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特稿|這一年,長三角有多拼

6月1日下午4時,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一架東航C919國產大飛機緩緩通過象征民航界最高禮遇的“水門”。

2024年6月1日,上海虹橋國際機場以“水門”儀式迎接由C919執飛的MU7192航班。這是C919首次跨境商業飛行。新華社 圖
機上從香港來參加“滬港同心 相聚上海”香港青年學生實習計劃的120名香港大學生,剛完成一趟具有歷史意義的旅程——這是C919首次跨境商業飛行。
總裝所需約10%的零部件、50%鋁材和50%復合材料結構件出自江蘇鎮江,為飛機雷達罩進行雷電防護試驗的是安徽合肥的企業,空氣沖壓渦輪發電機艙門則是“浙江造”……承載國人“大飛機夢”的C919遍布“長三角元素”,堪稱全面檢驗長三角地區綜合實力的“試金石”,更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集結號”。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已邁入第二個五年。4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關于持續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會議指出,要深刻領會黨中央戰略意圖,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取得更大突破,更好發揮先行探路、引領示范、輻射帶動作用。
這是時隔5個月后,習近平總書記再度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擘畫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新藍圖。去年11月30日,他在上海專門召開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要求長三角進一步提升創新能力、產業競爭力、發展能級,率先形成更高層次改革開放新格局。
6月5日至6日,2024年度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將在浙江溫州召開,本次座談會的主題是“譜寫長三角一體化新篇章,勇當中國式現代化先行者”。
去年的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至今一年來,作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開放程度最高、創新能力最強的區域之一,長三角三省一市緊扣“一體化”和“高質量”,瞄準“一極三區一高地”(全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高質量發展樣板區、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引領區、區域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改革開放新高地)的戰略定位,上海龍頭高昂,蘇浙皖各揚所長,持續推動“藍圖規劃”落地為“現實畫卷”,呈現出“更強、更新、更美、更開放”的蓬勃景象。
更強:經濟總量站上30萬億
每年年初是各地經濟年報的揭曉季。今年1月,江蘇常州宣布:2023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01萬億元,成為全國人口最少、地域面積較小、人均水平較高的萬億之城。
由此,江蘇產生了連續接壤的五座GDP“萬億城市”,分別是蘇州、南京、無錫、南通和常州,在江蘇南部、上海以西的長江兩岸形成“GDP萬億城市綿延帶”;長三角的“萬億城市俱樂部”成員也增至9個,占中國大陸的1/3。

江蘇“萬億城市綿延帶”示意圖。澎湃新聞記者 袁杰 制圖
常州的“萬億晉級之路”,是一年間長三角城市群經濟實力增強的縮影,更是這個“中國經濟發動機”高質量發展的注腳。
在城市層面,長三角“頭部城市”的經濟體量持續升級。“龍頭”上海去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4.72萬億元,繼續列全國經濟中心城市首位,按5%左右的目標增速,今年GDP有望突破5萬億元。“最強地級市”蘇州去年GDP2.47萬億元,今年一季度的經濟增速達7.9%,領跑萬億之城。杭州去年的地區生產總值為20059億元,實現從“1萬億方陣”到“2萬億方陣”的跨越,今年一季度GDP達5112億元,首次在一季度突破5000億。
同時,“腰部城市”集體發力。 長三角41個設區市中,去年經濟總量在5000億到1萬億的有11個,組成陣容強大的萬億之城“后備軍”。其中,江蘇徐州、浙江溫州分別達到8900億元、8730.6億元,有望成為長三角下一座萬億之城。
城市間你追我趕的同時,區域協調發展也在一體化進程中不斷補齊短板。
今年2月,浙江嘉善縣在“新春第一會”上發出“2024年沖刺GDP千億縣”的動員令。
嘉善位于浙江東北部、江浙滬交界處。2019年11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成立,范圍包括嘉善縣以及毗鄰的上海青浦區、江蘇蘇州市吳江區。嘉善自此邁上發展快車道,去年經濟總量突破900億元,達901.8億元,連續三年每年跨上一個百億新臺階。而整個示范區成立4年來GDP年均增長6.5%,規上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9.2%,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加58%。
同樣受益于跨域協同發展的還有欠發達的皖北。因地理、氣候、歷史等原因,包括淮北、亳州、宿州、蚌埠、阜陽、淮南六市及滁州、六安所屬四縣(市)的皖北一度是安徽的“口袋底”,面積占安徽的37.8%,常住人口占全省的48%,2021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合計只占全省的30.8%,人均GDP為全省的63.7%。

2024年4月19日,安徽省政府在蚌埠市召開皖北重點產業集群建設推進會。“安徽發布”微信公號 圖
從2021年起,滬蘇浙城市開始結對幫扶皖北各市,如上海閔行區與淮南結對、南京市與滁州結對、蘇州市與阜陽結對、杭州市與宿州結對,結對合作幫扶期限為2021年至2030年。到2023年,皖北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合計1.44萬億元,增長5.8%,與全省增速持平,“十三五”以來首次趕上全省發展步伐。
城市、區域點面開花,使長三角“強勁活躍的增長極功能”繼續鞏固提升。去年,三省一市經濟總量合計達30.5萬億元,占全國的24.4%,比重比上年提升0.3個百分點;人均GDP超1.8萬美元,接近中等發達經濟體水平;今年一季度四地經濟總量合計7.4萬億元,約占全國的25%,主要指標在全國保持領先。
更新:加速打造科技創新共同體
1月31日,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與江蘇省科技情報研究所、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安徽省科技情報研究所共同發布《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2023》。
報告顯示,自2018年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上升國家戰略以來,長三角區域協同創新指數年均增速達11.17%,比2011年以來的年均增速高出1.5個百分點,三省一市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加速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強調,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跨區域協同,大力推進科技創新,加強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一年來,三省一市以建設科創共同體為目標,跨區域、跨部門整合科技創新力量和優勢資源,強強聯合,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
共享優質科技資源。目前,由四省市共建的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臺已集聚大科學裝置27個、大型科學儀器超4.5萬臺(套)、服務機構3000多家。以位于上海張江的全球生命科學領域首個綜合性大科學裝置——蛋白質科學研究(上海)設施為例,其已為近450家科研單位、企業的1985個課題組提供服務,其中長三角用戶占64.2%。

空中遠望位于上海浦東新區張江科學城形如鸚鵡螺的大科學裝置上海光源(中)(2023年11月2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 圖
共鍛戰略科技力量,最典型的是上海張江和合肥兩個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兩心同創”,圍繞原始創新能力提升、科技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構建開放創新生態等探路科技創新共同體建設。目前,上海與安徽已就加強“兩心同創”合作共建達成新的協議,未來兩大科學中心將發揮在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能源等領域的科技和產業優勢,協同打造一批世界級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在量子信息、航空航天等領域打造一批未來產業集群。
共攻前沿“硬科技”。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聯合攻關機制2022年建立,集聚優勢科技資源,布局全球科技競爭新賽道,以“科創+產業”為引領,用“重兵合圍”戰術盡快攻克“卡脖子”問題,推動產業鏈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首批有15個項目納入聯合攻關計劃,超過40家的高校院所、企業參與。2023年又啟動實施第二批28個項目,其中圍繞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三大先導產業領域的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布局實施8個。
部門間打破“一畝三分地”,城市間也加速推動人才、技術、資金、場景等創新要素在更大區域的優化配置,以及產業鏈、供應鏈的融合。

2024年5月24日,在“深入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創生態建設大會”上,同濟大學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研究院揭牌成立。“上海松江”微信公號 圖
5月24日,深入推進長三角G60科創走廊科創生態建設大會在上海松江舉行,發布了首批量子通信應用場景、《推動長三角G60科創走廊衛星互聯網產業集群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等。
G60科創走廊是長三角城市跨區域協同創新的典范,依托G60高速、滬蘇湖高鐵等交通動脈,串聯起上海松江,江蘇蘇州,浙江嘉興、杭州、金華、湖州以及安徽宣城、蕪湖、合肥,形成“一廊九城”的空間布局。目前,沿線9城的GDP總量占全國的比重上升到1/15;研發投入強度均值達3.77%;高新技術企業數占全國1/7,科創板上市企業數超過全國的1/5。
據上海科學學研究所發布的最新成果,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協同創新對全國的貢獻度達12%,對長三角的支撐度達40%,初步具備對標美國101公路和128公路、英國M4公路等著名科創走廊的實力。
更美:“好風景”引來“好經濟”
5月11日,長三角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小組辦公室在上海召開第四次會議,聽取協作小組辦公室和三省一市關于近期推進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工作的匯報,審議通過持續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的工作方案、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年度工作重點等。
習近平總書記在深入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三角區域要加強生態環境共保聯治。加強三省一市生態保護紅線無縫銜接,推進重要生態屏障和生態廊道共同保護,加強大氣、水、土壤污染綜合防治,深入開展跨界水體共保聯治,加強節能減排降碳區域政策協同,建設區域綠色制造體系。
守護長三角綠色基底,既是解決生態環境問題的關鍵,也是保障區域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基礎。圍繞共建綠色美麗長三角,一年來三省一市持續發力。

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航拍。
3月28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示范區舉行制度創新成果2024年一季度發布會,集中發布生態環境共保聯治領域探索形成的4項制度和實踐成果,包括跨域統一生態環境準入制度,重點跨界水體聯防聯控、協同治理及生態共建機制等。
制度創新成果的背后是這個以“生態綠色”冠名的示范區呵護秀美自然風光的努力。2023年,示范區地表水優Ⅲ類斷面比例從2019年的75%上升到96.2%,AQI(空氣質量指數)優良率從78.4%上升到84.1%,區內“一河三湖”(太浦河、淀山湖、元蕩、汾湖)重點跨界水體水環境質量提前達到甚至優于2025年目標。
示范區的西面是長三角“母親湖”太湖。5月15日,環太湖4市——江蘇無錫、蘇州、常州和浙江湖州的生態環境局簽署《環太湖“昆蒙框架”實施章程》,在水質治理的基礎上全面加強太湖流域生物多樣性保護協同。
2007年曾因藍藻暴發引發水危機的太湖,同樣是長三角跨界水體共保聯治的樣板。去年,太湖湖心區水質首次達到Ⅲ類,為2007年以來最好;藻情為2007年以來最輕,去年首次全年未發生湖泛現象;流域重點斷面優Ⅲ比例達2007年以來最高,消失多年的桃水母、白鷺、地衣等對生存環境有很高要求的敏感物種大量回歸。
放眼整個長三角,綠色已成為高質量發展的底色。2023年,41市空氣質量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達83.7%,594個地表水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為93.4%。
隨著生態紅利不斷釋放,水清岸綠、魚翔鳥棲的美麗風景中,發展新動能正孕育生長,新的想象空間被逐漸打開。
去年7月,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迎來全國首個跨省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成立。示范區高新區涵蓋青浦、吳江、嘉善三片區,占地19.5平方公里,重點發展數字產業、智能制造、綠色新材料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總部經濟、綠色科創服務兩大特色產業。

湖州西塞科學谷。
對“好風景引來好經濟”,感受深刻的還有“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誕生地湖州。
4月10日,浙江省省長王浩在湖州安吉縣調研時專程考察了一家名叫“深藍計劃”的鄉村咖啡館。這家由廢棄礦坑改造的“村咖”已成為吸引城里人的打卡地,在清明假期的4月5日出杯量達8818杯咖啡,刷新此前由它保持的單日單店出杯量的全國紀錄。
生態價值的轉化遠不止于此。2023年,結合自身優勢和產業趨勢,湖州提出加快打造新能源汽車及關鍵零部件、半導體及光電、智能物流裝備、綠色能源等八大新興產業鏈。當年,湖州的投資增長10.4%,高于省均水平4.3個百分點,引進項目中八大新興產業鏈項目占75%以上。
更開放:對內“握指成拳”,對外“擁抱世界”
眼下,滬蘇湖高鐵湖州段的施工現場熱火朝天。這條橫穿長三角核心區的“大動脈”將于6月底完成鋪軌施工,于年底通車。屆時,湖州到上海的時間將從2小時左右縮短到40分鐘,成為長三角唯一可一小時直達上海、杭州、南京的城市,徹底打破此前“偏居太湖西南”的尷尬。
一年來,“軌道上的長三角”繼續飛馳:滬寧沿江高鐵、杭昌高鐵黃昌段、甬金鐵路分別于去年9月28日、12月27日、12月31日運營;去年6月24日開通運營的蘇州軌交11號線與上海地鐵11號線在昆山花橋站“牽手”,在國內首次實現跨省無縫換乘。

軌道上的長三角加速飛馳。新華社 圖
伴隨著交通網越織越密,三省一市“不破行政隸屬,打破行政邊界”,從體制機制上打破地區分割和行政壁壘,攜手推進制度銜接、政策協同、標準趨同,城市群內部開放的大門越開越大。
“跨界無感”的“同城效應”尤其體現在醫療、教育、政務等基本公共服務上。在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上,長三角已實現統籌區和醫療機構全覆蓋,涉及41市1.8萬家醫療機構;長三角政務服務“一網通辦”開通跨省通辦服務事項173項,以社保卡為載體實現52個居民服務事項“一卡通”。
對內“握指成拳”,對外“抱團出擊”。“努力成為暢通我國經濟大循環的強大引擎和聯通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戰略樞紐”,這是習近平總書記對長三角的期許。
這一年,在對接國內、服務國家重大戰略上,長三角與粵港澳大灣區互動頻繁。去年10月,江蘇省黨政代表團到廣東考察交流,次月廣東省政府代表團到浙江、上海、江蘇學習考察;今年3月,浙江省黨政代表團赴廣東學習考察。座談交流中,“強化長三角一體化發展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接聯動”成為關鍵詞。
在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上,長三角亦表現不俗。2023年,三省一市合計實現進出口總值15.16萬億元,占全國的36.3%;今年前4個月進出口總值5.04萬億元,規模創新高,占全國的36.5%。引進外資方面,作為國際經濟中心的上海依然是外商投資中國首選地,去年實際使用外資240.87億美元,創下新高;新設外資企業6017家,增長38.3%;新增跨國公司地區總部65家、外資研發中心30家。
其中,被稱為“大虹橋”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已逐漸成為長三角輻射全國、聯通國際、鏈接全球高端資源的“王牌”。
由三省一市共建的虹橋國際開放樞紐覆蓋滬蘇浙14個區縣,在布局上,以上海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為核心,包括向江蘇蘇州延伸的北向拓展帶和向浙江嘉興延伸的南向拓展帶,總面積7000平方公里。作為4省市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的重大平臺,其肩負著引領長三角地區更好參與國際合作競爭的重要使命。
去年7月,經國務院同意,國家發改委印發《關于推動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進一步提升能級的若干政策措施》,針對強化虹橋商務區核心功能、促進“一核兩帶”融合發展、引領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提出24條新舉措。
11月5日,第六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在位于虹橋國際中央商務區的國家會展中心(上海)開幕。此次進博會企業展規模、展商數量、意向成交額均創歷屆之最,按年計意向成交金額784.1億美元,比上屆增長6.7%,對長三角的溢出帶動效應持續放大。
同在去年11月,服務“一帶一路”建設的“中老班列—G60號”國際貨運班列從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首發,滿載39標箱家用電器以及工程機械、光學儀器的列車一路向南,駛往老撾和緬甸,長三角地區的芯片、光學儀器等高科技產品直通東南亞腹地。

2024年3月1日,高水平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2024年工作現場會在上海舉行。“上海發布”微信公號 圖
去年12月,湖州召開市委九屆五次全會,作出“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金西翼,更高質量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的部署。根據正在研究制定的相關行動方案,湖州將實施綜合交通互聯互通、產業集群共構提質、區域人才共引共育等六大工程,全面接軌上海“五個中心”建設,加快打造虹橋國際開放樞紐“金西翼”,迭代打造上海西向活力源、綠色科創引領區、要素配置樞紐區、商務旅居優選區。
今年3月1日,高水平建設虹橋國際開放樞紐2024年工作現場會在上海舉行。會議提出,三省一市各展所長、協同發力,攜手把虹橋國際開放樞紐打造成為改革創新的前沿陣地、鏈接全球的重要門戶、價值創造的協同典范,更好引領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更好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
從“上海的虹橋”躍升為“長三角的虹橋”“中國的虹橋”后,這座“彩虹橋”正朝著“世界的虹橋”穩步邁進。
而這,恰是長三角乃至中國擁抱世界的生動寫照。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