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創業的“錢”事如何解決?一個創業老兵的4點思考
1994年,乘著時代的潮頭,周航和哥哥在廣東一起創辦了一家做專業音響的公司,后來它成長為天創數碼集團。
這是周航的第一次創業,2010年,這一年,后來被稱為中國互聯網元年,互聯網的浪潮還沒有洶涌而來,卻已是勢不可擋。
這一年5月,周航創辦了易到,幾乎在易到成立同期,優步于舊金山上線,彼時,他們都不知道對方的存在,易到可以說是完全的原創。
雖然后來周航的易到遇到了很多的變數,周航也因為易到的這一段經歷受挫,自我懷疑過,最終他走出了那一陣的陰霾:
“那種失敗和過度否定自我的情緒始終籠罩著我,這促使我停下來,想好好地想一想創業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領導力是怎么一回事兒……突然有一天我開悟了,覺得自己接受了失敗,我一下明白,要想重新創業,首先要從學習失敗開始。”
現在的周航,也從一位創業者變成了投資人,任順為資本投資合伙人。
在這一年多時間里,他見了很多尋求投資的創業者,看過很多新的創業項目,對于創業與投資,也有了更多深度思考。
他坦言,易到在融資期間犯了很多錯誤,現在回過頭來,有太多地方值得思考。
對于每一位創業者來說,如何找到錢、如何使用錢,都是一個大學問。以下就是這位24年創業老兵對于融資的4點思考。
以下內容選自周航新書:《重新理解創業:一個創業者的途中思考》,中信出版社出版。

1 究竟該什么時候融資?別人看好你的時候多融資!
易到一共有四次融資,其中有順利也有犯錯誤的時候,但所有的錯誤加在一起,都比不上我們在 2014 年 C 輪融資時所犯的錯。
2014 年,易到的 C 輪融資很順利,我們從來沒有感覺自己這么紅過。一出門就有很多人追著找你談,說要投我們,而且不止一兩次。
然而在那么好的時候,易到本可以拿到 3 億美元的融資,卻因為各種各樣的原因,我們最終只要了 1 億美元。
距離 C 輪融資完成僅僅相隔 3 個月,對手成功完成了全球私募史上最大的一筆融資,此后一切都變了:
別人對易到的了解可以說非常清楚,給的條件都很苛刻,而且人家給不給融資還不知道。
在企業發展困難的時候,幾乎是融不到資的。公司處境差的時候去融資,往往事倍功半,不僅過程困難,付出的代價也會很大。
那個時候易到處境極其困難,整個狀態都非常被動。很多人都問我,為什么你會在 2015 年把易到賣給樂視?
那個時候我有選擇嗎?我沒得選。
所以,要抓住最好的時機趕緊去融資,因為只有在那個節點上,所有人對你才是正向的期待,認為你將來一定會更好。
融資,其實是一個生死問題。絕大多數創業公司,大部分的死亡都是因為沒錢。沒錢才會死,有錢都會死撐著。
2 究竟該融多少錢?不以估值論融資!
可以融多少錢,不是由估值決定的,也就是說,估值低融到的錢不一定就少,估值高也不一定能多融點。
真正決定融資規模的是你的核心業務需求。
融資,不僅是為了業務上的花銷, 而且要考慮到最壞的局面,要預見面對競爭對手你需要多少錢。
融不融得到是能力問題,但融資的方案和目標,就應該為最壞的局面做準備,哪怕出讓一些股權也是可以的。
在這一點上,不得不說,當時餓了么的創始人張旭豪就想得很清楚。他當時敢用 4 億美元的估值去融 3 億美元的資本, 稀釋了自己大額度的股權,這是前所未有的。
過往大家都有一些慣用的思維模式和套路,一般每次稀釋股權不會超過十幾個百分點,最多也就 20 個百分點。張旭豪跳出了這個思維局限, 沒有按套路出牌。
易到就在這方面犯了巨大的錯誤。
我們沒有趁著好時機融進足夠的資本,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沒有想清楚融資的錢用來做什么。
雖然我知道要這筆錢用來補貼用戶、發展業務、投放廣告,但并沒有仔細地算過到底要花多錢,更沒有預見競爭環境可能出現的最壞局面。
所以,在互聯網行業創業,需要對競爭保持持續敏感。面對競爭,更不能心存僥幸,因為它是你在融資中必須考量的重要因素,因為它將可能成為你未來面對的最壞局面。
3 究竟要怎么花錢?多融少花
融到資本之后,最常見的錯誤其實就是:拼命擴招、投放廣告,以及業務上的瘋狂補貼。
這可能并沒有什么不對,但不能為了自己的臆想去花錢,自以為是,沒經過驗證就開始實施。
這時候更應該“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當一件事我們無法判斷的時候,最好用極小的規模去測試,而不是抱著僥幸心理自己忽悠自己,比如,以為單店模型成立,獲客成本就會低。
所以要多想一下,在真正形成規模之前,你的假設還成立嗎?
競爭來了,外部環境變了,你的假設還成不成立?
所以,我認為任何模式在沒有被驗證之前,花錢要很小心,最好不要花大錢。
早期易到的融資一直比較順利,但是易到 A 輪融資后在花錢上犯了不少錯。
那個時候融的錢比較多,卻瞎花了一通:先弄了一個100 多人的地面銷售隊伍,接著又大筆投入廣告推廣。
人的行為都是有慣性的,拿著這筆錢這樣做了,至少要先干一個季度;一個季度沒見聲響,再給自己一個機會,覺得有些事沒做到位,調整后再試一下;這一試,又半年過去了。
當真正意識到問題,決定剎車,才知道停止也有慣性,從團隊收縮到結束動作,三個季度很快就這樣過去了。
這個時候,損耗已有七八成,剩下的錢也只剩下兩三成。這時候對公司發展來說已經捉襟見肘,于是,你開始什么都不敢嘗試了。
最后,為了公司安全和“過冬”考慮,不得不進行裁員。
當今這個時代,融資貌似越來越容易,數額也越來越大, 如果沒融個 1 億美元,連媒體都不屑報道。
正因如此,大家對融資的預期越來越樂觀,花錢也越來越大手大腳。但創業者要為自己沒錢的情況做最壞的打算。
沒錢,就會從人事下手,削減預算,但是擴張容易,裁員卻很難。擴張不見得漲士氣,裁員一定傷士氣。
公司招人需要謹慎,招的人越多,管理問題就越多,我們應該讓公司處于盡可能少的管理負荷之下。
因此,要多融少花。融錢的時候盡量多融點,具體花錢的時候不能瞎花。只要賬上還有錢,你就不會“死”。
4 究竟該如何看待估值?不要被它操控
作為一個投資機構,需要在風險和收益之間尋找平衡。創業本身就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當風險明顯看多的時候,投資人都會有觀望心態。不出手,這是人家的本分;幫你,那是人家的情分。
沒有誰應該投你,無論誰投你,你都應該感謝人家的信任。
在易到 A 輪融資的時候,我去找一家資本方談。當時,資本方的合伙人問我:“你準備要多少錢?”
我說:“1000 萬。”
他接著問:“什么估值?”
我回答:“5000 萬。”
這時候他反問我:“美元嗎?”
那個時候的我覺得被冒犯了。其實人家覺得價格貴很正常,而且的確這個價格并不便宜。
后來因為覺得當時對方沒投我,還不尊重我,我就在心里稍有抱怨。
所以,在 C 輪融資的時候,這家資本方再找過來說要投易到,我拒絕了。
回過頭來想,這種本能的情緒是錯誤的。 創業者要學會放低心態,對愿意投資你的人報以感激之心,因為創業有風險,不是百分之百都能成功。哪怕當時你很紅,很多人推薦你、投資你,這都不代表你已經成功了。
融資只是一個數字,并不代表你就值這么多錢,也不等于你有這么多錢。
如果你見了 100 個投資人,其中 90 個都不投你,這很正常,不必否定自己,也沒必要在最終做成的時候, 去諷刺當時沒有投你的投資人。這些事都沒有意義。
還有一點,往往因為創業者自身的虛榮,希望自己成為獨角獸,或者市值排在多少名,所以會非常關注估值。
但我常常見到一些創業公司因為融資過高、估值過高,導致下一輪融資 很困難。因此,這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為什么我在 C 輪融資的時候沒有敢要太多的錢?還有一個原因是擔心估值不夠高,股權會被過度稀釋。
現在看來,這個估值真的沒有一點意義,真正跟你砍起價來,人家根本不關心你上一輪是什么估值。
如果你的估值很高,那么到下一輪估值只能更高;否則,投資方無法獲利。這時候,倘若你的業務沒有做到足夠大,上市就會產生很多問題。
投資者并不糊涂,不讓公司上市,就無法獲利。大家常常覺得估值低會吃虧,其實只要業務做好,你想怎么樣都是可以的。
估值沒有多大意義,可對于很多創業者來說, 估值就像一個心魔,總是不由自主被它控制著。
周航的新書《重新理解創業:一個創業者的途中思考》收錄了他諸多關于創業的思考,真格基金創始人徐小平在為本書作序寫道:
“讓我驚喜的是:周航用一如既往的勇氣寫出了這本書。他直面自己創辦易到的風風雨雨、溝溝坎坎,勇敢解剖自己決策過程中的得失。這對今日創業者,是一本奇書,是一個饋贈, 是一門最好的商學院課程之一。”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