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紀念|馬承源先生二三事

石建邦
2024-09-25 09:18
來源:澎湃新聞
? 古代藝術 >
字號

原上海博物館館長馬承源是我國當代文博界古代青銅器、古文字研究領域和博物館學的專家,是一位建樹卓越、著作等身的學者。今年9月25日是馬承源先生辭世20周年的日子,《澎湃新聞·古代藝術》刊登馬承源先生紀念文章,以此紀念這位文博大家。

馬承源先生離開我們不覺已經整整二十年了,這么多年來“江湖上”仍不時有他的傳說,充分說明了人們對這位文博大家的懷念。

馬承源在研究青銅器

筆者雖然不是馬先生的弟子或部下,但因為他是我們復旦文博系的兼職教授,所以勉強也可以算是他的學生。那時他剛剛擔任館長,事務繁忙,所以中國青銅器這門課主要是陳佩芬先生給我們上的,她是馬館長的得力助手。

回想起來,復旦文博系的建立其實一多半是仰仗上海博物館的資源人脈搭建起來的,好多老師包括研究生導師都由上博的資深專家擔任。那時的上博還在河南中路的中匯大廈,我們學生經常會被組織去參觀學習,正好見證了上博日新月異的發展,不斷刷新我們的“認知”。

就在我們讀書的時候,馬先生走馬上任,擔任館長。正是在馬館長的帶領下,上博開始走上快車道,簡直是一天一個樣,創造了上博“神話”,在全國遙遙領先。

記得那時印象最深的,是上博率先對青銅館陳列進行全新改造,在文物展示方式,場館櫥柜設計、燈光和溫濕度控制等方面令人耳目一新。不久,陶瓷館和書畫館的改造也陸續完成,一下子石破天驚,上博率先與國際接軌,在陳列展示方面成為世界一流的博物館,令全球矚目。

這些升級改造,尤其注重細節方面的提升,務求盡善盡美。比如在書畫館改造時,為了有效控制光線對書畫的傷害,上博率先使用了感應燈,這在當時是非常先進的技術,為人津津樂道。另外在上世紀80年代,電腦還根本沒有普及。以前博物館展品的說明標簽,往往是由人工手寫后制作的。自青銅館改造開始,為了讓觀眾欣賞起來悅目舒適,沒有視覺干擾,上博別出心裁,展品說明標簽統一用照相制版的方式將印刷字體曬印出來,可謂不惜工本。現在電腦普及,標簽展板等設計制作根本不是事兒。

九十年代,竣工中的上海博物館人民廣場館舍

記得也在我們讀書的前后,上博老館還承辦過兩次“中國文物精華展”,將全國最新發現的考古文物精品匯聚在上海展出,展覽設計也同樣精心盡意,引起全國轟動。

所以在當時我們文博師生的心目中,大家都覺得上博太“牛”了,樣樣超前,不斷超越。同時對馬館長的魄力和辛勞,深深敬佩。至于稍后馬館長嘔心瀝血,起心動念,大膽籌備新館,再造巔峰,那就更不用說了。

1988年復旦文博學院正式成立,各地文物專家、博物館長紛紛到會祝賀。記得成立大會的第二天早上,我有幸作為學生代表陪同書畫鑒定家楊仁愷等人到上博。馬館長等在辦公室接待我們,他的態度熱情誠懇,走到每個人面前說,你們要看什么藏品,我們從庫房里提出來給你看。即使對我們大學生,他也一視同仁,鄭重其事,面對面和你說一遍,一點不當你小孩子看待。當時他這個認真態度,讓我一個學生頓感受寵若驚。所以這一細節,我至今記憶猶新。

還有一次,是1996年夏天,紐約佳士得征集到一批民國大藏家張文魁收藏的宋元書札,非常難得,預備9月秋季拍賣。上博很感興趣,書畫部內部圈定了幾件,預備投標,最后需要馬先生看過同意。那時馬館長大病初愈,不能太累,而且他還在負責緊張的新館開館籌備,非常忙碌。但他還是堅持要看過拍品原件,特別是南宋理學家朱熹那件書札,字數很多,存世極少。我陪著佳士得負責人馬成名,攜帶重要宋元書札原件,一大早趕到馬館長高安路的家里,讓他親自過目。記得陪同我們一起的還有書畫部鐘銀蘭、單國霖等專家。那天馬館長看得很仔細,不放過每一個細節。后來上博如愿買到這件朱熹的珍貴書札,為當年10月份新館成立增添了一件新的寶貝。

馬館長求賢若渴,為博物館網羅了大量人才。曾在上博工作二十余年的季崇建笑言,他當年進上博,是被馬老“搶”到青銅部的。

1979年,上博急需人材,首次向社會招聘,季聞訊報名應試,結果幾百名考生就錄取了他一位。報到那天,他一早就到了博物館門口。看門的以為是普通觀眾,說開門還早呢,要他等著。

這時正好一位中年模樣的干部騎車來上班,他在門口看看小季,問他來干啥。季說明來意,那中年人一聽,馬上說:“哦,是狀元嘍。”就把他領進館內。

到了辦公室。中年人問他:“《金文編》讀過伐?容庚知道伐?甲骨文識哇?……”

季崇建一問三不知,只好說自己都不知道。

這時中年人倒笑了:“哦,一張白紙嘍。好,留下來,留下來。”

就這樣,季還沒到人事部門報到,就被中年人留在了金石組。一直到中午吃飯,人事處的老楊來要人。被中年人一口回絕,說小季是他們的了,不會放的。

這位中年人,不用說大家就知道是馬先生了,當時的金石組就是后來赫赫有名的上博青銅器研究部。季崇建后來才了解到,當時上博招他,本來是想要他幫助整理碑帖庫房的,哪知被老馬“截胡”。

馬先生是有名的工作狂,以館為家。辦公室常年放著一張鋼絲床,經常工作晚了就睡在館里。

1980年代以前,青銅器研究方面的權威大多在北京或其他地方,上博并沒有多少發言權,甚至連研究文章發表在北京《文物》《考古》雜志上的機會也很少。馬老拳打腳踢,慢慢扭轉了這種局面。

早在1964年,他即主編出版《上海博物館藏青銅器》(上海人民出版社)大型畫冊,并撰寫了長篇序言,很有學術分量。十年浩劫,研究被迫停頓中斷。“文革”一結束,他焚膏繼晷,帶領同仁急起直追,率先以青銅器紋飾為突破口,從一個全新的角度研究青銅文化。

1984年,上博青銅器研究組歷時多年編纂的《商周青銅器紋飾》由北京文物出版社正式出版,在文物界有著劃時代的意義。緊接著,四卷本的《商周青銅器銘文選》又問世,兩部巨著一下子奠定了上博在全國青銅器研究方面的領軍地位,無人能夠撼動。馬先生也成為青銅器研究領域數一數二的權威。

馬承源部分著作(資料圖)

另外,我們在大學讀書時,全國第一部文物系統教材《中國青銅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也是在馬老的親自帶領下編寫出版的。更不要說后來的《中國青銅器全集》了,沒有馬老親自掛帥當主編,這套大型文獻也是很難如期完成的。

季崇建一進青銅部,就被要求學做拓片,這是基本功。可別小看這項技藝,拓工的好壞可大有講究。因為在古器物研究中,拓片甚至比照相還要重要,它能反映出許多肉眼不注意的細節。

學做拓片,老馬對手下的要求非常嚴格,也很特別,一開始上手,并非從實物開始,而讓你先跟老法師們學拓玻璃板。

一塊光滑平整的玻璃板,要拓好,拓得濃淡深淺和均勻厚薄都要恰到好處,可不容易,并不簡單。據說熟練掌握這門拓玻璃技藝,少則一個月,多則要兩三個月,才算勉強入門。

拓片的紙墨也很有講究,老季曾和我炫耀,上博尤其是青銅部當時做拓片的墨,都是請傳拓先賢萬育仁從文物商店親自揀選出來的那些殘斷的明清老墨,磨出來的墨色瑩潤古艷,那種幽雅墨韻簡直無法形容,現在的墨汁怎么能比!

1980年6月,馬承源(左一)參加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召開的“中國青銅時代學術討論會”,與張政烺(左二)、張光直(右一)、夏鼐(右二)在哈佛大學圖書館前合影

說起馬先生的言傳身教,季崇建至今充滿感念之情。馬老表面上不茍言笑,其實私下里也有隨和爽朗的一面,還具備許多常人難以企及的品質。

比如雖然是一代大家,但馬老從不癖好古物,謹守一個文物工作者的本分。在他家里沒有一件古董或像樣的東西,墻上掛的也只是一張畫家丁紹光的印刷品而已。

他也常常將一些青銅器的拓片隨手送人,自己毫無保留,其中不乏重器名品。老季就陸續得到過馬先生送給他的《虢季子白盤》《大盂鼎》《大克鼎》和《何尊》等拓片。

馬承源先生

然而唯獨對書,馬先生可以說非常吝嗇,簡直是愛書如命。工作中他輕易不愿借書給別人,有人實在要借,他一定要叫人寫下借條,夾在原書的位置,并寫清楚啥時所借,啥時歸還。臨近日期,馬老還會提前催你還書,不留任何情面。所以在他辦公室的書架上,常常看到各色借書條夾在書本之間,錯落有致,形成一道別樣的風景。

馬先生多才多藝,動手能力非常強。大學讀書的時候他就能書會畫,后來他又自己學會組裝收音機和電視機,甚至還會設計家具。

很多人不知道,業余他很喜歡刻印,而且有相當高的造詣。

進博物館沒有多久,有天中午休息,馬老叫住小季,兩人騎車,一起到江陰路的花鳥市場,去買剛剛時興的內蒙古巴林印石,老馬認真挑了三方巴林雞血回來。

那時候的印石表面都很粗糙,幾乎沒有什么加工。馬先生回到辦公室,打了一盆水,將精相砂紙放到盆里,把買來的石頭細細打磨,不但磨得“的郭四方”,光亮鑒人,連圖章頂部微微隆起略帶圓弧曲面的“平頭”也做得分毫不差。

這些都弄得舒齊了,他才開始操刀刻印。他的刻刀也很特別,不是市面上常見的那種一字型平頭刀,而是尖尖的A字形,鎢鋼刀頭,焊接在刀柄上,這是他根據自己的喜好專門找人定制的,市場上買不到。那次,馬老就為季刻了兩方印送他。

馬承源篆刻

馬先生篆刻技藝精湛,我也曾在鄭為先生那里有幸見識過。鄭為也是上博元老,吳冠中、趙無極的同學,擅長書畫。他作品上的自用印,有不少就是馬老刻的,精彩絕倫。兩人曾一起在干校勞動改造過,期間馬老為他刻過好多圖章,佳作紛呈。他在文字和布局上別出心裁,金文大篆好像信手拈來,生動極了。后來才知道,他刻印起稿非常講究,經常數易其稿,反復推敲,真是煞費苦心。這種篆刻才華后來也充分體現在他為上博新館的護欄花紋設計上。

現在,老季也已年近古稀了。這兩年,他經常摩挲馬老當年所贈的《大盂鼎》《何尊》等名器拓片,讓他想起自己初進上博大門,想起自己學拓玻璃板的時光,更想起馬老生前的種種教誨。

馬承源書法《茶緣壺韻》

疫情期間,他又意外得到一批陜西寶雞、周原和漢中等地的典型青銅器紋飾拓片。他對它們細心整理,加以歸類、考證并題跋,陸續推出系列著作。最近,他的《吉金文章——慎堂藏拓注釋與題跋續編》畫冊問世,這部大書,專研青銅器紋飾藝術,完全可以看作是對馬先生的致敬之作。

上個月,書畫鑒定家、書法家黃君實先生在上海龍美術館舉辦九十回顧展,他的詩文集也同步出版。黃先生學問淵博,交游廣闊,他在書中曾深情回憶起與上博老館長馬承源以及汪慶正兩位的交往。他是在1991年夏天參加上博組織的一次西北之旅中結識兩位館長的:“馬館長的沉穩和汪館長的敏捷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三十余年過去,多少事欲說還休。有部動畫片叫《獅子王》,雄偉的獅王挺立山巔上,毛發在呼呼烈風中飄揚。它眼神堅定,隨時準備奮起守衛一方。然而,獅子王的暮年卻是令人唏噓感嘆的。光芒已經消失了,但一生的辛勞和功業,還是值得后人去紀念的吧。”

回首前塵,這大概就是馬先生的魅力所在。

2024年9月16日于崇明島,時風雨大作

    責任編輯:陳若茜
    圖片編輯:張穎
    校對:張艷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威尼斯人娱乐场 赌场网址| 全讯网社区| 百家乐官网账号变动原因| 立博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全部规则| 网上百家乐官网赢钱公式| 网络百家乐游戏| 威尼斯人娱乐城代理合作| 墓地风水24山| 宾利百家乐官网现金网| 全讯网纯净版| 百家乐21点德州扑克| 大众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中国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赌博策略论坛| 迁安市| 华球网| 大发888娱乐游戏--| 百家乐投注综合分析法| 龍城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桌蓝盾在线| 路虎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电子发牌盒| 百家乐澳门路规则算法| 真钱百家乐哪里最好| 澳门百家乐是骗人的| 艮山坤向 24山| 网上百家乐官网试| 犹太人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大发888娱乐场下载samplingid112| 百家乐赌博凯时娱乐| 真钱百家乐游戏排行| 八大胜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大发888好不好| 威尼斯人娱乐场 新葡京| 百家乐博弈指数| 澳门百家乐玩法与游戏规则| 属龙属虎合伙做生意吗| 优博网址| 红桃K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高返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