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份小微公益觀察報告發布:“小人物”的善意如何改變公益
9月5日是第九個“中華慈善日”。在9月2日舉行的第八屆95公益周生態大會上,阿里巴巴公益發布了業內第一份小微公益觀察報告。
報告樣本均來自阿里巴巴公益“天天正能量”項目十余年公益實踐,由項目組聯合全國400多家合作媒體挖掘、寫就,旨在從“小人物”“小事情”,探知時代公益發展里的新變化、新需求和新風向。
報告提出,小微公益對公益行業最大的價值,是用一線、最小成本的試錯,給社會問題帶來可復制的新思路和解法。清華大學公益慈善研究院副院長賈西津評價,該報告讓我們看到普通人參與公共價值創造的可能性。
讓公益重新定義我是誰
報告將小微公益定義為“基于民間生發的、個體或小型草根組織推動的公益實踐”。
2013年7月,阿里巴巴公益啟動“天天正能量”項目,迄今聯合全國媒體講述傳播了12849例平凡人的善行義舉,覆蓋全國300多個地級市、1000多個縣級行政區,這些人物中有大量的一線公益人和民間草根公益實踐。
浙江臨海,85后二孩母親王雙雙,用一支小小的手工絨花,凝聚起一股近4000人的公益力量,助力面對陌生環境的新城市女性融入社會,在公益中感受群體認同、身份認同,重新錨定人生價值。她說,一切皆源于“感同身受”。
廣東信宜,心痛于鄉村女童溺亡事件,恤孤助學會志愿者萬杰聯合多方,利用移動游泳池為鄉村孩子普及自救游泳課程,惠及16000多人。他說:“未成年人溺亡雖仍舊是個社會難題,但我們通過7年探索,交出了一份可復制的公益解法。而這份解法背后,或許還有一萬種可能。”
上海愛·米粒認知癥家屬互助會發起人林曙穎在報告中說,母親被確診認知癥后,基于自己的照顧經驗和感悟,2018年發起家屬互助會,目的是通過社群的交流,幫助照顧者緩解心理負擔,增強向前邁進的勇氣。
最小成本的試錯,帶來自下而上的解法
小微公益與傳統公益有何不同?報告提出“自我中心”理論:傳統意義上我們理解的大公益,是以公益對象“需求”出發構建推動,而小微公益,以自我需求、自我滿足、自我認同為出發點,是以自我為中心構建出來的公益形態;小微公益的圓心是“人”——一個個等待自我實現、把公益融入生活的人。

報告指出,小微公益區別于傳統大機構和受益人的關系模式,從B2C更多轉向C2C——個人幫助個人。C2C的公益需求往往更加前沿,變化速度快,會更好地捕捉到社會發展過程中的新需求,從而不斷拓展對公益認知的邊界。
小微公益對今天的公益界和社會事業有什么意義?項目組在采訪二十余省市一線草根公益人、媒體和公益行業權威的基礎上,提出了小微公益的兩大價值創新:其一,用最小成本的試錯,帶來自下而上的解法;其二,小微公益正成為社群融合新的公約數。
“小微公益對公益行業最大的價值,正是看到不同,看到變化,看到趨勢,用最一線、最小成本的試錯,給社會問題帶來可復制的新思路和解法。”
“小微公益模式產生的民間組織、草根社群,正在讓公益成為社會融合新的公約數,幫助大家重建生活的‘附近’,也重建個體的身份認同。”
報告指出,從個體的身份認同,到群體的溫暖紓解,小微公益,正以一種柔性的力量,改變著公眾對公益的理解和實踐。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