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想抽當時的自己”,盲盒,我退坑了
“我感覺自己已經忘了抽盲盒的初心。”90后白領青青(化名)曾是一名狂熱的盲盒愛好者,家里的一面墻和臥室床頭都曾擺滿盲盒娃娃,不過現在它們已經所剩無幾。
排隊抽簽、爭相搶購、溢價轉售……以盲盒為代表的潮玩(潮流玩具)因“驚喜經濟”和“收藏經濟”點燃了“Z世代”的購買熱情,不斷有人“入坑”。但在盲盒“熱浪滾滾”的同時,也有部分年輕人逐漸冷靜。
那些當初像青青一樣愿意為情緒價值買單的年輕人,為何想“退坑”?
1、“真的很想抽當時無腦沖的自己”
“起初只是想買幾個玩玩,但隨著對盲盒的逐漸狂熱,我的消費上限越來越高。瘋狂上頭的時候,為了沖隱藏款,我會拼命選自己喜歡的IP,一天就能花費幾千元甚至上萬元,也會為搶不到心頭好而特別心煩和焦慮。但其實對于買的大部分款式,我都不是真的熱愛,買回來就擺著,甚至都沒有細看。”談及自己追盲盒的心路變化,青青說,“從只要合眼緣,抽到什么款式都能樂呵呵地欣賞,到打開一個盲盒,先要搜索一下是不是熱門款,如果不是,心情立馬變得不美麗。”
當理智“回歸”之后,青青覺得自己只是“收集癖”在作祟,也被拆盲盒的“賭徒心態”裹挾了:“如果提供情緒價值的東西已經無法帶給我更多正面情緒,那就是時候遠離了。”
青青口中的盲盒,是潮玩的一種“玩法”。潮玩因注入了設計、潮流、繪畫、雕塑、IP等元素,具有一定的收藏屬性。雕像手辦、盲盒公仔、BJD(球關節娃娃,指的是關節處由球形接頭連接起來的、可活動的娃娃)玩具,都屬于潮玩。
根據廣東省玩具協會中外玩具全媒體中心發布的《2024全球潮玩產業發展報告》,主要面向14歲以上青少年及成年人,具備潮流文化元素或時尚創意設計的玩具,即為“潮玩”。
和青青一樣,家住北京的丫丫(化名)也“退坑”盲盒了。“290元順豐包郵。”丫丫不久前打包出售了自己收藏的最后11個盲盒娃娃。“這11個娃娃,當初買的時候,最便宜的一個也要59元。”丫丫告訴記者。
讓丫丫決心“退坑”的原因,是驚覺自己落入了“消費主義陷阱”。
“最初入坑只是因為喜歡,享受著盲盒的因‘未知’所帶來的驚喜和快樂。但慢慢地,(我)就變成了盲目跟風,一味購入新品,花了不少錢,也占了很多空間,家里都快沒地方擺了。冷靜下來就會發現,動輒幾十元、上百元買一個塑料制成的小娃娃,其實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丫丫說。
“這是我第一次給你送除了盲盒以外的其他快遞。”當聽到快遞員說出這句話時,95后的寧寧(化名)才發覺自己在不知不覺中已經買了那么多盲盒。
“入坑盲盒之后,我已經很久都不舍得在自己身上花錢了。69元、79元、89元、99元、129元,這些都是盲盒的價格,這些錢可以買到很多東西,買護膚品、買衣服、吃美食,難道不是更有意義嗎?‘盲盒熱’退卻之后,真的很想抽當時無腦沖的自己。”寧寧說。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更想把錢花在“刀刃”上,這是受訪對象“淡坑”“退坑”盲盒乃至潮玩的主要原因。
上海的95后阿皮(化名)是一位新手媽媽,也是一名資深潮玩愛好者,家里的各式手辦、盲盒擺滿了好幾個柜子。
現在阿皮打算“退坑”,她正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出售自己曾經的收藏品,其中不乏已絕版的款式。有網友表示不解,在其賬號下評論說:“都好好看哦,居然要退坑。”阿皮則回復道:“我有大寶寶了,要換點奶粉錢,以后玩兒她就行了。”
2、“黃牛當道,抽不到好東西”
目前究竟有多少人“退坑”,并沒有具體數字。
但是,像青青一樣,的確有不少人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分享了“退坑”經歷。
在小紅書平臺上,記者以“盲盒退坑”為關鍵詞搜索看到,有5萬多篇筆記;搜索“盲盒退坑怎么處理”,則有9萬多篇筆記。
需要注意的是,除了“錢不湊手”外,“退坑”盲盒涉及的主要內容包括“黃牛炒盒”、售后體驗不佳、質量參差不齊等。
“之前我去一家潮玩店抽盲盒,看到擺放新品盲盒的臺面上空了四五個盲盒的位置,就等著店員補盒。當時有一名店員時不時看向我,來回轉圈,店里除了我還有一名男性顧客,他徘徊在新品盲盒擺放區附近。我看店員沒有補盒的意思,就假裝離開。那名店員看到我轉身要走,立刻拿了一整盒出來要補,我又轉頭進了店,店員立刻就不補盒了。過了一會兒,我又走出了店鋪,看到我真走了,店員又立刻拿了一堆補盒過來,給了那名男性顧客。我頓時對盲盒‘下頭’了。”家住北京的蕾蕾(化名)講述了自己遇到“黃牛”的經歷。
已“退坑”一年的資深玩家小嚴(化名)說:“‘黃牛’通常會用一整天的時間,幾個人簇擁著在幾款熱門IP旁蹲守著,尤其是在每周五上新品的時候。一方面,這讓真正喜愛盲盒的我們很難抽到所謂的熱款;另一方面,店員會禁止普通顧客捏盒(捏盒是為了根據手感大致判斷盒中娃娃的形狀和款式),而對‘黃牛’捏盒的行為則不聞不問,這讓人心里很不舒服。”
寧寧也告訴記者,之前自己去潮玩店買盲盒,拿起一個盒子,發現四個邊都被捏得軟軟爛爛了。她剛剛捏了一下已經軟塌塌的盒邊,立刻就被店員告知不能捏。“這也是我后期直接在線上買盲盒的原因,有‘黃牛’的存在,線下抽到好東西的概率真的不高。”
一位不愿具名的消費品行業分析師表示,不排除會有一些專門“炒盒”的情況:“黃牛”大量購入盲盒,以獲得更多抽到隱藏款的機會,再高價賣出進而獲利。
記者在二手交易平臺閑魚上看到,某款原價為89元/盒的系列盲盒產品,其中的隱藏款二手價格為1400元至1.6萬元不等。
二手隱藏款盲盒價格一路走高,激起了一些玩家的“逆反”情緒。
“事實上,高價買未必能高價賣。我收過的一個二手隱藏款盲盒,在‘退坑’轉賣時虧了一半。市場是波動的,盲盒的熱度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現在,我那些還在‘坑’里的好友也不會追高收二手盲盒了,大家都在逐漸回歸理性。”青青說。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員王鵬對記者表示,二手潮玩高溢價的主要原因有市場供需失衡、炒作行為和品牌效應等。熱門或限定款式的潮玩往往供應有限而需求持續增長,結果導致價格飆升。同時,一些投機者也會利用市場熱度進行炒作,進一步推高價格。然而,這種高溢價現象并不健康,容易導致出現市場泡沫和風險。因此,消費者在購買二手潮玩時需要保持理性,不要盲目跟風炒作。
“潮玩的炒作并不少見,不過每次炒作的選品不太一樣。但凡炒作都會出現高溢價,否則就沒有炒作的必要。通過高溢價實現投資的過程其實就像擊鼓傳花,最終看鼓聲什么時候落地。在落地之前大家可能都覺得自己是幸運兒,可是鼓聲落地的時候就要有人買單。”中央財經大學副教授劉春生對記者說。
3、“售后體驗不好、感覺心累”
令不少年輕人頭疼的還有潮玩品控和售后體驗問題,這也是一些人“退坑”的重要原因。
“花了6000多元買了一個大娃娃,收到后發現有很多明顯的裂痕。向客服反映,解決措施就是賠償80元的優惠券。我不接受,要求退貨退款,客服表示48小時內回復我,但最后的結果是不支持退貨,只能維修。”家住天津的小潔(化名)說。
在門店購買盲盒,換貨后仍有瑕疵,最終被拒絕再換貨的情況,也在潮玩愛好者中時有發生。
“我不是‘顯微鏡’玩家,但換貨兩次,到手的三個娃娃確實是瑕疵一次比一次明顯,感覺很離譜。第三次要求換貨時,直接遭到了拒絕。”家住山東的薇薇(化名)說。
“已經返廠四次了,歷時一個月,現在完全不想要了,只想把娃娃退掉,還要跟客服扯皮,特別心累。”同樣家住山東的小艾(化名)表示。
不僅如此,也有網友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曬出物流記錄稱,自己在收到盲盒的當日發現有瑕疵,立即聯系客服退貨,經協商后于當日寄出瑕疵盲盒。但在物流信息顯示快件已代簽收(倉庫)后,商家拒絕退款,拒絕理由是倉庫并未收到貨。
此外,商家以沒有錄制開箱視頻、退回盲盒沒有使用原包裝盒等理由售后拒收,也是網友發帖避雷的“重災區”。
知名危機公關專家、福州公孫策公關合伙人詹軍豪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若潮玩盲盒產品質量不過關,商家要承擔退貨、換貨責任,確保消費者購物無憂。若換貨后問題依舊,商家應主動承擔進一步的責任,如全額退款或提供補償方案,體現對消費者負責的態度。同時,商家需積極自查產品質量控制流程,避免類似問題再次發生,積極保護品牌形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經營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務不符合質量要求的,消費者可以依照國家規定、當事人約定退貨,或者要求經營者履行更換、修理等義務。依照前款規定進行退貨、更換、修理的,經營者應當承擔運輸等必要費用。
詹軍豪表示,商家以未錄制開箱視頻、未使用原包裝盒為由拒絕售后服務,不符合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規定,不利于品牌形象的維護。這些要求若未在售前明確告知消費者并征得同意,則不能作為拒絕售后服務的依據。商家應優化售后服務流程,減少不合理障礙,提升消費者滿意度。
“如果消費者遇到維權問題,首先應嘗試與商家協商解決,要求合理補償或提供解決方案。若協商無果,可向消費者權益保護機構投訴,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身權益。同時,消費者可通過社交媒體等平臺分享自身經歷,促使商家正視問題并改進。在此過程中,消費者要保持理性溝通,避免出現情緒化行為。”詹軍豪說。
4、“已經上癮了,特別難戒斷”
未來智庫產業研究報告顯示,潮玩市場的消費者主要集中在年輕人群體,尤其是90后和00后。年輕人具有強烈的個性化和創新意識,對于潮玩產品有著濃厚的興趣和購買意愿。他們的消費行為呈現出多元化、高頻次的特點,不僅注重產品的外觀設計和創意性,還追求產品的稀缺性和收藏價值。
專家表示,也正因部分潮玩產品具有稀缺性和收藏價值,不少年輕人沉迷其中,動輒花費數萬元乃至數十萬元。
近年來,大量的玩家入局潮玩。天眼查數據顯示,目前國內相關潮玩企業約有17800家。不可否認,我國潮玩已經迅速打破小眾圈層走上普及化道路。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報告,在中國潮流玩具持續普及的情況下,中國潮流玩具零售市場規模仍有較大增長空間,預計2024年零售額達到763億元,2026年達到1101億元。
顯然,潮玩市場的高速發展勢不可擋,雖然有一些像青青一樣的年輕人逐漸“退坑”,但還有年輕人像小潔一樣心生悔意卻難戒斷。
“每次開盲盒的時候都很興奮,就好像賭徒在賭桌上一樣。喜歡的熱款拿到了,還想賭隱藏,結果越買越多。實在抽不到隱藏,就到二手平臺上溢價收。計算下來,不到兩年時間,我已經在買盲盒上花費了幾萬元,心里很后悔。也想‘淡坑’或者干脆‘退坑’,但買盲盒已經上癮了,特別難戒斷。”小潔說。
也有網友發帖稱,自己花數萬元購買的一堆盲盒娃娃,轉賣后回款不到1萬元。
“上癮難戒,主要是潮玩文化的獨特性和吸引力所導致的。”產業觀察家洪仕賓對記者表示,對于一些年輕人來說,購買潮玩不僅僅是一種消費行為,更是一種追求潮流和個性的方式。
王鵬表示,年輕人如果發現購買潮玩只是出于一時沖動或跟風心理,那么就需要學會控制自己的購物欲望,避免過度消費。此外,也可以尋找其他更有意義的愛好或活動來替代購買潮玩,從而逐漸擺脫這種“上癮”狀態。
“不要追逐高溢價的二手潮玩,不是所有的潮玩都能被炒起來。喜歡潮玩無可厚非,但盲目追逐高溢價品類可能會出現投資虧損。”劉春生提醒,任何購買和收藏,如果超出了自己的經濟承受能力,都是一種不理性的選擇。年輕人要結合自己的財務狀況和資金安排,謹慎購買這些產品,不盲目追逐熱品,這樣才能夠既獲得收藏的樂趣,又避免承受投資的風險。
中商時評
潮玩要理性發展,不能“盲”無底線
對于“入坑”潮玩的消費者,商家應該好好珍惜;對于消費者“退坑”的現象,商家和有關部門應該深刻反省、仔細反思。
盡管一部分年輕人“退坑”潮玩并不能阻擋潮玩產業邁向高質量發展,但是各相關方應該足夠重視“退坑”現象,并剖析個中緣由、提出解決之道。
伴隨年輕人成長、提供情緒價值的潮玩,何時能讓“退坑者”重新“入坑”,是擺在整個行業企業面前的一道必答題。
不管怎樣,潮玩都不該輕易放棄那些曾經“入坑”的年輕人。這里應該界定一下,是已經成年的年輕人。
值得警惕的是,不少未成年人也成了盲盒玩家,而且是越玩越上癮。
一些家長反映,尚未成年的孩子沉迷盲盒不能自拔。一些經營盲盒的店家,在明知孩子尚年幼的情況下,依然默許其購買盲盒。
2023年6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印發《盲盒經營行為規范指引(試行)》,明確規定不得向未滿8周歲的未成年人銷售盲盒。
針對未成年人購買盲盒的問題,一些地方的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等機構多次呼吁和建議商家不得向8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銷售盲盒,并應在顯著位置設置提示,防止未成年人盲目購買。
行業自律也很關鍵。商家在面對未成年人購買明顯超出其正常消費能力的盲盒時,應主動詢問并勸導,征求其監護人的同意。
以盲盒為代表的潮玩要理性發展,不能“盲”無底線地將未成年人鎖定為重點消費人群。
潮玩的健康發展,需要多方合力。既需要從內部發力,加強行業自律;也需要從外部施壓,強化行業監管。(記者 楊宏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