漆畫。

“幾多浪漫”展示現場

“幾多浪漫”展示現場
作品種類豐富,表現題材多樣,繪畫技法既有繼承傳統,又有創新。在表現題材上,有山水、花鳥、人物、風景等,但不管哪種題材,都可以從畫面中解讀出畫家們對自己家鄉深沉的熱愛,對魅力湘西無盡的歌頌,對神秘湘西不竭的探索,如黃鐵生的《夯沙山谷》、張雁碧的《山花十里出香泉》等。

黃鐵山《夯沙山谷》

王炳炎《歡樂的苗家》

張雁碧《山花十里出香泉》

向水英《誰家黛帕乖·系列三》

周小濤《十八洞·趕鄉場》
“幾多風骨”—— 書法板塊
翻開歷史冊頁,湘西除了沈從文先生筆下溫情脈脈的“人性之美”,還有腥風血雨的“歷史之疼”!“止戈為武”的傳統文化基因和湘西人血性賁張的重義品格、家國情懷震人心魄,世人卻知之甚少。深究下去,明代,彭氏土司率領土家兒女抗擊倭寇。清代,乾嘉苗民起義。至近現代,湘西算軍崛起,摧毀腐朽滿清王朝,追隨賀龍參與革命事業,血灑嘉善抗日戰爭,投身抗美援朝戰場……可以說,中華民族在探索救國救民道路上的每一場巨大變革,每一次歷史轉折的關頭,湘西人都積極參與,并挺立潮頭。
湘西的書法藝術,同樣鐫刻著湘西人的精神氣質。本世紀初,在湘西龍山縣里耶古城,發掘出3.8萬枚秦簡,震驚世界。除去歷史的塵封,秦簡上一顆顆筆力剛勁、結體端莊的文字,展露于世人面前,彰顯著秦代書法的高超技藝和湘西文明的璀璨高端,令人嘆為觀止。

“幾多風骨”展示現場
現場展出的作品包括黃紅忠《猛洞河漂流》、肖五洋《鳳凰觀景山詩》、黃崢嶸《凌宇鶯啼序》、田成《詠太平山詩數首》、黃葉之《牽風相見》、姚元亮《鳳凰旅游詩詞》等,書法家們還以筆為媒記錄了湘西地區在精準扶貧政策下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展現了湘西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擺脫貧困、走向富裕的生動實踐,如林時九的《龍帶·鳥藏》、田宇來的《永綏廳志序》。

林時九《龍帶.鳥藏對聯》

黃長龍《黃葉詠不二門對聯》

田宇來《花垣廳志》

田 斌《詠永順對聯》
“幾多神秘”—— 攝影板塊
歷史上,湘西被稱為“中國的盲腸”,地處偏僻、封閉的地理空間格局,讓湘西幾乎與世隔絕,更添神秘色彩。至沈從文筆下的“湘西世界”橫空出世,“世外桃源”的湘西才逐漸向世人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當今之湘西,在開明的民族政策下,傳統文化的根籟得以倔強頑強地延續,民族的多樣性得以代代流傳;另一方面,現代化的飛速發展,高速、高鐵、飛機的開通,讓湘西與世界聯通,讓世人更便利來到湘西,親近這片土地的神奇美麗。這一板塊以“幾多神秘”為主題,近百幅自然風光和人文風情攝影作品,通過40余位湘西籍攝影師的鏡頭,以光影藝術生動詮釋神秘多彩的湘西。

陳庭茂 - 王村風光
展出的作品包括唐克立《火車進山城》、陳庭茂《王村風光》、張謹《天文臺》、張術杰《鳳凰苗族銀飾節》、周建華《穿嫁衣》等。在人文作品中,攝影師們巧妙地運用抓拍技巧,精準捕捉到少數民族人們在日常生活場景中最自然的表情和動作,生動地展現出他們的喜怒哀樂。有的作品采用特寫鏡頭,聚焦于精美的民族服飾和手工藝品,細膩地呈現出其紋理和色彩。在自然山水作品中,云霧繚繞的疊嶂山巒,沿水而立的土家山寨,絕壁高聳的萬年峽谷,古樸寧靜的深山苗鄉,隨處可遇的流泉飛瀑,攝影師們撲捉了鳳凰古城、芙蓉古鎮、矮寨奇觀、邊城茶峒、老司城、十八洞等湘西全域日月輪回、四季變幻的神奇風光,繪就了神秘湘西的山水畫卷。

張術杰 - 鳳凰苗族銀飾節
“幾多鄉愁”——非遺板塊
隨著現代化的高歌猛進,鄉土社會的家園秩序面臨劇變,因之,對美善之物的頻頻回眸,成為鄉土美學、懷舊美學的當代價值。令人稱奇的是,時至今日,不管現代化的步伐如何弦繁鼓急,在湘西大山深處,古老的山寨依然矗立,傳統技藝也在老百姓的手上代代相傳。湘西是國家級生態文化保護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富集地,在全國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境內,僅中國傳統村落就有178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共28項。

“幾多鄉愁”展示現場
這些古老的非遺技藝,凝結著祖先的智慧。一代代湘西人,在與時代接軌與世界擁抱的過程中,他們沒有忘卻祖先歌舞,沒有忘卻自然恩典。在城市鋼筋混泥土澆筑的高樓大廈,人類感受到的一切“生硬”,都可以在這些山寨深夜的篝火旁、在阿婆滿是皺紋的笑臉里、在一碗碗熱氣騰騰的酸食中溫暖入懷,瞬間融化。

葉水云《龍鳳人馬紋》

彭曉君《沉鱗競躍》組繡
“幾多鄉愁”展出的工藝美術作品共58件,其中土家織錦16件、土家挑花5件、苗繡刺繡10件、苗畫2件、踏虎鑿花8件、扎染、蠟染2件、雕塑10件、土家草木畫4件、竹編1件,作品形式多樣,數量充實,體現出廣大藝術家及文藝愛好者對于湘西藝術的熱愛與追求。
這些非遺工藝品不僅是湘西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品,如衣物、裝飾品、生活用具等,更通過精湛的工藝和獨特的設計,將實用性與審美性完美融合。這些工藝品無不透露出匠人對藝術實用性的巧思與對美的不懈追求,這也為非遺工藝美術品落地進入市場提供了必要條件。此次參展的非遺工藝作品已全面融入文化市場,它們超越了單純的藝術審美范疇,成為帶有湘西烙印的藝術商品,助力湘西文化產業蓬勃發展。包括劉衛忠作品《富貴如意》門簾,魏蓉娥作品《老鼠嫁女》,田云作品《耕云種月·世外家園》,黃永紅作品《福娃》,李鐵騎作品《金花銀花富貴花》,李鐵騎、楊永花作品《十八洞村歡迎您》,鄭紅蘭作品《枯木逢春》,李德華作品《旗開得勝》,吳發軍作品《趕場歸來》等。

李鐵騎《金花銀花富貴花》
展覽借助上海朵云軒平臺展示,是湘西藝術集中走出湖湘的探索與嘗試,旨在通過展出,讓更多人了解湘西藝術魅力,促進湘西與上海乃至全國的文化交流與合作,為湘西經濟社會發展增光添彩。當天,主辦方還邀請多位藝術家、學者對本次展覽和湘西文藝作品進行點評和研討。

研討現場
據悉,本次展覽由中共湘西自治州委宣傳部、湘西自治州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朵云軒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湘西州文旅廣電局、湘西州團結報社、湘西州民族宗教事務局協辦。展覽將從10月19日持續至11月2日,為期15天。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