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6
復旦南區部分店鋪搬離后將打造2.0版大學路?煙火氣還會有嗎?回應來了
復旦大學南區要打造一個“大學路2.0”版的街區?
6月10日,微信公眾號“復旦青年”發布的一篇題為《復旦南區部分店鋪將搬離,或用于打造綜合社區中心》的文章,引起師生熱議。

國年菜市場沿街店鋪。本文圖片除特別標注外 均由澎湃新聞記者 徐亦嘉 圖
文章提到,位于政肅路的陽普國年菜市場(簡稱國年菜市場)周邊店鋪可能無法續租,將于近日搬走,附近商戶也均有類似說法。清退后,國年菜市場所在建筑,可能改造為綜合性大樓,這一帶將打造為“環復旦國際人文社區”。設計團隊希望利用周邊高校的優質文化氛圍,將復旦南片區打造為“大學路2.0”。
上述文章評論區留言多達兩百余條。不少學生留言表示,不希望復旦南區打造為高大上的商業場所,希望顧及生活費有限的大學生日常飲食需求,保留煙火氣。
如今的“大學路”是上海的網紅街區,毗鄰復旦大學,沿街露天咖啡館、文化書吧、特色餐廳、酒吧、創意零售等特色商鋪林立,其中還分隔出了一條約250米長的“限時步行街”,每周末及國定節假日面向市民開放。
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從相關人士處獲悉,所謂的復旦南區“大學路2.0”是要打造屬于師生自己的大學路,而不是再造一條大學路,并且要維持低價親民的煙火氣,“沿街商鋪和菜市場的空間與功能將會保留,改造后店鋪租金不漲,改造完成后也歡迎店鋪回來。”
日前,記者走訪國年菜市場周邊場所,與商家、學生等聊了聊,各方也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需求。
首批5家沿街店鋪6月底退場
6月12日,澎湃新聞記者來到上海市楊浦區政肅路國年路,路口有兩棟緊鄰的建筑。其中一棟是國年菜市場,另一棟一樓是沿街店鋪、二樓是復旦大學南苑餐廳。

國年菜市場張貼的告知書
貼在一家蘇式湯包館門口的公告顯示,國年菜市場首批退場商鋪分別是308、309、310、311、312商戶,退場時間在2024年6月30日合同到期后一周內完成清場,退場完畢后一周內結算相關押金、水電費等。公告落款為上海陽普菜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本次6月30日面臨清退的徐記牛肉湯、手工肉夾饃、夸父炸串炸雞、蘇式湯包館、老劉平價水果店等5家店鋪,均為一樓沿街店鋪。
據菜場內經營日用品店的翟女士透露,“之前聽菜市場的管理方說,第一批六月到期的那幾家店鋪,是用作復旦南苑餐廳的擴建。”該說法暫未得到楊浦有關方面確認。
據蘇式湯包館店主劉女士介紹,目前蘇式湯包館月租在一萬二三左右,店鋪內擴建了三次。“現在后廚的地方之前是個豆腐店,旁邊曾是個房屋中介店,再加上走廊臺階擴建,目前面積在40平方米左右。”作為第一批面臨退場的店主,劉女士表示,“在這兒開店有二十年了,待習慣了,店內客流90%以上是學生,早中晚三餐都做。”
自從5月22日陽普菜市場經營管理有限公司貼了清退商鋪的告知書后,并沒有相關工作人員前來溝通后續店鋪該怎么處理。對此,劉女士也是焦頭爛額,“不知道問誰后續該怎么處置,目前是菜市場管理方在管理,跟菜市場管理方簽的合同。”
劉女士打算下周先找市場管理方,再到五角場街道詢問店鋪的后續情況,“到底這個地現在歸還給誰,我要去找誰。”同時,她也在關心清退后的項目規劃,“以后是不是還往外租?如果往外租的話,這些老店主們是否有優先權?畢竟我們也在這做了二十多年,學生們都吃習慣了。”
蘇式湯包館的樓上,是復旦南苑餐廳,飯點時有不少學生前來用餐。當記者詢問是否知道這些店鋪可能被清退時,幾乎所有學生都有所耳聞。
劉女士透露,這幾天好多復旦校友也表示可以幫忙問問后續安排,“最好你們(老店鋪們)能回來,這樣我們回來吃飯還有家的感覺”。
店主希望留下來,也要考慮房租等因素
除了第一批清退的商鋪外,位于國年菜市場內的店鋪也面臨被清退的風險。大刀涼皮、每天新鮮果汁吧、山東雜糧煎餅、老北京鹵肉卷、芝士火雞烤冷面、正新雞排、巴比中式包點等7家臨街店鋪目前可以續租到9月底。但9月底后情況如何,他們也不得而知。
據巴比中式包點的店主李先生透露,菜市場管理方給他們的說法是后續情況不明,三個月一續租,目前已經續租到9月底。對于接下來的打算,李先生也有自己的考量,“現在找個合適的店面不容易,在這里也工作生活了十年,目前管理方也沒明確后續菜市場會進行怎樣的改造,能留下來當然是最好,也會綜合考慮房租是否漲價等因素,目前每個月一萬一的房租也就等于賺個辛苦費,而且包子店也適合學生的消費。”
與菜市場外絡繹不絕的學生客流不同,菜市場內攤位稀疏。攤主陳先生介紹,此前受疫情影響,經營戶陸續離場,“今天走一家賣雞的,明天走一家賣魚的,我來這兒買菜都買不齊。附近居民本來就少,客流一少,生意更差了。”

國年菜市場內部
多位居民也表示,目前買菜要么是去邯鄲路的滬陵農貿市場,要么是去國定路政法路的平昌菜市場,一般不會來這兒買菜,“像我們這種退休的,騎個電瓶車,去別的地方一樣買。再說鄰里鄰居的大家都會說哪里價錢實惠,慢慢的也就不來這里了。”
記者在菜市場看到,居民們大多都是去菜市場內的日用品店、裁縫店和鐘表店。問及菜市場內日用品店的店租何時到期時,店主翟女士透露,“也是到9月底,6月26日管理方會過來收房租,后面就不知道了。”
學生、居民怎么說?
根據清退告知書顯示,國年菜市場一帶將“用于打造環復旦國際創新人文社區綜合服務中心”。據“復旦青年”披露,現有國年菜市場所在建筑,可能改造為綜合性大樓,兼具商業、文化、教育、便民服務等功能,為高校學生提供創新創業、公共活動場所,為社區老人幼童提供公共食堂與休閑空間。同時,設計團隊希望利用周邊高校的優質文化氛圍,將復旦南片區打造為“大學路2.0”,計劃2025年6月改造完畢。

網友評論。“復旦青年”微信公眾號留言截圖
2022級碩士生邸同學表達了對這條街“環復旦國際人文社區”建設的擔憂。此前有學生進行項目調研時,就有一位阿姨提問,“這個國際人文社區,是怎么體現出國際化的?有哪些國際化的東西呢?這跟我們自己的生活有什么關系?能給我們帶來哪些方便?”她表示,希望項目建設能以周圍學生和居民的視角,更多傾聽大家的需求和聲音。
政肅路常被復旦學子稱為“南區駐外食堂”。對于經常光顧的店鋪將被清退,大多同學表示不舍。

網友評論。 “復旦青年”微信公眾號留言截圖
大四直博的任同學表示,“大家都對這個事情很關注,我一周會在這里吃三四次。雖然說價錢和口味跟二樓餐廳差別不大,但是這些店鋪提供了多樣性。我記得‘復旦青年’文章推送出來的第一天,好多人就跑過來排隊,要跟這些攤子告別。”
大一的張同學也表達了自己的擔心,“復旦周邊消費還是比較高,這里離教學樓近,大家來這里最大的需求也就是吃飯,這里的消費比較符合學生,不太希望搞成大學路那種都是比較昂貴的連鎖店或者快餐店。”

復旦大學南苑餐廳一樓沿街店鋪
2022級碩士生楊霏(化名)回憶,在復旦讀書的六年,周邊變化很大,比如消失的北區一條街,以及大學路上因為改造而撤離的一些店,“希望那些承載過學生時代記憶的店不要那么快消失”。
也有附近居民支持改造。
有周邊居民在網絡上留言表示,“幾十年如一日的不干凈和有點亂,當然是不是第二個大學路,咱見仁見智。”“國年菜市場大約五年沒進去過了。要改造的這一段不足100米長,差不多只有大學路的十分之一,我是贊成改造的。”
還有居民表示,菜場品質不佳,很少去買菜,水果店水果不新鮮,價格也不便宜,沿街店鋪的食品有的也不干凈不衛生;還有附近居民希望有一個離家更近的長者食堂等等。
大學路2.0與大學路1.0會有何差異?
南區的改造是否征詢過復旦師生和周邊居民的具體需求?
據五角場街道微信公眾號“魅力五角場”4月9日的文章報道,聚焦復旦國際創新人文社區建設,街道組織老師、學生、居民、設計團隊等進行了一場頭腦風暴。

國際人文社區·整體方案結構。“復旦青年”微信公眾號 圖
老師們建議將片區內的部分載體打造為“從0到1”的創新創業初始單元,以較低的租金或免費向學生開放;對于綜合體空間,建議在學校和社區層面建立溝通渠道,傾斜學校資源進社區,在綜合體空間內提供如幼兒托管、老年課堂、公益講座等公共服務。學生們提到,希望街區在改造時保留部分同學們喜愛的、有特色的餐飲老店,同時可以設置一些流動小攤,銷售適合學生消費能力的日用品與食品。
復旦大學的一位李老師在活動中表示,作為老師同時又是居民區的一位居民,他希望國際人文社區的打造能夠多聽聽居民的意見,在進行規劃時要考慮到片區的歷史以及人群特色,同時也要關注規劃的關聯性和延續性。

政肅路·高品質的便民空間。“復旦青年”微信公眾號 圖
南區改造后,“大學路2.0”將會是什么樣的?在此開了多年店鋪還能再回來嗎?
澎湃新聞記者近日從相關人士處獲悉,政府部門已經關注到了復旦師生們的訴求,之前也收集了上百份的居民和師生的建議。
相關人士表示,關于國年菜市場的改造規劃,沿街商鋪和菜市場的空間與功能將會保留,菜市場二、三層空間將會主要留給社區和復旦師生的服務功能。國年菜市場及對面的政肅路沿街店鋪后續也可能會根據美麗街區的要求進一步升級改造,改造后店鋪租金不漲,保持不變。
對于定位“將復旦南片區打造為“‘大學路2.0’”,相關人士表示,“所謂的大學路2.0就是要打造屬于復旦師生自己的大學路,而不是再造一個復旦北區的大學路,這樣才算得上是2.0版本。并且要維持低價親民的煙火氣,提升書卷氣,不過度商業化,體現復旦百年的人文精神。”
針對商戶傳言的南苑食堂擴建,上述人士表示,復旦南苑食堂和國年菜市場產權關系復雜,目前還不清楚其安排,最終方案仍未敲定。
同時,對于這些即將搬遷的店鋪,上述人士表示,“如果店鋪不存在食品安全問題,又符合復旦師生的口味和需求,總體上在改造完成之后是歡迎它們回到政肅路的。”
截至發稿前,記者多次聯系國年菜市場管理方負責人及五角場街道方面,暫未得到進一步回應。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