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潮濕多雨的福州,為什么能保存這么多千年前的木構建筑?

眾所周知,在高溫潮濕的環境中,木制建筑容易受到潮濕和腐朽以及昆蟲(如白蟻)的侵害。故而,中國現存的北宋木構,以地處華北地區者占大多數。盡管如此,在潮濕多雨、又有臺風光顧的東南地區,至今仍能找到一些完整保存長達千年的木結構的殿宇建筑,實屬難能可貴。
東南“活化石”
在長江以南的廣大地區,福州華林寺大殿是目前所發現的最古老木構建筑。華林寺坐落在福建省會福州“三山”之一的屏山(另外兩座是于山與烏石山)南麓,也就是今天地理坐標上的福州市鼓樓區華林路上。晚明詩人、福州人曹學佺曾在詩中寫道:“路回城北思凄凄,寺倚屏山信杖藜。疏雨不曾妨客入,閑云元自任僧棲。”詩中之“寺”指的就是華林寺。


華林寺初名“越山吉祥禪院”,始建于北宋乾德二年(964),明代正統九年(1444),吉祥禪院才被賜額改名“華林寺”,延續至今。嚴格說起來,“越山吉祥禪院”甚至也算不上是北宋建筑。趙匡胤在陳橋兵變(960)“黃袍加身”,從后周孤兒寡母手中奪位之時,在北宋周圍仍有若干小國存在。當時“十國”里的閩國雖然已經滅亡,但福州仍隸屬吳越國(都城在今浙江杭州)。中唐以后,福建已成為佛教重鎮,號稱“東南佛國”“東南法窟”。加上福州歸于吳越(947)之后,吳越國王錢弘俶奉佛極誠,自謂“凡于萬機之暇,口不輟誦釋氏之書,手不停披釋氏之典”,其在位期間(948-978),于所治之地廣興佛法,“崇信釋氏,前后造寺數百”,如于今杭州重修靈隱寺、創建永明禪寺(今凈慈寺)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錢弘俶執政的第十八年(964),福州守臣鮑修為祈求國境安寧,“誅穢夷,始創寺”這就是“越山吉祥禪院”的由來,其內部有文昌祠、普陀巖和正殿等。正殿之后又有法堂,法堂之西有祖師殿,皆以屏山(越山)為靠背。此后,后人又在附近建造數座禪院,遂蔚成大觀。
距離鮑修建寺十四年后(978),吳越向宋“納土”,福州方才歸入北宋版圖。宋代福州仍然盛行佛教,“城里三山干簇寺,夜來七塔萬枝燈”,越山吉祥禪院在眾多寺院中素負盛名。宋代名臣李綱、張浚曾讀書于此,且命名讀書處為“絕學寮”;高宗趙構也御書“越山環峰”刻石于寺,至今殘碑猶存。
華林寺(越山吉祥禪院)落成后,歷代多有修葺,如明宣德六年(1431)重建,清順治初年(1644)和康熙七年(1668)兩次修建,嘉慶二十三年(1818)至道光六年(1826)又進行大規模重修?,F如今,大殿已成寺內僅存的宋代遺構。這是一棟單檐歇山頂抬梁式木構建筑,高15.5米,面積近600平方米,面闊3間,進深4間。大殿為八架屋,一共有18根柱子支撐,其中內柱4根檐柱14根。4根內柱,每根高7米,內柱之間,由前后內額、四椽縱橫連結,形成內層四方框架,14根檐柱柱頭由間額、額枋縱橫連結,形成外層大的方形框架結構。殿內柱子布局采用“減柱法”,即減去柱網中的-些柱子,用較大的檁架代替。大殿四檐及內柱頭上均施以斗棋,而柱頭上更用特別粗大的斗棋承托,梁架斗棋為七鋪作(指斗棋出四跳)、雙杪(華棋的簡稱)、三下昂(斗棋中縱向斜置的昂類構件,功能與華棋相同,主要起傳跳作用)、偷心造(斗棋的出跳不用橫棋,即相當于把橫棋"偷了")。這種木柱構造保留著宋代建筑的特征,在整個架構中沒有使用一顆鐵釘。


按北宋《營造法式》(1100)的規定,唯有九間或十一間大殿方能用一等材:廣9寸,厚6寸,也就是栱的橫截面高9寸,厚6寸。從現存古代木構的情況看,山西大同遼代華嚴寺大雄寶殿斗栱碩大雄厚,廣度略大于《營造法式》規定的一等材,山西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30厘米x43厘米)、遼寧義縣奉國寺大殿用材也為一等,其余木構建筑能用上一等材的非常罕見。但僅面闊三間、進深四間的華林寺大殿,其用材之粗大(33厘米x47.5厘米)卻超過了《營造法式》中的一等材。無怪乎有人推測,吳越國時期興建越山吉祥禪院時,很可能用上了拆自此前閩國宮殿的現成木材。
而在建筑裝飾手法上,華林寺大殿的栱頭卷殺(木構件端部由直角經砍削形成弧線形)無瓣,上部為直線造型,下部為曲率較小的連續曲線。這種做法與日本法隆寺金堂的栱頭做法極為相似,卻與現存北方宋遼建筑的“栱頭多為分瓣卷殺”的做法以及北宋《營造法式》所載不同。另外,華林寺大殿的內外柱均為“梭柱”。所謂“梭柱”,是指柱子像紡織的梭子形狀,中間粗、兩頭小。按《營造法式》規定,柱高分為三份,又將上部三分之一再分為三份,然后柱頭收殺成“覆盆”狀,這種柱子,就稱作梭柱。其最早的實例見于南北朝時河北定縣北齊義慈惠石柱,但中國北方唐遼建筑遺構中,已不見使用。但華林寺大殿的梭柱以下部三分之一處直徑最大向上向下逐漸卷殺,至柱頂緊收如覆盆狀。這些建筑特征顯示出吳越國時期的福州,仍然保留了晚唐的一些工藝手法。華林寺大殿因此稱得上是中國木構建筑史上的“活化石”了。
傳奇宗祠
今天的福州市,轄有6個市轄區、1個縣級市及6個縣,其總面積不過1.2萬平方干米,還不到重慶市的1/6。但就在這塊并不算大的土地上,除華林寺大殿外,還保存著另外一處珍貴的古代木構建筑,這就是坐落于福州市羅源縣中房鎮乾溪村的“陳太尉宮”。


如果說華林寺的前身越山吉祥禪院的建立,與吳越國占據福州有關的話,陳太尉宮的緣起,則可以追溯到半個多世紀之前的唐代末年。唐末農民大起義期間,河南有個屠夫王緒,聚眾起兵,攻占固始。固始縣更王潮出身農家,智勇雙全。他與兄弟審知投入王緒軍中,做了軍校。王緒不善用人,光啟元年(885),王潮利用眾心不服的機會,奪了兵權,掌握了這支部隊。到了景福二年(893),王氏兄弟突破福州,據有今天的福建全境。唐亡之后的后梁開平三年(909),王審知(當時王潮已死)進封閩王,正式建立五代十國中的閩國。
王審知治閩近30年,保境安民,局勢比較穩定,閩國儼然成為一方樂土?!妒畤呵铩酚涊d:
“昭武(王審知)立國,賓至如歸,唐衣冠卿士跋涉來奔,若李洵、韓倔、王標、夏侯淑、王淡(倓)、楊承休、王滌、崔道融、王拯、楊贊圖、王倜、楊沂豐、歸傅懿諸人?!?/p>
一時之間,出現了固始、光州、壽州和其他地方的中原人民向今福建地區的一次移民熱潮。這就是民間所說的"十八姓從王”。實際恐怕還不止18個姓。譬如《固始縣志》就記載,隨王氏兄弟入閩的有:王、李、張、吳、蔡、楊、鄭、謝、郭、曾、周、廖、莊、何、高、詹、林、沈、施、盧、孫、傅、馬、董、薛、駱、蔣、黃、包、袁、賴等姓。其中就有一位名為陳蘇的固始人,他生于唐大和五年(831),唐末戰亂時,舉家南下經贛州入閩,又從閩南北上福州,最后定居在今天的羅源,成為“羅源陳氏”的開基始祖。
據說陳蘇在當地引導農桑,辦學行醫,改良風化,施行禮法,因此被尊為“高行先生”。后梁開平年間,陳蘇在羅源創建祖祠。他去世后,鄉人感其功德,入祠奉祀。另外也有一種說法,這座“高行先生祠”是在北宋建隆年間(960-963),即陳蘇去世后的40多年才建立的。若此說不謬,它與華林寺就是大體同一時期的產物了。到南宋時期,出身羅源陳氏的陳慶在與金人的戰爭中殉國,嘉熙三年(1239)受封“都統伏魔太尉”。于是“都統伏魔太尉”陳慶的塑像并入“高行先生祠”同為供奉,并更名“陳太尉宮”。后來又歷經多次擴建、整修,延續至今。今天陳太尉宮門楹聯中有“虬松倒插”“長標豐里”之語。傳說當年陳蘇在冬季倒插兩株松苗卜居,來年春季松苗果然存活,可證水土豐美,于是在此定居。
陳太尉宮現存的山門戲臺與看樓、北南兩配殿都是明清建筑,唯有正殿的歷史最為悠久。陳太尉宮正殿現狀面闊三間,進深分前后兩部分。前殿進深三間,后殿進深二間,前后相交部分所成一間為通道。正殿規模雖小,但殿身面闊開間尺度甚大,達6.1米,折合宋尺近20尺。值得注意的是,考察現存北方殿堂建筑,唐宋遺構中明間面闊普遍以18尺為最大限度,佛光寺大殿面闊心間尺度也不過17尺而已。另外,有研究者指出,陳太尉宮正殿經后世改造,唯前殿殿身1x2間部分基本為舊構原狀,為該殿最為古老的部分,而副階與后殿部分,雖尚留有部分梁柱舊材,但后世改造較多。


從史料記載看,陳太尉宮系五代,至少也是北宋時期的建筑,距今已有干年以上的歷史。1986年,羅源縣博物館文物保護人員將陳太尉宮大殿部分木制建筑構件寄國家文物局科研所進行C14年代測定,結果發現仍有超過千年的構件存世。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文字記載的可靠性。
從具體建筑樣式看,與華林寺大殿類似,陳太尉宮的前殿也保留了一些晚唐乃至更為古老的特征。譬如,陳太尉宮的正殿諸柱同樣皆為“梭柱”,且尤以前殿殿身六柱收殺最為顯著,柱身拙壯雄勁,柱下部三分之一處直徑最大,約1.6尺余,向上下逐漸卷殺,顯得粗壯雄勁。而“皿斗”則是陳太尉宮正殿建筑形制上的另一重要特點。宋式將凡位于兩層栱之間的斗形方木均稱為“斗”。所謂“皿斗”是指斗欹底部外張,再加上斗底的線腳,使得斗的底部似有一塊皿板。皿板屬于中國古建筑中用于加固和防潮的小構件,斗底有皿板的做法最早見于北魏的云岡石窟。但北方唐代木構建筑遺存中,卻已不見使用皿斗?!稜I造法式》里甚至根本不曾提到這個名詞。偏偏此法在東南一隅的福建保留較久,華林寺每個斗栱底部都有凹棱,就是皿板退化的殘跡,而陳太尉宮正殿的皿斗形式也大致與華林寺大殿皿斗相似,稱得上是“古風猶存”。
道家古觀
在長江以南存世的北宋(與五代十國)木構里,寺廟顯然占有明顯優勢,這或許也是佛教傳入后對中國建筑史的一個無意中的貢獻。不過凡事不可一概而論。趙宋受李唐王朝的影響,自命為道教神靈趙真君趙玄朗的子孫,以此為趙氏統治天下制造理論依據。于是,道教在宋代幾乎取得近似于國教的地位。宋代歷朝帝王都崇尚道教,尤其是宋真宗與宋徽宗,一個制造天書降臨的神話,一個自稱“教主道君皇帝”,崇道達到無以復加的地步。因此在現存的北宋木構建筑里,還有一座屬于中國本土宗教,即道教的莆田元妙觀三清殿?!靶钣^”都是常見的道觀名稱,清康熙年間因避清圣祖“玄燁“諱而改”玄為“元”。后來部分道觀改回玄妙觀(如蘇州玄妙觀),有些則繼續稱“元妙觀”(如莆田元妙觀)。至于“三清殿”自然是供奉道教里的“三清"尊神,即玉清之主元始天尊、上清之主靈寶天尊、太清之主道德天尊。


這座元妙觀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北河邊路。觀坐北朝南,北靠東巖山,南臨兼濟河,東鄰英龍街,西接小西湖。離道觀山門100米外的東南角有宋代遺構石橋一座、原名“兼濟橋”,俗稱“觀橋”——與蘇州玄妙觀前的繁華!街市稱為“觀前街”有異曲同工之處。關于它的始建時期,宋人在《莆陽比事》里記載:“道觀始于祥符,盛于宣政。”而現三清殿當心間正脊下則有墨書:“唐貞觀二年敕建,宋大中祥符八年重修。”從這兩條記載看,元妙觀初建于唐,在北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進行重建。若以重建時間為準的話元妙觀與保國寺的大雄寶殿幾乎是前后腳落成的。
更令人感嘆的是,在存世的北宋(五代)木構中,福建一隅竟占了三處之多。因此也可以想見,宋代的福建已然從傳統視野中的邊遠地帶逐漸成長為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區域之一。其中,福州是宋代福建首郡自不待言,而宋代將興化軍(今莆田市)與泉州分置后,一時也成為“文物之邦”,如蔡襄既是北宋名臣,又是著名書法家、學者、詩人,陳俊卿官至字輔,也是詩人——當然也有奸相蔡京這樣的不光彩人物。而宗教文化興盛也成為當時福建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征。存世的福州華林寺與莆田元妙觀一佛一道,恰是相映成趣。

整座莆田元妙觀原建筑規模宏大,布局對稱嚴謹,主次分明。總占地24畝,中軸線上依次為山門、三清殿、玉皇殿、九御殿、四官殿、文昌殿,同三清殿橫向并列的建筑東有五帝廟、東岳殿,西有五顯廟、西岳殿、文昌三代祠。同玉皇殿橫向并列的建筑東有林忠烈祠,西有關帝廟和福神殿??上КF在僅存三清以南及其左右諸殿了。另外觀內塑像碑刻大都毀棄,僅剩一座宋徽宗御書《神霄玉清萬壽宮碑》的殘碑——這當然又一次令人聯想到趙佶這位崇尚道教的皇帝的一個尊號“教主道君皇帝”。
?其中的三清殿原面闊現存三間,進深三間,八椽前后乳栿對四椽栿,單椽九脊殿,保留了宋代遺構。與同在八閩之地的華林寺大殿、陳太尉宮正殿類似,它也有一些不同于《營造法式》規定的地方。譬如,其斗栱用材廣27-29厘米,厚11.8厘米,材的廣與厚之比為5:2,與《營造法式》用材比例大不相同。就材廣看用材等第相當于二等材,而材厚卻僅達《營造法式》六等材。另外,三清殿現存舊構的一些建筑手法與福州華林寺也有相似之處,如大木方面只有闌額(橫架在檐柱頭上連貫兩檐柱的橫木)不用普拍枋(平置于闌額之上,用于承托斗栱的構件),柱頭微具卷殺,斗栱雄大,斗底具有皿板等等。這一方面從側面印證了莆田元妙觀三清殿的北宋木構身份,另一方面也體現出閩地古代木構建筑的獨特地方風格。這與寧波保國寺同《營造法式》的緊密聯系倒也形成頗為鮮明的對照。
參考文獻:
郭黛姮《中國古代建筑史(第三卷)》;
劉杰《江南木構》;
袁藝峰《肇慶梅庵大殿大木作研究》;
陳欣怡《福州華林寺的建筑審美與文化影響》;
張十慶《福建羅源陳太尉宮建筑》;
張凡《論華林寺對日本寺廟建筑的影響》;
陳文忠《莆田元妙觀三清殿建筑初探》;
黃林生《福建莆田元妙觀調查與研究》等
本文改編自《國家人文歷史》2024年8月上,原標題為《從江南到嶺南,東南地區的千年遺珍》,本文系“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
END
作者|郭曄旻
編輯 | 胡心雅
排版編輯 | 賈瀅(實習)趙應心(實習)
校對 | 李棟 張斌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