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趙培根:請稱他們為“建筑工人”

▌為什么要記錄她
因為:她“高大上”,江蘇省在建第一高樓,建筑總高度達450米。她是蘇州市第一座450米超高層建筑;也是江蘇地區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超高層建筑;更是在國內地級市建造的第一座世界級的超高層建筑,“萬丈高樓平地起”。一座摩天大樓的崛地而起靠的是什么?是建筑人,是來自于祖國各地的平凡建筑人! 我拍這座大樓的成長過程時,其實更重要的就是記錄下他們的辛苦的汗水和幸福的微笑,記錄這群基層的建筑人如何和大樓一起成長、生活……
當一座座大樓建造完成后,一個土得掉渣兒的名字“農民工”,可能慢慢的會在人們的視野中淡去,也逐漸被人們所遺忘…… 但,回過頭來,回想一下,城市里的一棟棟大樓的成長的同時,他們的勤懇的汗水和完工后的喜悅是否亦是揮灑不去?每每想到此,我的內心不由的向他們致敬。
▌拍攝心得
第一,如何去拍?
這是拍攝前需要深思熟慮的關鍵問題,它將直接關系到拍攝成果。首先要明確到底要拍什么?要做好哪些準備工作?諾大一棟樓,幾百號建筑工人,該從哪里著手?走馬觀花顯然達不到效果,“地毯式”地拍也更不現實,既沒有那么多精力,更抓不住重點。通過長期的摸索,終于得到了一些啟示。進入工地后,不要把自己當作一個攝影師,而是把自己當作一名工人,從基本的穿衣戴帽開始做起,假設自己就是參加建設的一份子,切忌穿得衣服和工人格格不入,說白了就是要融入工人的生活。只有把自己融入到工人的工作生活,你才會明白怎么拍才最能抓住最生動的畫面,才能體會到怎樣才能展現勞動的美,正如毛主席所說的:“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
第二,如何接近工人?
建筑工人大都沒有太高的學歷,但是都很樸實,所有,我們必須“放低身價”,深入他們的工作和生活。首先態度要誠懇,說話不要咬文嚼字,要情切,客氣,有禮貌,“師傅”當先,穿衣服也有講究,不要過于華麗,與工人格格不入。經常與他們聊天,問問他們是什么工種?哪里人?家里幾口人?都可以的。要在不斷的交流中融入群眾。還可以適時主動提出免費為他們照相,并且在最快的時間里把打印好的照片送給他們,久而久之,他們就會很自熱地把你當成了自己人,這個很關鍵,這是為以后的拍攝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因為大家像朋友一樣了,拍起來就不會拘謹,不會做作。
第三,如何知道建筑工序?
一句話:“處處留心皆學問”。平時要多看,多問,看見不明白的東西馬上向管理人員問,向工人師傅問,讓他們感覺到被尊重的存在感,他們都很樂意告訴你這是干啥,那是怎么回事……了解建筑工序對拍攝有重大意義,你可以在適當的時機拍攝到最想拍到的東西。
第四,拍攝時間?
一早一晚,早上五點半左右是工人的上班高峰期,比較容易抓拍到好的畫面,晚上六點半是下班高峰期。特別是晚上加班的時候,往往會有好的天氣,很有機會拍到好片。還有,拍攝也講究季節性和氣候性一般來說,比方說臺風前后往往會“出彩”,大雨欲來之前的景象也很壯觀。總體來說,夏天更適合拍人物,特別是大汗淋漓的勞動場面更能渲染氣氛。
建筑工人,也有人稱之為“農民工”,“農民工”一詞最早是由社會學家張雨林教授1983年提出,是指在本地鄉鎮企業或進入城鎮務工的農業戶口人員,農民工是我國特有的城鄉二元體制的產物,是我國在特殊的歷史時期出現的一個特殊的社會群體。建筑工人這個工種會一直存在,不管是在農村還是城市,千百年來,一直會在。可是,“農民工”這個稱呼是現代文明的產物,應該只在中國有,能明顯感覺到這個詞飽含的歧視感。從這一點上講,本人強烈呼吁:請叫他們為“建筑工人”——全世界通用的職業名稱。這是因為他們,才把我們這座城市建設得如此美麗!這也是我為什么拍他們的主要原因。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員。國際攝影家聯盟(GPU)會員。中國華蓋創意簽約攝影師。蘇州相城區攝影家協會創聯部主任。
生活在江南的詩情畫意中,熱愛攝影,追求完美,喜歡用相機把自己的感悟和心情記錄下來,細細品味并與朋友分享。經常與全國各地攝影的朋友一起交流作品或外出采風,并以此作為自己最大的生活樂趣。作品多次在國際和國內各類影展影賽中獲獎、以及各類雜志和報紙上刊登。
崇尚自然,寄情山水,逍遙無為,是我神往的人生境界。
山脈峰巒,村舍田野,江河奔流,平湖魚雁。縱游其間,或飽墨重彩,或輕描淡寫,信手沾來,任意揮灑;山水間,有桀驁不馴的陽剛之性,亦有千回百轉的繞指柔情。它使我感受生命的自由、精神的灑脫。它使我心曠神怡,心境高遠……
清晨傍晚,霧霜雨雪,游弋于這樣的風景里,以攝影的方式捕獲影像的過程是愉悅的。然而,還不止這些,經歷了粗狂博大、原始壯美或者婉約靈秀、靜謐柔和等不同形式美的大跨度沖擊和感染之后,在意識層面上激發對人生價值、生活方式的思考和影響,也許才是過程之后的真正收獲。攝影是為生活服務,攝影能為生活添彩。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