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公益湃|田雅云:讓“特需兒童”不僅僅活著,還要活得有品質

“有人來了,我會請他去一下洗手間,聞一聞臭不臭。”2018年12月26日,西安市蓮湖區金色陽光、七彩路兒童康復中心創始人田雅云告訴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上個世紀90年代,她從安徽醫科大學康復系畢業,彼時國內康復事業處于剛起步階段,普遍存在“服務差、環境差”問題。
比較了國外專業的康復機構后,田雅云立誓要做一個有服務理念、“不臭”的康復中心,讓每一位“特需兒童”不僅僅只是活著,而要活得有品質、有尊嚴。
2013年,田雅云先后創辦西安市蓮湖區金色陽光康復中心和陜西七彩路兒童康復中心,專注于為肢體殘疾、心智障礙兒童提供專業康復訓練。
六年間,田雅云幫助254名孩子得到331.5萬元政府救助,以機構名義先后為貧困兒童減免康復費用近40萬元,為1000余名特殊兒童提供康復救助服務。
2018年9月13日,田雅云赴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第十屆“中華慈善獎”頒獎大會,獲“中華慈善獎”殊榮。
而在田雅云看來,自己的公益事業剛剛起步,作為一個踐行者,還需號召所有人一道鋪就這條大愛之路。
最近,她又開始籌備搭建特需兒童“資源共享空間”,嘗試用現有的器械、技術等資源,為特需兒童家庭提供更多家庭康復訓練支持,希望能把康復訓練從機構延伸到家庭。

賣掉房產交房租,只為離公交站近一點
古城西安西大街西舉院巷,坐落著這座城市年代最久的三座公園之一兒童公園。
兒童公園內,一棟米黃色小樓,藍色塑膠樓梯直通三樓。
外墻上,用七彩的顏料勾劃出一棵枝繁葉茂的大樹。樹下綠草如茵,一位小女孩穿著藍色裙子翩翩起舞,另一位女孩拉動小提琴琴弦,似隨風飄動出美妙的音符……
46歲的田雅云創辦的陜西七彩路兒童康復中心(下簡稱“康復中心”)坐落于此,主要幫助自閉癥兒童康復救助。
田雅云體態略胖,齊耳短發,戴一副黑框眼鏡,性格直爽,臉上總堆著笑容,透著精氣神。
相隔一條街,距離西安市西大街西門公交站僅十余米,是田雅云早期創辦的另一個西安市蓮湖區金色陽光康復中心,主要工作是輔助肢體殘疾兒童康復訓練。
兩個康復中心中隔出了一間間獨立的康復訓練室。有來訪者,均需要消毒后進入。室內窗明幾凈,每一個康復訓練室,均安排有一名康復訓練老師一對一、一對多,為“特需兒童”進行語言、肢體活動等多方面的輔助康復訓練。
2013年,金色陽光兒童康復中心成立。對中心創辦之初的情形,田雅云記憶猶新。由于資金有限,只有她和朋友兩名員工,二人既是評估師、治療師,又是保潔和出納,常常從早晨六七點忙到晚上十一二點。
當時康復中心租用了居民小區的一套民房,康復訓練過程中,小孩哭鬧在所難免,引起周圍鄰居不滿;不便利的交通,讓帶孩子來康復訓練的家庭也平添不少麻煩。
一次偶然的機會,田雅云找到了西門公交站旁的這棟小樓。小樓二三層對外招租,租金每年60萬元。
這筆不菲的租金,并未讓處于困難時期的田雅云猶豫。她賣掉了父母留給她的住房,以支付房租。直到現在,田雅云夫婦倆還在租房度日。
“我就想著能離公交站近一點。”田雅云說,這些孩子大多因為腦癱等疾病行動不便,離公交站近一點,家長每次帶孩子來,抱兩步就進門了;“抱不動的,在門口喊一聲,我們工作人員也能幫忙抬一抬,當時就這一個簡單想法”。

邀人參觀洗手間,這是個“不臭”的康復中心
創辦康復中心已6年,田雅云初衷很簡單,“就是想讓孩子們在‘不臭’的環境中康復”。
1995年,從安徽醫科大學康復系畢業的田雅云,算得上是國內早一批康復專業的大學畢業生。
當時國內康復事業才剛剛起步,專注于特需兒童的康復機構還停留在針灸和按摩階段,數量寥寥無幾,質量也良莠不齊。
畢業后,田雅云在西安兒童康復醫院(現更名為長安兒童康復醫院)擔任治療師。2013年,田雅云應邀前往英國,給一名英國兒童做中西醫結合的康復訓練,同時也進行了技術交流。在這半年的時間里,田雅云發現國外的機構具有很強的服務意識,環境也特別干凈。
相形之下,當時國內的康復機構環境情況不樂觀,且康復訓練也有些機械化、刻板化。
“我當時就想,我要做一個‘不臭’的康復中心。”田雅云震驚過后認真思考,覺得服務與環境雖是細節問題,但恰恰可能對孩子們的康復起到關鍵作用。就這樣,一顆種子在心中開始萌芽。
回國后,田雅云創辦了西安市蓮湖區金色陽光康復中心,一家為肢體殘疾、心智障礙兒童提供專業康復訓練的機構。田雅云希望孩子們在這里接受到一流的康復訓練和服務,在中心配置了新風系統和空氣消毒系統,執行嚴格的衛生制度,出入人員都要進行手部免洗消毒,衛生間馬桶也保持干凈光亮,在國外看到的高標準被運用到了這里。
為了讓家長放心,也是給自己壓力,田雅云多年來形成了一個慣例,那就是每次有家長、訪客前來,她都會邀請客人先到洗手間參觀。
“人家說你們和其他機構最大的不同就是他們帶著去榮譽室,你卻帶到洗手間。”田雅云笑著對澎湃新聞說,“你們等下也要到衛生間去聞一聞,有沒有臭味”。
環境搞好了,制度建立了,最關鍵的就是服務。田雅云先后為康復中心引進了先進的mosaic診療評估系統、S-E-T懸吊運動訓練、潘塞緹高分子繃帶療法等先進技術設備,吸引了大批專業康復人員和管理人員前來工作。
慕名而來的做康復訓練的孩子也越來越多。

和孩子“玩”,板著臉沒有親和力可不行
“愛笑”是田雅云給人的第一印象。
她說,機構所有的工作人員都是這樣,和孩子“玩”,板著臉沒有親和力可不行。
七彩路康復中心主要針對自閉癥兒童康復訓練。每一位來到這里的孩子,都會預先進行評估,由康復訓練老師一對一進行語言、與人交往等多方面的綜合訓練。
“我們都知道,自閉癥無法治愈,會伴隨孩子一生。”田雅云說,康復訓練老師的表情、態度、行為,無一不影響著每一位自閉癥兒童的康復。
老師們的笑容,就是給這些孩子在康復訓練中的關鍵一堂課。
通過訓練,能讓自閉癥兒童更好地融入社會生活,能在幼兒園快樂地和其他小朋友玩耍、學習,這就算是畢業了。
田雅云介紹,大多數“特需兒童”及家長都會產生“病恥感”,而笑容能讓孩子和家長重建信心。明白不僅僅要活著,而且要活得有品質、有尊嚴。
除了開展日常康復工作外,田雅云會和同事們在一起探討摸索一些“業務規范”。
在這樣的討論氛圍下,全中心40多名工作人員用一年時間摸索出了一幅針對自閉癥兒童的“思維導圖”。田雅云說,這幅導圖可有效引導自閉癥兒童進行康復訓練。
如果把這個“思維導圖”展開,背后的支撐資料足足有“兩尺多厚”。目前這項工作已基本完成,工作人員正將它編入數據庫,以后更多自閉癥家庭可以借助這幅“思維導圖”為孩子進行康復訓練。
而針對那些買不起康復器材的家長,田雅云正在籌備搭建一個“資源共享空間”。在共享空間,家長可以免費借用消毒過后的康復器材。今后,專業的心理機構也會入駐,提供更專業的心理咨詢服務。
田雅云記得,當時裝修康復中心的時候,都是自己買回裝修材料,家長們自發義務幫助裝修,康復中心的會計員還開玩笑說,“咱們記賬只寫裝修材料錢,人家會不會覺得是假賬”。

從“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到“做一件有意思的事”
2018年10月,田雅云從康復中心領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資5000元。
在她看來,做公益靠的不是情懷,不是釋放愛心,“總有一天情懷會耗盡,愛心會釋盡”。田雅云與同事間共勉,他們要實現從“做一件有意義的事”到“做一件有意思的事”的轉變。
隨著孩子和員工逐漸增多,田雅云開始學習管理學。后來,她提出要讓員工在業務能力提升和專業幫扶兩個方面有成就感,這樣才能讓大家保持干勁。
“一個孩子在20天康復訓練后沒有變化,那我們全中心的人都會坐在一起研討。”田雅云在內部設置了業務一級、二級等“自定職稱”,每一級都會有相應的標準,“比如一級應該具備哪幾種康復手法,二級對應哪幾種”。
每隔一段時間召開業務比拼,大家在一起切磋交流,取長補短,互相激勵。這樣能讓康復中心每一位成員感到這份工作不僅有意義,還很有意思。
田雅云喜歡將自己的工作比作“玩”,即便每天10余個小時在工作,即便每天的付出遠遠大于回報,大家都能在工作中“玩”得有意思。
對有的家庭來說,康復費用是一筆不小的開支。康復中心開辟了本地區康復訓練由機構先行墊付費用的先河,讓更多特需兒童可以第一時間先做康復。
2015年,金色陽光相繼成為省、市、區殘聯定點康復機構后,田雅云每到年關,就很忙。
一個重要工作就是幫助那些經濟困難的家庭申請爭取政府補貼。
六年以來,田雅云先后申請了多個公益和康復救助項目,共計為254名孩子爭取到331.5萬元政府救助,還以機構名義先后為貧困兒童減免康復費用近40萬元。目前兩個機構已累計為1000余名特殊兒童提供康復救助服務。
“我覺得上天給這些孩子關上了一扇門,我們全社會可以將這扇關起的門描繪得生動美好”。田雅云說,現在政策越來越好,比如原先是西安戶口的特需兒童,殘聯每年給會予1.2萬元救助費用,現在只要有西安市居住證就能申請,數額漲至了2.8萬元,還會發一些生活補助。
田雅云說,現在中心有兩項主要工作,一是給這些家庭提供更專業的服務,二是把政府對弱勢群體的好的政策落到實處,讓這些群體能夠真真切切感受到政府和社會沒有拋棄他們。
2018年9月,田雅云獲我國最高規格的慈善獎項“中華慈善獎”慈善楷模,全國獲這一殊榮的僅28人。
“榮譽越多,會感到肩上的擔子也越來越重,要對得起這份事業。”田雅云說,看到孩子們通過“畢業典禮”,走出康復中心那一刻,就覺得所有付出都值得。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