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六屆學術期刊歷史學編輯論壇:建設全球視域的高質量學術期刊
7月20日,由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主辦,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外國問題研究》編輯部與《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編輯部承辦的“建設全球視域的高質量學術期刊”第六屆學術期刊歷史學編輯論壇在長春召開。

合影
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執行主編郭家宏教授,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編委會副主任劉文山編審,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仲偉民教授,《世界歷史》副主編、編輯部主任徐再榮研究員,《史學月刊》主編苗書梅教授,《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主編付海晏教授,《史學理論研究》副主編、編輯部主任徐志民研究員,《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馮立君教授,《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張治棟教授,《安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執行主編馬陵合教授,南京大學歷史學院副院長梁晨教授,天津古籍出版社趙子源副總編輯,《史林》編輯部主任徐濤研究員,《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編輯部副主任劉清濤副編審,《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管琴副編審,《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責任編輯溫方方,《社會科學戰線》副主編劉莉研究員,《歷史教學問題》副主編李月琴教授,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分管《西部史學》)李晶副教授,《中東研究》執行主編閆偉教授,黑龍江大學歷史學系主任、《求是學刊》史學編輯綦巖教授,《古代文明》主編張強教授,《外國問題研究》副主編郭丹彤教授以及來自全國各地數十家期刊60余位專家學者、期刊編輯參加了會議。東北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王延和東北師范大學黨委常委、《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柏維春教授出席會議。會議開幕式由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院長、《外國問題研究》常務副主編董灝智教授主持。
王延在致辭中對與會專家學者表示熱烈歡迎。他表示,東北師范大學高度重視歷史學科的建設與學術期刊的發展,擁有涵蓋多個學科領域的近20種期刊。而作為哲學社會科學領域重點建設的一流領軍學科,東師歷史也充分發揮學科特色,堅持守正創新,以《外國問題研究》《古代文明》中英文版3個史學核心期刊為支點,借助地緣優勢,在全國首倡“學術戍邊”,為國家文化與外交戰略需要提供學術支撐與智力支持。在未來,東北師大與東師歷史將繼續提高辦刊質量,服務學術研究和學科建設,為我國學報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主會場
郭家宏提出,引領創新是學術期刊的使命,編輯團隊是期刊建設的核心。目前,學術期刊迎來黃金時代,召集期刊編輯開展學術對話,有組織地舉行經驗交流成為打造高質量期刊的重中之重。作為歷史學高水平研究成果的重要載體與展示平臺,學術期刊面臨著全球化、數字化的挑戰。他強調,學術期刊不僅要提高政治站位,更要堅持以人為中心的學術價值立場和刊物建設方向,充分發揮自身學術服務能力,將中國歷史學研究推向世界。隨后,他圍繞期刊質量檢查與評估、青年編輯業務技能大賽、優秀編輯評選活動以及編輯技能培訓等要點,對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的近期工作進行簡要匯報。
柏維春指出,東北師范大學黨委高度重視文科學術期刊建設,確定了傳播中國學術話語、繁榮發展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辦刊目標及相關策略。長期以來,《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始終聚焦高質量發展,秉持為學校、學科、學術、學者服務的理念開展工作。東師歷史底蘊深厚、影響廣泛,《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也堅持把做好歷史學欄目視為刊物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與歷史文化學院緊密合作,堅持前沿問題導向,專欄式的組稿約稿,為歷史學科的發展持久發力。最后,他邀請在場的學者對東北師范大學文科學報的發展提出寶貴意見,也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繼續與專家們交流協作。
主旨發言環節由李月琴主持。苗書梅作了題為《青年人才培養與期刊的學術使命——以〈史學月刊〉為例》的報告。她指出,培養青年人才始終是《史學月刊》的基本宗旨之一,自創刊以來,《史學月刊》的辦刊工作就一直以史學青年工作者為重心,重視并支持青年人發表研究成果。在此后的發展中,《史學月刊》依然堅守培養新人的責任意識,秉承“無差別化質量第一”的選稿原則,以寬容的態度、發展的眼光培育史學新秀,發掘史學新人,也由此受到了史學先輩的一致贊譽,贏得了青年一代的廣泛信賴。此外,她介紹了《史學月刊》與其他學術機構合辦青年論壇的狀況,并表示未來將繼續擔當起培育史學界后繼人才的學術使命。
付海晏以《新形勢下高校學報歷史欄目面臨的困境與挑戰》為題,探討了與專業期刊相比,高校學報的歷史欄目在稿源豐富度、稿件發布量以及學術影響力上均存在不足。其次,他強調綜合刊陷入了期刊評價體系與學術評價體系的雙重結構性困境中,盡管學報努力協調文史類與其他類的版面資源、資深學者與青年人才的發表機會,但其間平衡仍難把握。同時,付海晏提出建立歷史學編輯共同體的構想,通過確保專欄版面數量、提升專欄論文質量、發揮專欄風格特色等措施以應對當前困境。而后,他呼吁評價機構支持,希望實現期刊、評價機構與共同體三者間協同互動,共推各大高校學報歷史專欄的建設與發展。
徐再榮對《專業學術期刊建設中編輯與作者的互動關系——以〈世界歷史〉為例》這一題目做了報告。他基于自身辦刊經驗,強調編輯的主體性,指出編輯這一角色正從傳統的提供編校服務向主動參與學術知識生產與傳播轉變。面對學界新生態,刊物需加強選題策劃,組織動態欄目與筆談活動,積極構建學術交流平臺,推動中青年學者成長。此外,他還分享了《世界歷史》編輯部實行的各種措施,提出只有以規章制度為編輯工作的規范性與自律性作保,刊物才能不斷提升自身學術質量與影響力。他強調,編輯轉向主體性角色并不意味著其服務性的削弱,而是旨在工作中更主動地與作者交互,雙方協力合作,共同實現學術創新。
馬陵合以《經濟史欄目建設的一些淺見》為題進行發表。他提出,經濟史雖然是史學研究的重要部分,但目前面臨著專業刊物稀缺,欄目特色難成的窘境,并結合個人經驗,指出經濟史欄目面臨的稿源跨領域、研究碎片化、文章可讀性差等問題,呼吁期刊應發揮學術引領作用,發表導向性稿件,引導學界關注新興趨向,擴大考察角度,構建理論框架,開展邏輯分析,避免數據堆砌。他認為,經濟史研究應重視比較研究與國際視野,形成自己的話語與敘事,從而推動中國經濟史研究走向世界。馬陵合表示,期刊的作用是引領與校對,他期待在期刊與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經濟史領域能夠取得突破瓶頸、走出困局,開創學科發展新樣態。
梁晨發表了題為《數字技術的引入與歷史研究的創新》的報告,就數字化背景下史學編輯對數字人文的審視與傳統史學面臨的問題進行了探討。他首先指出,歷史學作為文科基礎在各學科對話中的獨特性及方法論上的差異性。隨后,基于“史學常青”這一論斷,他分析了文本挖掘、外文翻譯輔助、數據庫掃描與智能檢索等數字技術給歷史學研究帶來的機遇,也強調技術應服務于史學問題,而非替代史學研究本身,并通過生動的實例,列舉了人工智能在材料搜集與閱讀上的局限性。最后,梁晨呼吁史學編輯在數字時代應保持警覺,在確??l文章的質量與學術價值的同時,適應技術進步,利用新技術提升編輯工作效率與刊物影響力。
徐濤的報告題目為《〈史林〉與歷史學科三大體系建設的探索》。他強調,歷史學在理論與現實層面均占據獨特地位,基于此,歷史學編輯更應積極作為,勇于創新。隨后,他回顧了自己在編輯崗位上的具體工作,分享了史學刊物建設中存在的普適性經驗與代表性難題,特別談及了《史林》草創時在資金支持緊縮和專業隊伍缺乏困境下的堅守與突破。而后,他精煉地總結了辦刊中的“變與不變”理念,強調在堅守中國立場的同時,需緊跟時代步伐,靈活協調歷史學各一級學科的比重,設置緊貼時代脈搏的議題。此外,他還倡導編輯界應舉辦跨學科、跨業界、全覆蓋的研討會,邀請研究者和評價體系人員共同參與,三方協作,攜手推動歷史學三大體系建設的深入發展。
會議設兩個分會場,共計四場分組討論。
第一分會場第一單元由《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常務主編秦衛波主持,《求是學刊》史學編輯綦巖,《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副主編張登德,《中東研究》執行主編閆偉,《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馮立君,天津古籍出版社副總編輯趙子源,《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責任編輯溫方方,《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史學編輯王學禮,《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史學編輯簡梅青,《歷史教學》編輯王湉湉,《地域文化研究》副主編劉毅,《河北師范大學學報》編輯、河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中國史教研室主任張昂霄等參與討論。在現今的學術環境下,學術期刊面臨著諸多挑戰,如約稿難度大、稿源質量不均以及復雜的評價體系等,這使一種普遍性的焦慮在編輯群體中蔓延。新問題需要新應對、新要求帶來新標準,以“史學編輯的挑戰與素養”為核心,編輯們分享自身經歷,指出史學編輯正逐漸向“學者型編輯”靠攏,不僅需要積累深厚的史學專業知識,更要有意識地鍛煉學術洞察力與專業技能。會上,編輯們通過研討,共同探索行業發展的新路徑,以更好地應對復雜多變的學術環境,為歷史學的學科發展提供助益。

第一分會場
第一分會場第二單元由《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副編審管琴主持,《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主編張治棟、《西伯利亞研究》編輯部主任白曉光、《歷史教學問題》副主編李月琴、西南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副院長李晶、《中原文化研究》編輯李瀟陽、《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副編審張艷玲、《社會科學戰線》副主編劉莉、《史學月刊》副編審張秀麗、《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編輯(社會科學版)》副編審杜平、《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常務副主編梁霞、《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副編審馮雅等參與討論。本場匯報聚焦于“期刊風格的塑造與選取”,與會者深入交流了各自在打造刊物風格方面的努力。編輯們多依托地方特色文化資源和高校優勢學科進行專題策劃、專家庫建立等工作,以此吸引高質量的稿件,推動學術期刊與學科發展的良性互動。但也有專家強調,期刊風格的塑造除了利用周邊資源外,更應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對欄目進行調整與重構,實現全球對話,從而實現刊物的長遠發展,推動學術研究的深化與廣泛傳播。
第二分會場第一單元由《史學理論研究》副主編、編輯部主任徐志民主持,《中國邊疆史地研究》編輯部副主任劉清濤、《大慶師范學院學報》主編原昊、《醫療社會史研究》編輯鄭彬彬、《史學集刊》編輯鄭廣超、上海文化出版社編輯王宇海、《史學月刊》副主編、編輯部副主任趙廣軍、北華大學東亞中心教授劉景瑜、《貴州社會科學》副研究員翟宇、《社會科學研究》副編審許麗梅、《探索與爭鳴》史學編輯楊義成、《經濟社會史評論》編輯孫曉明等參與討論。會中,編輯們結合自身閱稿經驗,主要圍繞“新時代下史學規范的重構與求新”開展了熱烈討論,對史學論文寫作規范、話語體系構建等核心議題進行了深入交流。會議指出,全球化時代下的史學研究迎來了新的機遇,這就要求史學工作者們重視學科間的交融,培養宏觀思維與分析框架,推動中國史學話語體系在保持自主性的同時,緊密聯系時代主題,對國際學界提出的問題進行回應。此外,會議還提倡利用社交媒體拓寬學術成果的傳播渠道,增強其社會影響力,為史學領域注入新的活力。

第二分會場
第二分會場第二單元由《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副編審肖海燕主持,《民俗研究》編審朱以青,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副教授喬瑜、《全球史評論》編輯,北京大學歷史學系長聘副教授、《西學研究》主編陳瑩雪,《廣東社會科學》史學編輯張祥梅,《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史學編輯孫曉鵬,《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史學編輯閆文龍,《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編輯部主任趙文鐸,西北師范大學期刊中心副主任馬玉蕻,《東疆學刊》史學編輯張克軍,《黑龍江社會科學》史學編輯王昊等參與討論。歷史學學術欄目的風格,是編輯與作者共同努力的結果,本場編輯們依托自身辦刊工作,積極探討了“歷史學刊物特色專欄的形成”這一問題。編輯們與學術界的積極互動,通過主動約稿、策劃主題、舉辦學術工作坊等方式,將學術熱點與學科優勢有機結合,從而逐漸形成了有著各自獨特風格的史學專欄。當下,各大刊物在保持其傳統優勢專欄的基礎上,也在積極探索新的專欄方向,以平衡學術研究與現實社會的需求,塑造了歷史學學術欄目的豐富多樣性與專業深度。

會旗交接儀式
會議閉幕式由郭丹彤教授主持,馮立君教授、張治棟教授、鄭廣超編輯、趙文鐸教授分別代表各單元作總結匯報。劉文山副理事長與下一屆承辦單位《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交接了會旗。《外國問題研究》主編、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韓東育教授與全國高等學校文科學報研究會副理事長仲偉民教授致閉幕詞。韓東育圍繞現實問題與學術前沿,指出了學術期刊肩負的重大責任,并鼓勵各領域的歷史學工作者加強交流、攜手共進,推動歷史學在新時代繁榮發展。仲偉民對承辦此次會議的東北師范大學及與會全體專家學者表示感謝,在慶賀本次論壇圓滿落幕之余,也對下屆論壇的召開寄予希冀。在大會總結時郭丹彤指出,本次論壇圍繞歷史學期刊的創新與發展這一主題展開廣泛而深入的研討。各位專家學者紛紛貢獻自己的真知灼見和寶貴經驗,形成了學術共識,為歷史學期刊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今后的工作中,史學期刊也將繼續堅守學術品質,注重內容深度和原創性,同時積極探索歷史類期刊數字化轉型的新路徑,不斷創新,為中國歷史學三大體系建設、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貢獻應有力量。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