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重慶潼南大佛寺世界第一大金佛記

重慶潼南大佛寺世界第一大金佛記
觀安岳石刻后,重慶潼南大佛寺石刻也是值得一看的。安岳到潼南僅一百公里路程,以前潼南屬四川地界,巴蜀一家。自重慶直轄后,四川、重慶就分家了。潼南石刻造像與安岳石刻相近,潼南大佛寺有座世界第一的大金佛,是潼南石刻造像中罕見的珍品,曾名列“蜀中四大佛”像石刻(榮縣大佛 、潼南大佛、樂山大佛、石門大佛)。1956年8月,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定為首批重點保護文物。2006年潼南大佛寺摩崖造像作為隋至清時期文物,被國務(wù)院批準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潼南這座大佛位列蜀中四大佛第二位,雖沒有樂山大佛那么有名,但它的排位卻在樂山大佛之前。

潼南大佛寺位于重慶潼南縣城西郊,背倚定名山,面臨涪江,西靠虎溪,東傍鷲嶺。大佛寺景區(qū),自然風光旖旎,人文景觀獨特。清代名臣曾國藩特撰聯(lián)贊“境訝虎溪,綠水一江環(huán)凈城;地稱鷲嶺,青山萬點擁禪關(guān)”。據(jù)碑記所載,潼南大佛始鑿于唐朝末年,先鑿佛首,北宋靖康丙午年(1126年)開雕佛身,至南宋紹興辛丑年末(1151年)全像竣工,前后歷時二百多年。

潼南大佛自宋經(jīng)清以至民國四次裝飾金身,是世界第七大佛、我國第一大室內(nèi)飾金大佛。寺院區(qū)內(nèi)存有大小佛造像七百余軀,宋至清朝題刻碑碣83則。另外,在大佛寺側(cè)的崖壁上,集中了七個年號的洪水題記。題刻始刻于明,續(xù)有大明正德十四年、乾隆四十六年、同治十二年、光緒十五年、民國三十四年、1981年歷次大洪水標記線和題記。此崖壁集多個年份不同的洪水水位題刻于一處,可以比較歷次洪水在此境內(nèi)的狀況,對探索洪水的演變規(guī)律,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

潼南大佛寺景區(qū)以大佛為中心,在東西長達里許的崖壁上,還留有歷代騷人墨客書鐫的題記、詩詠、碑碣、造像等83則,鎦金楹聯(lián)鐫刻20則,水文題刻5則,龕窟104個,佛像700余軀。另有“石磴琴聲”“頂天佛”“鑒亭”“翠屏秋月”“八丈金仙”等十八勝景。如今大佛寺尚存大佛殿、觀音殿、玉皇殿、鑒亭四座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古建筑,多系清末遺物。大佛殿堪稱壯觀,殿高33米,高閣飛檐,結(jié)構(gòu)獨特。

大佛殿中尊釋迦牟尼坐像最為珍貴,此佛像為佛、道二家共同鑿造。坐像高27米,頭系螺髻,袒胸,套雙領(lǐng)外衣,左手置于膝間,右手平胸,施無畏印,形態(tài)莊嚴肅穆,雙目炯炯傳神,氣勢雄偉,是世界第一大的室內(nèi)裝金摩巖大佛。佛祖周身貼金,金光燦燦。頭與山齊,足踏山底,高18.43米,頭飾螺髻,兩耳垂肩,雙眉修長,臉頰豐滿,面帶微笑,表情沉靜,慈祥,睿智。佛祖左手施降魔印,右手施禪定印,雙目炯炯,站在大殿任何一個角落,仿佛都在注視著朝拜者,能夠看透世人的內(nèi)心。

大佛寺依山傍水,山便是大名山,水則是涪江運河。涪江,是嘉陵江的支流,也是潼南的“母親河”,沿江兩岸景色旖旎,風光秀麗。寺前涪江水平如鏡的,對岸則是欣欣向榮的潼南江北新城。走進大佛寺,就讓人感受到古廟宇的神秘莊嚴,仿佛穿越回了那個佛教文化鼎盛的時代。抬頭仰望,寺廟的山門高聳入云,氣勢磅礴,門楣上雕刻著精美的圖案,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千年歷史滄桑。寺廟中那些神態(tài)各異的佛像讓人震撼,向人們展示著中華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從寺廟出來,沿山沿江有一條很長的步道,步道山壁有歷朝歷代的文人題刻和摩崖造像。摩崖上有個大的佛字,刻于陡峭筆立的崖壁上,高8.85米,為清同治年(1862)云巖弗乘所書,書法質(zhì)樸遒勁,剛健挺拔,氣勢飛揚,為我國第一大摩巖書法石刻,崖壁上還有有史以來洪水水位數(shù)字的記載。在步道上可以眺望涪江里的三生石和遠處的大橋,這個地方叫“海潮音”,傳說這里能聽到大海浪濤的聲音,有點在海邊漫步的感覺,又是一種感受。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gòu)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fā)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gòu)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fā)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lián)網(wǎng)新聞信息服務(wù)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yè)務(wù)經(jīng)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y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