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首款國產PD-1單抗定價官宣
中國患者將以承擔得起的價格獲得國際最先進藥物的治療
12月17日,經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準,我國首個自主研發、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腫瘤免疫治療藥物PD-1單抗——特瑞普利單抗注射液(商品名:拓益)獲批上市銷售,可用于既往接受全身系統治療失敗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黑色素瘤的治療。
對于各界最為關心的價格問題對于各界最為關心的價格問題,昨天(2019年1月7日),生產商方面官宣:價格定為7,200元/240mg(支),同時,由北京白求恩公益基金會發起的“益路相伴——白求恩·拓益公益捐助項目”也將在全國開展,具體方案詳見基金會公告。
7200元/240mg,年費用18.72萬元。惡性黑色素瘤實行4+4的慈善援助計劃,符合條件的黑色素瘤患者使用4周期后可獲4周期的藥品援助(最長可覆蓋24個月),全年費用減半,也就是9.36萬元。相較于同類進口藥品,對于大部分患者來說,拓益的定價不到其三分之一,范圍可謂非常有優勢。
國產藥緊追不舍促進低藥價
2018年可謂是中國免疫療法的元年,免疫療法實現0的突破。PD-(L)1抗體的上市給非小細胞肺癌、黑色素瘤治療提供了新穎的治療選擇。拿黑色素瘤來說,這是一種惡化程度極高的皮膚腫瘤,進展快,易轉移。長期以來,我國在晚期黑色素瘤治療領域一直難有突破,化療是主要的治療方式但有效率較低。更重要的是,患者在化療、靶向治療等全身性治療失敗后,沒有有效手段顯著延長患者生命,直到PD-1單抗出現。
在拓益上市之前,已有另一種PD-1(K藥)獲批了黑色素瘤的治療。據了解,K藥針對低收入患者和低保患者有“3+3”的慈善贈藥,贈藥后患者需要負擔9個周期,約16~32萬(50公斤以上患者,一次需要使用兩支),價格全球最低。而拓益的“4+4”慈善計劃將患者的年治療費用進一步降低到10萬以內。
“公司希望用高質量的創新回報中國患者家庭,減輕經濟負擔,履行社會責任。”生產商COO馮輝博士表示。國產免疫創新藥物緊追不舍,無疑是促使藥價下降的關鍵因素,中國患者有望以承擔得起的價格獲得全球最先進的免疫治療。
需要更符合亞洲人的治療方案
對于患者來說,除了藥價,進一步關心的就是療效。拓益的獲批上市是基于一項開放、單臂、多中心的Ⅱ期臨床研究,共納入128例Ⅲ期或Ⅳ期黑色素瘤患者,均為既往全身系統治療失敗后的不可手術或轉移性黑色素瘤患者。研究結果顯示,拓益與治療靶點的親和力和結合穩定性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體外和臨床實驗中展現了出色的抗腫瘤療效和良好的安全性。127例納入全分析集的患者中,客觀緩解率為17.3%;疾病控制率為57.5%,12個月的總體生存率為69.3%。
值得注意的是,黑色素瘤也分為很多種亞型,同樣是黑色素瘤,中國和西方白種人的黑色素瘤發病特點是不太相同的。歐美人非常喜歡在海灘曬太陽,美國大約有70%的患者亞型是慢性陽光暴露型黑色素瘤,粘膜型黑色素瘤僅占1%。而中國的黑色素瘤亞型分布則不同,50%是肢端型黑色素瘤,23%是粘膜型黑色素瘤。
由于粘膜型黑色素瘤預后不良指標之一是腫瘤內血管生成,因此拓益和抗血管生成藥物阿西替尼聯合用藥做了這樣一個臨床試驗:實驗納入了33例粘膜型黑色素瘤患者。在可以接受評估的30個患者中,20名患者病灶顯著縮小,達到了部分緩解,9名患者達到了病情穩定,治療應答率為60.6%,疾病控制率為87.9%。也就是說,對粘膜型黑色素瘤患者而言,拓益和阿西替尼聯合使用效果更好。
中國臨床腫瘤學會(CSCO)秘書長和黑色素瘤專委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郭軍教授此前在君實生物腫瘤免疫論壇上表示,“從諸多硬指標來看,我國國產原研藥至少不輸于國外同類一流產品。黑色素瘤是國內最早使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治療的病種,也是目前唯一能拿出PD-1四年隨訪結果的腫瘤。與西方人群不同,在我國肢端和黏膜黑色瘤是主要亞型,亞洲患者從國際突破性進展中獲益有限,未來尋找符合亞洲特點的治療方案尤為關鍵。“而國產創新藥的出現會根據我國病人的特點進行區分,對于患者來說無疑是個好消息。
什么時候第一批患者可以拿到藥?馮輝表示,按照現行法規規定,只有在批準上市日期(12月17日)后生產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上流通和臨床使用,并且期間還需要經過一定的流程(包括生產、質控、核查等),第一批產品最快可能在2月底左右才能上市。
聯合治療正在路上
從理論上講,PD-1抑制劑是一種廣譜抗癌藥,可用的適應癥非常多。目前FDA批準的瘤種就有黑色素瘤,非小細胞肺癌,腎癌,頭頸癌和膀胱癌、結直腸癌等。黑色素瘤只是拓益在國內獲批的第一個適應證,拓益在其他腫瘤方面的療效表現也十分驚艷。如霍奇金淋巴瘤,早期臨床實驗中表現出的有效率高達88%,數值上超過目前有過報道的其他同類產品在該適應癥方面的有效率。同時,鼻咽癌、胃癌、食管癌、尿路上皮癌、肺泡軟組織肉瘤等十多個瘤種也在開發當中。

“三年內或許是單藥的競爭,公司正在申報鼻咽癌、尿路上皮癌的適應癥;三年后,看大的適應癥,非小細胞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等領域,到時候可能就是聯合(用藥)的天下,如何和標準化療聯合方案聯用、如何和靶向藥物聯用,目前公司也正在開展相關臨床實驗。”馮輝說。
南京中醫藥大學附屬八一醫院副院長兼腫瘤中心主任、CSCO副理事長秦叔逵教授也在君實生物腫瘤論壇上指出:“以抗PD-1為首的免疫治療開創了新的局面。未來,多學科合作、多種治療物的聯合治療會得到提倡。免疫治療為主,再結合靶向藥物、化療等治療手段,將成為這個時代最強療法,腫瘤治療的效果將會越來越好。”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