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全球僅發現7只”,從未見過活的!世界上最稀有的鯨被沖上海灘……
新西蘭自然保護機構周一表示,本月在南島海灘上發現一頭擱淺鯨魚,身長5米。根據它的顏色、花紋以及頭骨、喙和牙齒的形狀判斷,初步被識別為鏟齒中喙鯨。
據悉,鏟齒中喙鯨是世界上最稀有、最罕見的鯨魚,甚至沒人知道它們的數量、習性或在南太平洋的活動水域。
“稀有并可能是最神秘”的鯨魚
鏟齒中喙鯨,又稱鏟齒喙鯨,是喙鯨科中最為罕見也是人類了解最少的一種。
在1872年新西蘭皮特島科學家發現了其下顎骨骼,直到2010年才第一次發現擱淺的活體(一對母子,后來死去)。起初科學家認為這只是格氏中喙鯨,但經過DNA認證發現它就是一直以來傳說中的鏟齒中喙鯨。
由于數據缺乏,我們只知道其分布在熱帶太平洋東部的溫暖深海水域,族群數量至今還是謎團。成年鏟齒中喙鯨可達5米-5.5米左右,初生個體資料不詳?!懂敶飳W》雜志稱鏟齒中喙鯨為“稀有并可能是最神秘”的鯨魚。

目前,科學家對該物種的行為習慣、棲息地、繁殖模式,甚至解剖結構幾乎一無所知。迄今為止,全世界僅發現了極少數鏟齒中喙鯨,且尚無該物種活體目擊記錄。
奧塔哥海岸環境保護部運營經理加布·戴維斯(Gabe Davies)15日表示:“鏟齒中喙鯨是現代最鮮為人知的大型哺乳動物物種之一。19世紀以來,全世界有記錄的鏟齒中喙鯨標本只有6個。從科學和保護的角度來看,本次是一個巨大的發現?!?/p>
據美國??怂剐侣劸W報道,此次擱淺的鯨魚遺體已被迅速運送至冷藏室保存,研究人員將對其進行檢查。該鯨基因樣本將由奧克蘭大學的新西蘭鯨類組織檔案館負責管理,以確認其可能具有的科學意義。DNA處理和最終的物種鑒定可能需要數月時間。
據澳大利亞廣播公司報道,該鯨將成為迄今第一頭可供解剖的鏟齒中喙鯨標本,此前發現的鏟齒中喙鯨標本在可供解剖前均已腐爛或僅有骨骼標本。
新西蘭環境保護部海洋技術顧問漢娜·亨德里克斯表示,此鯨將帶來一些“驚人的科學發現和信息”。她說,迄今為止,除此以外的5頭鏟齒中喙鯨在能進行DNA檢測之前已被埋葬,使科學家失去對其進行研究的機會。此外,由于此類鯨往往潛入深海覓食,很少浮出水面,使得對其的研究很難開展。
據美聯社報道,鏟齒中喙鯨是世界上最稀有的喙鯨物種之一,主要棲息在南太平洋。
1872年,第一塊鏟齒中喙鯨骨在新西蘭皮特島被發現。20世紀期間,人類先后發現第二、三塊鏟齒中喙鯨骨。2002年的DNA測序證明,這三塊鯨魚骨均屬同一物種,且與其他喙鯨截然不同。2010年,兩頭完整的鏟齒中喙鯨被沖上新西蘭海灘時均已死亡,科學家在它們被埋葬前采集的組織樣本顯示該鯨為某種人類所知甚少的物種。
“海洋巨人”被人類威脅
鯨,海洋中的龐然大物,由于無與倫比的體型,在海洋中幾乎沒有什么天敵,但隨著人類科技的發展,人類活動正在使鯨面臨嚴重的生存威脅。
1600年,英國和荷蘭開始組織有規模的捕鯨船隊,世界捕鯨產業開始興起,大量的捕鯨船隊游弋在世界的大洋中,將鯨殺死并制成各種鯨類產品。
世界捕鯨產業在19世紀達到巔峰,嚴重威脅了世界各海域鯨類的生存。隨著鯨群數量的不斷下降,越來越多的鯨類進入了動物保護名錄。
1986年,國際捕鯨委員會宣布禁止商業性捕鯨。但直到如今,仍有少數國家和捕鯨船在大海上捕殺鯨。如日本就是“捕鯨大隊”中最踴躍的一分子。日本在1951年加入了《國際捕鯨委員會》,并無視1948年的《國際捕鯨管制公約》,為了自己的經濟發展大肆捕殺鯨類,自己近海的資源枯竭后,他們就把魔爪伸向了周邊海域,甚至派船去南極捕鯨。面對國際社會的譴責和國際法院的罰款,日本仍不收手,并在2018年宣布退出了國際捕鯨委員會,并在2019年宣布恢復商業捕鯨。在人類的捕撈下,鯨類種群的數量和存續依舊面臨威脅。

圖源:pixabay
除此之外,人類在海上航行的船只越來越多。由于船只螺旋槳可能將魚蝦打碎,大型船只在航行途中,經常能吸引鯨類靠近。但船舶對于鯨來說也是危險的存在,除了有被螺旋槳打傷的風險之外,許多鯨類會直接被船撞死。目前,船只撞死鯨類的新聞層出不窮,比如棲息在美國和加拿大東海岸繁忙水域的北大西洋露脊鯨,就有著更高的死亡率。然而,由于對成本和利益的考慮,絕大部分船只在通過鯨類棲息地時,并不會因此減速或保持警惕。
同時,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海軍艦只上的聲吶、船舶螺旋槳的轉動以及石油、天然氣的勘探等活動,都在使海洋中的噪聲水平日益增高。這對依靠回聲定位系統來定位與導航以實現有效防御與精準進攻的鯨來說,系統中無論哪個環節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它們的判斷和行為。被噪聲干擾的鯨,可能會在和小伙伴們的正常交流上遇到困難,可能會因回聲定位系統出現問題時做出錯誤的判斷,這無疑會增加鯨類物種的生存危機。
更嚴峻的是,隨著難以降解的塑料垃圾大規模進入海洋,鯨類的生存更變的艱難。它們不僅可能會死于胃部或腸道的堵塞,鋒利的塑料碎片也會刺穿腸道內壁,還會因為胃里裝滿了沒有營養的塑料感到虛脹而被餓死。作為濾食性動物,須鯨需要吸入大量的水以捕捉維持其巨大體型所需的魚和磷蝦,而區分食物和塑料是不可能的。2019年,人們曾在一頭巨大的抹香鯨胃里發現了超過90千克的垃圾。
而且由于許多鯨類種群都有著固定的棲息地,鯨群覓食、帶幼鯨等生活習慣也促生了一個龐大的全球觀鯨產業。但人們如果過于頻繁靠近觀鯨,很可能導致鯨產生回避、逃離和深潛等行為。無序觀鯨不僅可能會對鯨類的棲息海域和海洋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同時也埋下了安全隱患。
保護鯨類就是保護人類自己
研究表示,鯨類是重要的天然碳元素儲存庫,能夠從大氣中帶走二氧化碳。平均每頭大型鯨類能夠從大氣中帶走并儲存33噸的碳元素,相當于上千棵樹木。
鯨類的平均壽命約為60年,有些種類甚至能夠存活200年之久,在其漫長的一生中,鯨類會不斷在體內積累碳元素。大型鯨類更是如同可以游動的巨型樹木,能將數噸的碳儲存在富含脂肪和蛋白質的體內。
在生命即將走到盡頭時,鯨類則會帶著體內的碳元素一起,沉入海底深處,將碳元素在海底能夠封存幾百甚至上千年。此前的一項研究估計,每年死亡后沉入海底的長須鯨(包括藍鯨、座頭鯨和小須鯨在內共8種)總共會向深海排放近3萬噸碳。
這是一項潛能巨大的生態服務,按照目前的碳排放交易價格估算,每一頭鯨都能創造近200萬美元的價值,全球所有大型鯨類加在一起所創造的價值總和可能相當于一萬億美元。
此外,由于鯨類的排泄物中富含鐵和氮,是海洋浮游藻類生存所必須的重要元素,因此,凡是鯨類活動頻繁的地方,海洋浮游藻類也會大量存在。這些微小的生物吸收來自太陽的能量和來自海水的營養,為自己制造有機質作物食物,在這一過程中會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并向海中釋放氧分子。
據估計,浮游藻類光合作用大約貢獻了全球50%-85%的氧氣,并吸收近370億噸的二氧化碳,占到全球碳排放總量的約40%,相當于四個亞馬孫雨林、1.7萬億棵樹木所吸收的二氧化碳總量。

圖源:pixabay
鯨類在從深海上浮到海面的過程中將海底的礦物質帶到海面,又通過橫跨大洋的遷徙,將這些微量元素帶到世界各地,提升海洋養分,刺激浮游藻類生長。
生物學家估計,由于持續數十年的商業捕鯨,目前全球鯨類的數量已經減少了近四分之三,而一些大型鯨類,如藍鯨的數量更是只有商業捕鯨開始前的3%。
假如鯨類的數量能從目前的大約130萬頭,回到商業捕鯨開始前的400-500萬頭,那么其本身,以及隨之而來的更多浮游藻類所吸收的碳排放都將顯著增加。據估計,假如浮游藻類產氧量增加1%,就能使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增加數千萬噸,相當于一夜之間多出了20億株成熟樹木。
盡管目前商業捕鯨已經大幅減少,但鯨類依舊面臨著船只、漁網、塑料污染及噪音等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威脅,雖然少數種群的數量出現緩慢回升,但大多數種群仍然十分稀少。
大自然花了數百萬年的時間,慢慢打磨出了這一套絕妙的鯨類碳捕捉系統,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保護鯨類免受人類活動威脅,保護鯨類,就是保護地球生態和人類自己。
來源:生態中國網綜合中國新聞網、環球時報及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刪除。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