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022年歐盟人均浪費逾132公斤糧食,對氣候有哪些影響?
據中國新聞網報道,近日,歐盟通報,2022年歐盟總計產生5920萬噸食物垃圾,平均每人浪費逾132公斤糧食。
歐盟統計局發布的公告顯示,歐盟5920萬噸食物垃圾覆蓋可食用和不可食用部分,其中家庭產生的食物垃圾占比54%,相當于每位居民浪費72公斤糧食,在所有食物垃圾中占比最高。
其余46%的食物垃圾來自食品供應鏈,具體為餐飲生產商產生的食物垃圾占比19%,相當于每位居民浪費25公斤糧食;餐廳等食品供應商產生的食物垃圾占比11%,相當于每位居民浪費15公斤糧食。
食品零售商和其他分銷商產生的食物垃圾占比8%,相當于每位居民浪費11公斤糧食;食品初級生產商產生的食物垃圾占比8%,相當于每位居民浪費10公斤糧食。
不只歐盟,糧食浪費已經成為是全球性問題。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最新數據顯示,食物浪費已不僅僅是“富裕國家”的問題,在高收入、中高收入和中低收入國家,家庭食物浪費的平均水平僅相差7公斤/人。

圖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聯合國糧農組織此前估計,全球每年損失和浪費的糧食可養活12.6億饑餓人口,糧食損失和浪費還產生全球8%至10%的溫室氣體排放,對氣候變化造成重大影響。
7億余人在挨餓,超10億噸食物卻被白白浪費!
2023年,聯合國發布的《世界糧食安全和營養狀況》顯示,2022年全世界有6.91至7.83億人面臨饑餓,中位數高達7.35億。
報告顯示,2022年,糧食安全形勢和營養狀況依然嚴峻。報告發現,按照中度或重度糧食不安全發生率衡量,全世界有24億人無法持續獲取食物,約占全球人口的29.6%,其中約有9億人處于重度糧食不安全狀況。

與此同時,數以億噸計的糧食卻在被白白浪費。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24年發布的報告為我們揭示了一組觸目驚心的數據!2022年,全球人類總共產生了10.5億噸的食物浪費(包括不可食用的部分),相當于人均浪費132公斤食物,占消費者可獲得的所有食物的近五分之一。
研究人員通過分析有關家庭、餐館和零售商的統計數據,發現全球每人每年在這些環節浪費約79公斤食物,相當于全球每天浪費至少10億份食物,這還是對食物垃圾中可食用部分的保守估計。

圖/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視頻截圖
根據研究人員計算,這些被浪費掉的食物相當于每天可以為饑餓的人群提供1.3餐。
“食物浪費國”是全球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食物浪費不僅讓辛辛苦苦長出的糧食被辜負,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更讓環境、社會和全球經濟都付出了巨大代價。
根據環境署最新數據,食物損失和浪費產生了全球8%至10%的溫室氣體排放,幾乎是航空業的5倍,并占用了相當于全球近三分之一的農業用地,導致生物多樣性嚴重喪失。
一項發表在《Nature Food》雜志上的新研究,評估了從食物收獲到最終被填埋或堆肥,各個環節的食物浪費造成的碳排放。結果發現,2017年,全球食物浪費導致9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與同年美國和歐盟的總排放量大致相同。
而此前,聯合國曾在《浪費食物碳足跡》報告中指出:“如果把全球被遺棄的食物組成一個國家,將會是世界第三大溫室氣體排放國”。

糧農組織/Giulio Napolitano 全世界估計有三分之一的食物在從生產地到餐桌的過程中被丟失或浪費。圖源:聯合國環境規劃署
被浪費的食物為何能有如此大的碳排放量?這里,我們需要了解農食系統。
農食系統包括農業生產、食品加工、包裝、運輸、零售和食品消費等各個環節,這也是食物從產生到走上餐桌的全過程,農食系統中的許多活動本身就是溫室氣體的排放源。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 (IPCC) 的第六次評估報告顯示,從2010年到2019年,包括土地使用在內的農業部門,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總量的13%到21%。而如果再加上食品加工、包裝、運輸、零售和消費等相關環節,整個農食系統的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總量的比例則高達三分之一。
但遺憾的是,雖然食物生產消耗了大量資源,但人們對它們卻不夠珍惜。據統計,每年有三分之一甚至更多的食物被白白浪費。浪費的主要形式有兩種——食物損耗(占浪費總量的63%)以及食物浪費(占浪費總量的37%)。前者是指食物在收獲、加工、儲運等過程中造成的食物量的減少;后者是指在零售或消費端丟棄原本可被食用的食物。而兩者相加,是近44億噸的二氧化碳排放。如果我們用世界各國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來衡量,“食物浪費國”完全可以排到全球第三位。
牛津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即使目前所有的化石燃料排放都停止了,持續增長的農食系統排放也會阻礙將全球升溫控制在1.5至2攝氏度的氣候目標的實現。
據《2024年食物浪費指數報告》估計,糧食損失和浪費造成了約1萬億美元的全球經濟損失。但截至2022年,只有中國的等21個國家將減少糧食損失和浪費納入了國家氣候計劃。
每一口食物,都蘊涵著陽光雨露土壤供給的自然精華,也牽動著全球的氣候環境。珍惜每一簞食、每一瓢飲,杜絕食物浪費,需要我們共同行動、共同努力。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整理;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本圖文不做商用,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