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終止收購美國品牌、布局私域電商,資生堂“放不下”中國市場
作者 Keiko
全球美妝變局之下,資生堂如何“留在中國的牌桌上”?
近日,綜合最新報道,日本資生堂集團與美國護膚品牌OSEA之間的收購交易正式終止。
OSEA作為近年來純凈美妝賽道炙手可熱的護膚品牌,曾有多方表示有意向進行收購,其中日本美妝巨頭資生堂尤為感興趣。今年3月,OSEA與Raymond James(證券經紀及債券承銷商)接洽,探討收購事宜;進入7月,更是有不少媒體傳出資生堂將要收購OSEA的消息。
在近乎要“一錘定音”的情況下突然終止,讓我們不禁好奇:為何二者的收購交易如此萬眾矚目?終止合作的背后又能窺見資生堂的哪些困境與考量?
依賴收購“致幻劑”?治標不治本
據OSEA官網消息,品牌名的靈感來源于四個英文的首字母:海洋(Ocean)、太陽(Sun)、地球(Earth)、大氣(Ambient),這也恰好象征著OSEA的品牌理念:Skincare from the Sea(來自海洋的護膚品)。自1996年由Jenefer和Melissa Palmer這對母女創立以來,OSEA致力于打造清潔、富含海藻的環保護膚品,尊重自然世界,讓肌膚看起來和感覺都處于最佳狀態。


OSEA品牌的創始人與產品
OSEA品牌的創始人與產品
綜合報道,業內人士預計,OSEA每年的凈銷售額約為1億美元(約7.11億元人民幣);銷售渠道方面,零售店鋪與品牌官方網站各占一半市場份額;當前,該品牌在美國知名美妝零售商Ulta Beauty、美國高檔連鎖百貨店Nordstrom等處售賣;維多利亞·貝克漢姆(Victoria Beckham)、艾瑪·沃特森(Emma Watson)、凱莉·詹娜 (Kylie Jenner) 等國際名人也曾對OSEA的產品贊不絕口。
突出環保理念、銷售成績矚目、高端產品定位、名人口碑營銷,OSEA的每一條標簽都精準匹配資生堂集團的品牌戰略與當下需求,可以說,如果成功收購OSEA,資生堂的下一季財報或許就不會再那么“難看”。
自從收購美國護膚品牌Drunk Elephant后,一路飆升的業績一度成為支撐資生堂財報數據的重要因素。NARS和Drunk Elephant的全球品牌總裁Barbara Calcagni在資生堂2023年財報中提及,“2023年全年,Drunk Elephant在全球各地區實現了兩位數的高速增長”。收購優質品牌對財報的改善是立竿見影的,但這種方式仿佛一副自我安慰的“致幻劑”,集團業績持續下滑、全球市場呈現疲態的根本問題仍未解決。

NARS和Drunk Elephant的全球品牌總裁Barbara Calcagni的言論
NARS和Drunk Elephant的全球品牌總裁Barbara Calcagni的言論
近年來,資生堂集團已與多家歐美品牌進行收購合作、建立業務關系:2022年9月,收購英國益生元護膚品牌Gallinee;2023年12月,收購美國皮膚科學護膚品牌Dr. Dennis Gross Skincare;2024年7月,與意大利奢侈時尚品牌Max Mara建立長期香水業務合作,負責其產品的開發、生產、推廣和分銷。向這些品牌靠近的意圖不難看出,資生堂在試圖布局更廣闊的歐美市場,助推品牌全球化進程。
面對中國市場:離不開、舍不得、積極求變


資生堂2023年財報數據摘錄
資生堂2023年財報數據摘錄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尋求“第二增長曲線”,資生堂仍然在錨定中國市場持續發力。
從財報可以看出,2019年-2023年,除了日本國內市場,中國一直是資生堂的第一大海外市場。盡管種種收購行為看似在“討好”歐美,但中日兩國用戶在皮膚狀態、消費習慣方面又較為相似,毫無疑問,中國市場是其最離不開、最舍不得的一塊“香餑餑”。
然而,擺在資生堂面前的還有“三座大山”:中國國貨美妝品牌的興起、愈發激烈的價格戰、日本排放核污水帶來的負面國際輿論。雖然困難重重,但為了“留在中國的牌桌上”,資生堂對癥下藥、積極求變:
今年9月2日,資生堂中國宣布與中國農業大學營養與健康研究院達成戰略合作,共建 “皮膚健康聯合實驗室”,重點聚焦口服美容領域;7月30日,資生堂官宣前任中國區CEO、現任集團社長兼COO藤原憲太郎(Kentaro Fujiwara)將于2025年1月1日擔任集團總裁兼CEO,藤原憲太郎曾在掌舵中國市場的7年里取得亮眼成績,可見資生堂集團加碼中國市場的決心;7月9日,資生堂與中國免稅集團合作推出“NARS Voyage”快閃店,資生堂旅游零售營銷副總裁Siv Chao表示,該活動提供全渠道VIP體驗,打造一場奢華、無縫旅程,滿足旅客的美妝需求;4月25日,資生堂旗下品牌Drunk Elephant官宣進駐中國內地市場,預計下半年覆蓋300家絲芙蘭門店。




資生堂在中國市場積極求變
資生堂在中國市場積極求變
將業績優異的品牌引入中國市場、提高品牌知名度與體驗感;加大口服產品研發,押注新賽道、重申健康環保的消費理念;提拔最了解中國市場的“王牌接班人”,增強品牌公信力……資生堂正在中國市場打一場“營銷硬仗”。
以消費者為中心:精準營銷、悶聲發財
8月7日,資生堂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降99.9%的消息令全球震驚,藤原憲太郎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采訪時提到的削減成本、提倡提前退休、不依賴折扣、專注品牌盈利能力等方面,與資生堂“Mirai Shift NIPPON 2025”轉型計劃密切相關。該計劃由可持續增長、建立盈利基礎和人力資本轉型三大支柱組成,強調“從消費者的角度創造新價值和新市場”。
數字化轉型階段的關鍵,是以消費者為中心的數據反饋。根據日本《產經新聞》的最新消息,資生堂已經與一家名為NOVARCA的公司達成戰略合作,該公司為資生堂從分析目標消費者到提出、實施最佳促銷政策,再到通過跨境電商進行復購等方面提供全面支持。胖鯨了解到,該公司2019年時曾100%出資并購一家上海供應鏈公司,主要發力私域電商,支持一件代發模式,可將日系美妝、日化、母嬰快消等產品輸送至中國微信賣家/團購團長等渠道,主要合作品牌有資生堂、高絲、黛珂等。
相關媒體援引某德國品牌代理商稱,由于全球供應鏈成本的持續上漲,外資美妝在線上渠道的投入更為謹慎,主要通過私域平臺以及海外電商平臺進行更加精準地運營。緊抓私域流量頗有悶聲發財的意思,而廣闊的公域流量也不容忽視。
結語
雖然資生堂在NARS、Drunk Elephant的收購上曾“嘗到甜頭”,但在眾多壓力面前繼續大手筆收購或許會帶來更多風險,把精力放在更廣闊、更有價值的中國市場上,無疑是具有性價比的選擇。經濟下行的時代背景下,這家美妝巨頭也更加務實和謹慎了。
資生堂的野心不可能少了中國這一塊版圖。如今已152歲的資生堂,仍然放不下中國的高端美妝市場,今年1月,資生堂旗下“貴婦品牌”御銀座The Ginza天貓旗艦店開業。
此外,日本數據分析機構Nint發布的調研報告顯示,中國電商行業已經進入“K型消費”時代:消費行為呈現出高低兩極分化、中產階層消費力萎縮的趨勢,存在高附加值產品高價位銷售,功能單一產品低價位競爭的現象。因此,除了關注高端市場,面對價格敏感度不斷上升的中國消費者,也在進行品牌調整以增強性價比與競爭力。
資生堂中國CEO梅津利信(Toshinobu Umetsu)在今年一季度財報會議上表示,公司正在審查其品牌組合和本地品牌,以確定能夠繼續在中國“取勝”的品類。資生堂只有深刻洞察中國用戶與市場、做好本地化營銷,才能與日益強大的國貨美妝品牌一較高下。

中國電商行業進入“K型消費”時代
中國電商行業進入“K型消費”時代
長遠來看,“外來的和尚難念經”,國際美妝品牌無往不利的時代已然落幕,未來的中國美妝市場還是屬于國貨品牌的,無論是直播帶貨、社交電商種草,還是達人營銷、短劇植入,國貨品牌已經掌握一套熟練的營銷方法論。對于以資生堂為典型代表的國際美妝來說,雖然近幾年的“成績單”不佳,但還未到品牌的至暗時刻,只要厘清業務優先級、找到自身最佳生態位,就還能夠在變局下穩中求進。
參考資料:
[1]《Notice of Change in CEO and Representative Corporate Executive Officer》,Shiseido
[2]《Shiseido Japan announces ‘Mirai Shift NIPPON 2025’》,Shiseido
[3]《Sources: The Shiseido-OSEA Deal Is No More》,WWD
[4]《各社が悩む2024年の中國EC、今年のトレンド「K型消費」を學ぶ》,NINT
[5]《資生堂の純利益99.9%減、中國や免稅品が苦戦 1?6月》,日本経済新聞
[6]《NOVARCA、資生堂ジャパンとのツーリストマーケティングに関する戦略アドバイザーパートナーシップを構築》,産経新聞社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