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馬上評|虛構“遼寧理工大學”的學術騙子為何一路暢通
近日,澎湃新聞記者接獲多個領域的學者爆料,一名自稱“遼寧理工大學教授魏新河”的人士,近年來頻頻參加多地高校的學術會議,疑似身份造假。
“遼寧理工大學教授魏新河”“遼寧理工大學魏鑫”,這樣的頭銜和身份,看起來比較常見。然而,只要稍加查詢,就能發現我國并沒有“遼寧理工大學”。與其名字相近的遼寧理工學院和遼寧理工職業大學也證實,兩所學校不存在名叫“魏新河”“魏鑫”“魏新”的教職人員。
杜撰一所子虛烏有的大學,還使用多個名字當馬甲,這個“魏教授”恐怕屬于徹頭徹尾的學術騙子。通過混跡于各類學術論壇、研討會,不斷撈得參加“學術活動”的聲譽,更加鞏固了自己“大學教授”的地位。不難想象,這背后蘊藏著不容忽視的不當利益,比如利用學者的身份撈取講課費、咨詢費、顧問費等。
很多領域都存在編造虛假身份的騙子,但學術領域騙子招搖過市,無疑更容易讓人產生“斯文掃地”之感。“魏新河”混跡于傳統文化、思政教育、新聞理論研究、法學等多個領域,相關活動被正規學術機構公開宣傳,這樣的學術騙子所過之處,污染著學術圈的風氣,損害著學術共同體的聲譽。
如今,揪出“魏新河”這樣的學術騙子,令其所作所為在陽光下曝光,是阻止其繼續行騙、維護學術交流秩序的必要之舉。與此同時,也應該反思,看似高門檻的學術活動,騙子何以混入其中?怎樣避免類似學術騙子換個“小號”屢次行騙?
從“魏新河”被打假的過程,或許可以窺得一二。2023年,自稱“遼寧理工大學教授魏新河”的人士在向某高校學術會議投稿,經審核發現,其投稿存在嚴重抄襲嫌疑,且其所在機構均查無此人。主辦方的調查在學術圈內傳播后,“魏新河”涉嫌偽造多個身份的惡劣行為才為人知曉。
由此可見,如果學術活動的主辦方盡到責任,對提交的論文、發言稿嚴格審核,確保基本的學術水準和規范,本不應該有學術騙子的容身之地。其實,對于“魏新河”這樣的騙子,只要查查其工作單位是否存在、過往的學術發表記錄是否真實,也就不難發現造假的端倪。
騙子固然可惡,但如果相關學術活動“摻水”,也在無形中造就了虛假學術活動的土壤。舉辦學術會議等活動,為學術交流創造了便利渠道。但是,不少學術會議頂著高大上的名稱,實際內容卻乏善可陳。一些發言只有學術腔的套話,缺乏真知灼見,甚至個別會議對發言人員“來者不拒”,這才讓騙子有了可乘之機。
現實中,有的學術會議還成了“堂會”,學者通過出席會議“混臉熟”“攀交情”,為的是拓展自己在學術圈的人脈。“魏新河”這樣的騙子之所以熱衷參加學術會議,就是瞅準了這樣的活動并不認真審核與會者的背景、經歷,相反,只要成功混入其間,還能讓自己得到背書,得到參加更多學術會議的機會。
還有高校人士指出,假冒學者參加的多是近年來比較流行的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學術活動,線上參會人員通過分享鏈接、二維碼等形式就能登錄線上會場,這就給了學術騙子濫竽充數的空間。因此,不管學術活動采取怎樣的形式,都要制定嚴謹的會議章程、確保學術水準不下降,從而避免無關人員渾水摸魚。
“魏新河”的“學術活動”橫跨多個學科領域,這讓有關會議主辦方感到“汗顏”的同時,也給學術界敲響警鐘:一些“學術會議”是否有充分的舉辦意義?這些學術活動的參加標準和審核依據又是什么?希望這起事件的曝光,不光激發人們對騙子的一致聲討,也能推動學術圈深入內省、完善制度。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