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8
發生在上海醫院里的“廁所革命”:改進硬件,用物聯網技術
在醫療機構中,廁所是人流相當大的區域,廁所的衛生與環境直接關系著醫療服務水平,影響著患者滿意度的提升與否。
1月2日上午,由上海市衛生健康委的指導和支持,上海醫藥衛生行風建設促進會主導、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共同開展的“2018年上海市公立醫療機構病人滿意度調查”顯示,2018年上海市公立醫療機構門診病人對“門診區域洗手間清潔衛生、無異味”的滿意率達83.77%,比2017年(80.64%)有明顯提高。而這一項成果離不開這半年多來上海在醫療衛生系統“廁所革命”中推出的一系列改造措施、便民惠民舉措。
采取智能化手段實現醫院廁所監測
從2013年起,上海連續6年委托獨立第三方機構開展公立醫院病人滿意度調查。“如廁難”連年登上“最不滿意”榜單:排隊長、異味重、沒洗手液、無法下腳,病人反映的問題有很多。
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薛迪告訴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2017年和2018年,他們在門診病人調查中都有同一個條目即“門診區域洗手間清潔衛生、無異味”,調查結果顯示滿意率在提高。這得益于上海市衛生系統開展的專項整治, “各家醫院也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如加強衛生間通風設施改造、強化衛生間的清潔衛生工作,加強內部檢查等。”
在2018年上海綠化和市容管理局等部門舉辦的 “最美廁所”評選中,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東院門急診大樓一樓衛生間上榜了,這也是上海衛生系統內唯一一家獲獎單位。

該院對公共廁所的改造從2017年底就已開始,改造前,醫院在人流量最大的門急診大樓廁所門口裝了紅外線接收器。經過調查,院方決定從人流量最高的門急診樓一樓的男廁所下手改造。
院方透露,由于原先通風不暢,廁所異味遲遲不散。于是,他們改造了排風管道,增加風機,嘗試使用新風系統,將沖洗的按鈕從手動改造成為自動,廁所內裝了掛鉤、置物架,擺放了綠植,地面都鋪上了防滑墊。針對一些特殊患者,醫院還在每間隔間和洗手臺,設置緊急呼叫按鈕,直接接通急診服務臺。
改造之后,醫院衛生間環境大大改善。目前,仁濟醫院已經對院內8所廁所進行了改造,未來目標是完成60間廁所改造,并開設無性別廁所,增設母嬰設施等便民措施。
另外,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在2017年開始對全院公共衛生間硬件進行全面改進,并應用物聯網技術實現智能化管理。

“醫院每日門急診人流量超過萬人,大部分公用衛生間日均使用量超過500人次,衛生間面積小、總量不足,缺乏便民與安全保障措施,管理和清潔壓力十分巨大。”院方后勤保障處負責人表示,一是從安全方面考慮,鋪設橡膠地毯等防滑設施,加裝應急呼叫按鈕,還更換了照明燈具,另外增加扶手、坐便器,便于殘疾人使用。二是重新配置保潔人員,衛生間保潔力度和巡檢密度增強。三是加裝自動噴香裝置,定時自動噴灑空氣清新劑,對清潔死角的地漏、U形管等進行疏通和更換,還引進空調新風系統。
“在傳統管理方式下,衛生間完全依賴保潔人員定時巡查,衛生狀況、廁所地面濕滑、如廁不沖導致異味等情況無法實時獲知,排風運行、照明亮度、設施漏水均無法實時監測。”上述負責人還表示,通過互聯網+智慧廁所管控系統平臺,依托物聯網技術,智能傳感、實時監控,實現對廁所服務所涉及到的人、物、事進行全過程的實時遠程監控管理。“通過人體紅外感應器,顯示當前蹲位的占用情況,可以方便讓患者了解是否有蹲位可用,也利于保潔員選擇打掃時機,避免尷尬發生。”
目前,上海市第一人民醫院通過無線傳感器可以對衛生間的異味、溫濕度、人流量這三方面進行數據監測。
其中,通過氨氣、硫化氫傳感器,醫院可以實時監測衛生間內異味濃度值,自動調節通風效率。無線溫濕度傳感器可以提醒保潔員進行地面清潔,自動開閉通風設備。而人流量監測系統可以顯示當天如廁人數及累計如廁人數,為衛生間保潔人員崗位規劃、合理安排清掃時間提供數據支持。
加強細節服務滿足多樣化需求
細節服務也是上海醫療衛生系統“廁所革命”的一項重點。
如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在廁所內配備帶蓋子的垃圾桶以減少異味,配備洗手液降低患者在院內交叉感染的風險等。
而上海新華醫院,除了重新改造通風系統,還調整廁所進出口位置,加寬通道門的寬度,方便病人通行,還增設置物隔板與掛鉤,新增設烘手機及感應式洗手液容器等。
同時,院方為方便單獨攜帶兒童及懷抱嬰兒家長就醫時的如廁需求,新增“第三衛生間”,內設嬰兒安全椅、兒童坐便器、嬰兒護理臺等。醫院化驗室的窗口開在廁所旁邊,這樣能方便那些需要做生理指標化驗才進廁所的患者。
上海新華醫院后勤保障處主任包清告訴記者,截至目前,廁所改造共涉及23處65個廁所,其中22處作了功能和設施的上的完善,1處完成整體改造。其間,醫院廁所新設置自動烘手機7臺、感應式洗手液容器47臺、自動感應沖水龍頭22只,新安裝廁紙筒147只、置物板183塊、助力器29只,修補便民鉤337只,完善各類“提示”性廣告標簽315張。
除了一些綜合性醫療機構,婦兒醫院也成為“廁所革命”的先行單位。
以上海市兒童醫院為例,醫院根據每日人流量變化精確測算出最佳清洗頻次,保潔隊伍與醫院保安、護士工作站形成區域聯絡網,一旦發現廁所出現異味或者地面有污水、衛生紙等,立刻呼叫片區保潔人員,保潔人員5分鐘內必須趕到并清理干凈。
而在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楊浦院區,院方將一樓廁所的一整面墻貼上懷孕周期墻紙,上廁所的準媽媽還能接受科普知識,廁所內增設了多處“注意地滑”的溫馨提示。醫院還打算引入虛擬現實技術,站在鏡子前就可以看到LED屏幕投射出的醫學知識。

有患者建議增設老人廁位和扶手
除了上述這些改造措施,還有患者對醫院廁所提出了其他需求。
85歲患者吳海榮向澎湃新聞記者表示,面對逐步老齡化的情況,建議醫院廁所再增設老人廁位,在廁所間內加裝扶手防止老年病人跌倒。另外,他還希望醫院廁所能增設投幣式出售廁紙設備,以解決那些有緊急需求的病人。他還希望能加強保潔頻率,長時間維持清潔度。
也有一些患者提出,醫院能否在廁位內增加紙巾?但有一些嘗試放置廁紙的醫院表示,只能采取間歇性放置廁紙的方式,畢竟廁紙在醫院的消耗量還是很大的。
新華醫院后勤保障處主任包清表示:“我們醫院一天廁所用紙的開銷就達到3000元,一個蹲位的一大卷卷筒紙一天就會用完,而且極少數使用者還有不文明的現象發生。這對于我們的管理都帶來了非常大的挑戰,我們除了為每一間廁所都配備保潔員和領班之外,也在醒目位置張貼了溫馨提示,希望大家一起共同營造良好的環境。”
“醫院廁所的衛生環境需要社會一同維護。”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薛迪告訴澎湃新聞記者,“洗手間衛生需要醫院的努力和病人養成良好的如廁習慣,同時也需要長期維護,這樣才能持續改善醫院衛生環境。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