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內蒙古,有一個重大突破


巴丹吉林,終于申遺成功了!
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召開的第46屆世界遺產大會上,中國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通過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正式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這是中國第58項世界遺產,也是內蒙古的首項世界自然遺產,填補了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沒有沙漠類型的空白。
巴丹吉林是中國第三大沙漠和第二大流動沙漠。
它的重要標志,包括世界最高的固定沙山(相對高度達460米)、最密集的沙漠湖泊、最廣闊的鳴沙區域以及多樣的風蝕地貌。



巴丹吉林可謂是中國近幾年來,申遺歷程較為曲折的項目。
早在2020年,經過國內多輪內部競爭,巴丹吉林鎖定了2021年中國的唯一申遺名額,力壓之前人們看好的西夏王陵和景邁山,正式申報世界遺產。
但在2021年,由于新冠疫情影響,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專家無法完成巴丹吉林現場考察,無法給出評估意見,最終導致該項目無法在當年世界遺產大會評估。
到了2022年,又遭遇了俄烏沖突等因素,再次延期。
值得一提的是,巴丹吉林是IUCN極力推薦的中國申遺項目,只要不出意外,一定能申遺成功。意外偏偏就出現了,甚至當時的“競爭者”景邁山,都在去年成功實現申遺。
直到2023年6月,IUCN專家終于完成對巴丹吉林的現場考察,申遺歷程總算有了重大進展。
然而,在今年6月初的評估中,“幺蛾子”又出現了,申遺范圍出了小問題。
巴丹吉林原本申報的申遺區域由4處片區組成,分別為巴丹吉林高大沙山、海森楚魯、額日布蓋峽谷和曼德拉山。

最初的申遺布局,1為主體,2、3、4則作為一系列地貌演化進程的補充展示。
但在評估的過程中,專家組認為1的主體就已經充分展示古環境和沙漠演化價值,已具備足夠的突出普遍價值(OUV),而2、3、4的面積太小,同時某些屬性更偏向文化遺產的范疇,又與主體剝離,不具備全球代表性。
根據評估建議,申遺范圍終稿刪除了2、3、4,并將遺產區的范圍限定在目前內蒙古巴丹吉林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和巴丹吉林風景區的范圍線內。
最終,正式審議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認為該項目滿足兩項OUV,分別為世界遺產標準Ⅶ和Ⅷ。
歷時3年長跑,巴丹吉林終成正果!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