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臨終關懷醫院:在這里走過最后的時光

北京朝陽區松堂關懷醫院里,一位老人拄著拐杖,步履蹣跚地在院子里緩慢挪步。他走過的一面墻上,寫著“我們要活120歲”。數字120被放大,似乎代表著人們對于長壽的迫切渴求。對于住進松堂醫院的人來說,相比于遙遠縹緲的數字,他們更在乎的,是如何體面而有尊嚴地度過晚年,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時光。

▌壓力下的選擇
82歲的陶蘭(化名)來關懷醫院已有兩三年,用兒子季剛(化名)的話來說,“剛開始從家里接過來的時候只有一口氣,現在被養得白胖白胖的”。
陶蘭前些年摔成了高位截癱,醫院沒法長期住院,養老院的價格又高,能在家照料的全職護工難找又不放心。季剛和妻子上有老下有小,還要工作養家,沒有精力親自看護,最后選擇把母親送到這里,“在這里的環境雖然算不上好,但護工細心,只要老人不受罪就行”。季剛迫于種種現實因素作出選擇,折射出當下子女在贍養老人時所面臨的普遍困境。隨著中國老齡化的加劇,家庭小型化和少子、無子化給仍以家庭養老為主的養老模式帶來了嚴峻的挑戰。全社會養老負擔日益繁重,重壓之下,國內很多臨終關懷醫院都在探索“臨終關懷+養老”的模式,也正是松堂醫院目前采用的這一模式。
在松堂醫院,彌留之際的老人在這里走過短暫一程,除此之外,也有像張貞娥一樣已經在這里生活長達11年的老人。1958年高中畢業后,她分配到了774北京電子管廠工作。工作半年時在職工宿舍因意外從上鋪摔下,導致高位截癱,余生不得不在床榻上度過,算到今年,已經臥床59年。
來關懷醫院之前,張貞娥的日常都是由三妹請來的保姆照顧,幾十年來雇傭的保姆多達十幾位。在上世紀90年代初,保姆的費用是每月600元,之后漲價到900元甚至更多。并且每逢春節保姆回老家時,只能靠姊妹輪流照顧。北京有句俗話叫“活到66,不死掉塊肉”,2007年張貞娥66歲時,她先是骨折,后來持續高燒至昏迷,這次大病耗竭了姊妹們的精力。迫于無奈,在張貞娥不知情的情況下,將她送到了松堂醫院。
度過余生
在關懷醫院里,并不是所有人都像張貞娥一樣,老年癡呆和時日不多的“病友”占了絕大多數。2016年患骨髓瘤晚期的王鳳龍也搬進了同間病房,性格潑辣,靠止疼藥緩解病痛,而且只要一吃藥就嗜睡。盡管時日不多,但她一直保持良好心態。同為老北京的她搬到了張貞娥的病床邊,總是幫著護工給張貞娥喂飯。



比張貞娥還早來半年的王春華今年63歲,七歲時因發高燒得了腦膜炎,后惡化成腦癱。三年前的一天,她突然臆想自己懷孕了。志愿者來看她時也會順著她說,問她懷孕幾個月了,從沒有人戳穿她。王春華的兒子在成都做餐飲生意,他幾次想把母親接到成都,但王春華呆在松堂醫院久了,早已習慣了這里的生活,說什么也不肯走。

幾位老人所住的八人間,每個床位每月費用近4000元,對于北京本地老人來說都能接受,醫院中部分老人也都能靠退休工資或房屋收租來獨立承擔。盡管在傳統觀念里,老人更傾向于在家由子女贍養,但在現實狀況的權衡之下,能減輕子女壓力,有著便捷的護理和醫療條件的關懷醫院也不失為一個好的選擇。

▌習慣死亡
在松堂醫院,死亡從來不會顯得突兀。不經意間,某個床位突然被搬空了,不久,又會有新來的老人來住。張貞娥談起剛來的時候,同病房的老人幾個月間相繼離世,她會因他們的離開而難過痛哭很久。久而久之,她也開始對此習以為常,可以平靜地面對不知何時到來的死亡。殘忍的是,死神不只會在風燭殘年的老人床畔如期而至,有時也會突然叩響孩子的門扉。
五歲的女孩萌萌在兩歲時被診斷為脊髓瘤,且腫瘤位置特殊,極為罕見。近年來輾轉北京各大醫院,但病情卻持續惡化。最后醫生判定萌萌最多只能活一兩個月。在北京兒童醫院的推薦下,父母帶萌萌來到關懷醫院,免費住進了專項基金扶持的病房公寓。萌萌的父母因為女兒的病而辭去了工作,需由兩位家長24小時輪流看護。

萌萌現已無法進食,每天靠輸營養液維持生命,輸液的時候,她會睜開眼緊緊盯著塑料管上控制速度的表盤。盡管氣息微弱,但每次睡醒時,還是會叫上幾聲“媽媽”。雖然父母并沒有明確告知萌萌她將不久于人世的消息,但長期護理這間病房的護工說,很多孩子其實在四五歲就有死亡意識了,他們睜眼醒來都會本能地叫著媽媽。
不久前,張貞娥老人也聽聞了萌萌的事,已經習慣了死亡的她仍對此唏噓不已。在老人的床頭柜上,她所養的蟈蟈在小籠子里不時發出叫聲。每天她都會把剩下的蔬菜撕成小塊兒喂給蟈蟈吃。蟈蟈的壽命僅有90天左右,等蟈蟈死后,又會買來一只新的。重新開始喂養,周而復始。




圖、文/財新記者 蔡穎莉 圖片編輯/杜廣磊
《財新周刊》顯影欄目版面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