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兴郴障科技有限公司

澎湃Logo
下載客戶端

登錄

  • +1

東斯洛伐克三城記:在歷史的陰差陽錯下,仍保持中世紀模樣

葉克飛
2024-04-13 10:20
來源:澎湃新聞
? 城市漫步 >
字號

與斯洛伐克萊沃恰的初見,從一場愉快的午覺開始。

駕車進入萊沃恰市區范圍后,艷陽高照,路面安靜無人,突然有點犯困。路邊恰好有兩座民居形成的犄角位停車場,立馬停車,將座椅放平,躺著睡了一覺。

短短半小時,卻讓我神清氣爽。望向車窗外,景致一如睡前:街上無人,偶有車輛經過,藍天白云,寂靜無聲,若時間靜止。

我下車,以腳步攪亂這座城市幾近靜止的狀態,目標就在不遠處——綿延城墻內的老城。2009年,萊沃恰老城與附近的斯皮什城堡等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許多人對歐洲城市的印象相當刻板,“廣場+教堂”便可概括。但地域、國家、歷史和文化的不同,讓“廣場+教堂”這一基本格局也呈現巨大差異。雖然城市規模和名氣遠不如布拉迪斯拉發、科希策、普雷紹夫和班斯卡·比斯特里察等斯洛伐克大城市,但萊沃恰卻被稱作“最具古斯洛伐克風格”的城市。

如果以萊沃恰為中心點,沿著南北縱貫的山區公路穿越斯洛伐克東部,沿途有不少與萊沃恰格局相似的小城鎮。相比靠近奧地利與捷克、經濟更為發達的西部和中部地區,東斯洛伐克人口密度極低,城鎮更為古樸。因為地處偏遠,它們都曾錯過工業革命,也曾遲遲等不來第一條鐵路,但也正是這個緣故,它們得以保留著純粹的中世紀風貌。在我“逢城必入”式的探訪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同類城鎮有兩個——位于萊沃恰北部的波多利內茨,和舊柳博夫尼亞。

萊沃恰老城城門。本文圖片均為作者圖

萊沃恰老城:被完整防御系統圍繞的矩形廣場

作為城市,萊沃恰體量極小,面積僅六十多平方公里,人口只有一萬多。我停車的地方是環繞古城的主干道,道路寬闊,散落的建筑也體量頗大,有診所,也有幼兒園,只是恰逢周末,統統大門緊閉。

二三百米外就是老城入口,主干道在這里劃出一個近乎直角的弧度。入口處是城墻簇擁的巨大塔樓,一道拱形門洞可供進出。行至塔樓前,舊時吊橋兩側的護城河已是草地,城墻分為內外兩道,粗糲石塊堆砌出歲月的滄桑痕跡。

進入老城,一座白色巴洛克教堂高聳于路旁,周邊都是兩層建筑,墻身顏色各異,新舊雜陳。萊沃恰是斯皮什地區最古老的城鎮,人居史可追溯到石器時代。11世紀時,它成為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13世紀中葉,它成為有規模的城鎮,1271年獲得城鎮特權,并成為斯皮什地區的政治中心,1323年被授予匈牙利王國的皇家自由城鎮地位,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

路邊教堂

圍繞老城的防御工事,最早的記載出自于13世紀下半葉。在此之前,這里雖有人類聚居,但并沒有任何防御體系。13世紀下半葉所興建的第一批防御工事也僅為木制。1285年,斯皮什地區第二次遭遇蒙古人入侵,萊沃恰開始修建石制城墻。

最能檢驗防御系統的方法是戰爭,此后一百多年間,面對一次次戰火侵襲,萊沃恰的防御體系逐漸成型。可惜在1431年,萊沃恰在戰火中被焚毀。16世紀初,萊沃恰啟動重建,如今所見的城墻就成形于當時。

萊沃恰老城的迷人之處并不僅僅在于建筑之美,更在于它背后的建城思路與眾志同城。作為一座自由城鎮,萊沃恰名義上屬于王國的一部分,卻有著極大的自主權。這種自主權并不僅僅體現在經濟貿易層面,民眾是城市真正的一分子,可以選舉自己的市長和市政人員。為了保衛自己的財產,也為了保衛整座城市,人們必須投身其中,不同行會承包了城墻和塔樓的不同部分,除了修建和維護之外,還有義務提供足夠武器與火藥。

這其實是一種中世紀的“股份制”,讓我想到百年前的廣東江門臺山,華僑們利用豐厚資金,效仿西方現代公司模式,以股份制形式在家鄉興建新村和墟集,從簡單的宗族式守望相助走向現代經濟社會的利益共同體。

眼前城墻系統和老城的建設經歷了漫長過程,直到18世紀早期,防御工事仍在陸續進行。后來之所以放棄繼續建設,是因為隨著武器的發展,城墻已失去了防御作用。1803年,一些防御工事被出售給私人,塔樓成為住宅,護城河則變成菜園和果園。

舊時護城河

當年的萊沃恰防御系統全長2.5公里,內城墻高度為6-8米,外城墻為3-4米,鼎盛時期擁有15座塔樓。如今完好保存的城墻有80%,僅南側一帶有不到500米的斷垣殘壁,加上仍然保存的6座塔樓和兩道城門,是斯洛伐克保存最好的中世紀城市防御系統。

沿著城門前的道路直行,兩三百米便可見到保羅廣場。精美建筑林立于四周,中間則是市政廳與建于14世紀的圣詹姆斯教堂。

相比萊沃恰的城市規模,保羅廣場的體量“超常規”,即使在斯洛伐克國內也是數得著的大廣場。四周建筑中不乏14世紀和15世紀的杰作。從哥特式到文藝復興式風格,都可在此找到痕跡。

廣場一角

保羅廣場上的建筑

這個廣場所承載的是斯洛伐克的重要歷史,1624年,來自如今德國維滕貝格的書商布魯爾,將自己的書店擴大經營,創辦了一家印刷廠。當時已是歐洲宗教改革運動的尾聲,但在偏遠的斯洛伐克東部,相比宗教改革的中心地區,一切都顯得滯后。印刷廠的建立極為關鍵,因為15世紀的古騰堡印刷術正是宗教改革的重要基礎,它滿足了人們對知識的渴望,逐漸打破了教會對知識的壟斷。萊沃恰乃至東斯洛伐克只是將這個“流程”推后了一百多年,萊沃恰也成為斯洛伐克宗教改革進程的文化中心。

19世紀中期,萊沃恰又成為斯洛伐克民族運動的中心,斯洛伐克國歌在這里第一次響起。不過此時的萊沃恰在經濟上已失去舊日榮光,因為斯洛伐克的早期鐵路建設繞過了群山環繞的它。直至1892年,這里才開通了一條鐵路支線。

眼前的保羅廣場,是以出生于萊沃恰的雕刻藝術家保羅命名。保羅的作品散落于斯洛伐克各地,最重要的當屬萊沃恰圣詹姆斯教堂的木制祭壇——它是世界上最高的晚期哥特式祭壇,高18.6米,沒有使用一根鐵釘,為保羅在1501年至1517年間雕刻而成。

圣詹姆斯教堂就位于廣場中央,也是萊沃恰的制高點。教堂建于14世紀末,此后歷經滄桑,最“年輕”的部分是那座高挑細長的塔樓,1858年建成。教堂內部除了保羅雕刻的木制祭壇之外,還有18幅祭壇畫,在絕大多數人并不識字的時代,這些祭壇畫講述的圣經故事成為教化信眾的重要工具。可惜的是,教堂內并不允許拍照。

圣詹姆斯教堂有著高聳塔樓

圣詹姆斯教堂旁便是萊沃恰市政廳,也是保羅廣場上最美麗的建筑。這座文藝復興式建筑建于16世紀,原本是圖爾佐家族的產業。

圖爾佐家族曾是匈牙利王國首屈一指的富豪家族。斯洛伐克中部山區曾有大量銅礦,早在13世紀就形成極大開采規模,1475年,圖爾佐家族奠基者——楊·圖爾佐引入新的探礦設備和機械。1494年,他更是與德國奧格斯堡的富格爾家族合組企業聯盟,設立采礦工廠。14世紀下半葉,斯洛伐克中部地區更是形成當時歐洲最發達的銅產業鏈,集開采、制造和貿易于一體,并大量出口到威尼斯等貿易都市。到了16-17世紀,圖爾佐與富格爾家族合辦的采礦工廠已經成為全世界最大的銅業公司,擁有完整的礦業生產體系和先進的財務制度,對過千名員工實施醫療保健福利。也正因此,它被視為世界早期資本主義企業之一。

圖爾佐家族依托雄厚財力,甚至向匈牙利國王貸款,也因此獲得斯洛伐克克雷姆尼察鑄幣局的租賃權,堪稱富可敵國。

萊沃恰市政廳山墻別致

1550年,圖爾佐家族出資修建了這座宮殿式建筑,最先是哥特式風格,取代此前被大火燒毀的舊建筑。17世紀時,它以文藝復興風格改造。1615年,它修建了兩層拱廊,1656-1661年間,它修建了鐘樓。整座建筑最美麗的部分當屬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山墻,于19世紀完成。在廣場中央與圣詹姆斯教堂和市政廳并立的是圓頂的福音派路德教堂,建于1837年,呈現著古典主義風格,與市政廳山墻在同一時期完成。

市政廳外有一個鐵制籠子,看起來頗似動物園里的鳥籠,查了資料才知道,它是中世紀的“恥辱籠”,大致建造于1600年左右。

市政廳,左下角有恥辱籠

恥辱籠主要是用于懲罰輕微的違法行為,中世紀歐洲城鎮普遍有此設施,但保留下來的很少。欺騙配偶、醉酒鬧事,甚至深夜出門都可能被關入恥辱籠,但它與“法治”沒有多少關系,因為最常被關入的往往是女性,還會遭遇圍觀者的辱罵、吐痰甚至丟石頭。所幸,如今的萊沃恰早已告別了這樣的歷史。

廣場上最美麗的一棟建筑同樣曾是圖爾佐家族的產業。土黃色墻身的它,外立面相當繁復,裝飾著圖爾佐家族、斯皮什地區和萊沃恰的紋章,也有建筑主人和妻子的畫像,山墻的造型極其精美。雕刻家保羅的故居也在廣場上,如今是保羅博物館,可惜除了作品的復刻之外,博物館中并沒有多少關于保羅的資料,因為有關其人生經歷的記錄文件,都已在1550年的城市大火中被燒毀。

廣場上最精美的建筑屬于圖爾佐家族,山墻造型別致

保羅博物館外觀

這當然是莫大的遺憾,歷史靜靜流淌,但有時不會留下痕跡,后人無從得知的東西實在太多。所幸還有眼前的廣場與建筑,完整保留著中世紀形貌。

廣場一側有兩條岔路蜿蜒向下,伸向城外,遠處是大片綠地和森林。在東斯洛伐克,小小城鎮被這樣的綠地所包圍是尋常事,波多利內茨便是如此。

延伸向城外的建筑,遠方是綠地

波多利內茨:波普拉德地區的雅典

波多利內茨位于波普拉德河畔,城市面積僅33.18平方公里,人口不到四千。從萊沃恰出發,一路在山谷間爬上爬下,經過一個個村落與市鎮,不知不覺間就進入波多利內茨的地界。

之所以“不知不覺”,因為它沒有明顯的城市界線——沒有高樓大廈,沒有外圍延綿的大型商業,僅僅在城郊散落著幾家超市。城鎮建筑集中于國道兩旁,范圍很小。小到什么程度?一腳油門開進城,可能還沒來得及剎車,就要出城了。

城市主干道

城中的雕塑

但小小的波多利內茨仍然五臟俱全,而且有值得探訪的歷史遺跡。它的文字記載歷史不算太久,目前能查到的最早記錄是1236年,當時它屬于克拉科夫教區。克拉科夫主教向教皇提出申訴,抗議匈牙利埃斯泰爾戈姆主教非法向克拉科夫教區的各地方教堂征稅,波多利內茨的教堂便在“受害者”之列。

1292年,波多利內茨被授予城市權,并吸引了不少來自西里西亞地區的定居者。1400年,波多利內茨鞋匠行會成立,成為該地第一個行會組織。1412年,它被授予匈牙利王國皇家自由城鎮地位,不過不久后就被劃入波蘭,直至1772年波蘭第一次被瓜分。在這三百多年間,波多利內茨的工商業和城市防御體系都緩慢成長,逐漸演變為一個擁有城墻和城堡的手工業小城鎮。

后來的波多利內茨,是斯皮什地區的主要城鎮之一,但在19世紀,它曾經擁有的城鎮特權逐漸減少,手工業和商業漸漸凋零。

西歐地區如火如荼的工業革命,當時在東斯洛伐克地區幾無回響,波多利內茨“完美躲過了工業革命”。與萊沃恰類似,斯洛伐克最初的火車路線也繞過了它,直至1893年,它才被納入一條支線,并帶動工業發展。

但也正因為這樣,波多利內茨就像萊沃恰那樣不被滋擾,始終以沉靜姿態保持著舊時模樣。如果從空中俯瞰,它呈扁豆模樣,以廣場為核心,建筑環繞廣場而立,建筑之外則是城墻。

波多利內茨的防御系統于13世紀后期興建,鋸齒狀城墻包裹著整個城鎮,城門有塔樓衛護。不過如今因道路開拓和城市發展,城門已無處尋覓。

波多利內茨最先吸引我的其實是位于廣場一隅的皮亞里斯特修道院,修道院教堂的雙塔造型在陽光下顯得溫暖。修道院始建于1642年,由意大利建筑商巴塞洛繆承建,為早期巴洛克式風格。

皮亞里斯特修道院的雙塔

修道院有四座角樓,吸引我的雙塔教堂位于修道院中心。修道院有著自己的防御措施,包括炮塔等,內部還有醫院、藥房、倉庫、啤酒廠和種植園,舊時可以自給自足。

相比修道院,廣場上的圣母瑪利亞升天教堂才是波多利內茨的核心。它位于廣場一端的中間空地上,波多利內茨最早的文字記錄便是關于它的被征稅問題。1285年,教堂曾遭戰火焚毀,1298年重建完成,14世紀下半葉加建了拱頂。此后,它幾度遭遇火災或戰爭創傷,還有地震,一次次修整復建后,風格上不再是舊時純粹的哥特式,拱頂和花窗都呈現巴洛克風格。

圣母瑪利亞升天教堂側面

值得一提的是,教堂內的圣凱瑟琳側祭壇上的雕像原本也是出自萊沃恰的雕刻家保羅之手,不過如今所見是復制版,原版已被移入匈牙利某博物館。教堂內的古跡還有很多,比如放眼全歐洲都相當少見的14世紀哥特式青銅洗禮池。也正是因為這座教堂的存在,波多利內茨被稱作“波普拉德地區的雅典”。

教堂前還有一座鐘樓,是文藝復興時期的產物,原址是一座中世紀鐘樓。1659年重建,改造為眼前的模樣。這是一座四層建筑,底層有三道門,一道通往半采光的地下室,舊時作為城市倉庫使用,還有一道門經過螺旋梯通往鐘樓頂端,用于日常維護,正門朝西,上有一個大窗。鐘樓里的大鐘重達1.4噸,由布達佩斯工匠弗朗齊謝克·瓦爾瑟鑄造。

鐘樓側面

廣場四周的建筑普遍是文藝復興式風格,普遍只有兩層,紅瓦斜頂,墻身顏色各異,如調色板一般。它們多半建于17世紀,舊時是商人和工匠的住宅。

如今,古樸的它們都是民居,依然保持著舊時沉靜。偶有人從廣場上經過,走向城外的方向。隨著他們的背影望去,遠處是綠地與山坡。這座與萊沃恰同為匈牙利王國皇家自由城鎮的小城,有著與萊沃恰一樣的格局和命運。

舊柳博夫尼亞:小而緊湊的溫暖愜意

與萊沃恰和波多利內茨一樣,舊柳博夫尼亞也曾是匈牙利王國的皇家自由城鎮,同樣錯過工業革命,也因此保存著舊時模樣。但面積比波多利內茨略小、僅為30平方公里的舊柳博夫尼亞,人口卻是波多利內茨的4倍之多,達到1.6萬人。

之所以“人氣”較高,是因為舊柳博夫尼亞是一座邊境城市,臨近波蘭南部,兩條河道再次交匯,兩條公路和一條鐵路都穿城而過。

舊柳博夫尼亞是東斯洛伐克最古老的城鎮之一,早在羅馬帝國時代就形成聚居。1364年,它被授予皇家自由城鎮權利。1412年,它與波多利內茨一樣被劃歸波蘭,直至1772年第一次瓜分波蘭時才回歸匈牙利王國。

建于14世紀初的柳博夫尼亞城堡一直在小城外的山頂上衛護著這座城市,它曾見證歷史風云,1553年毀于大火。之后,它被重建為一座文藝復興時期的城堡。在波蘭第一次被瓜分后,舊柳博夫尼亞的戰略地位有所下降,城堡也隨之沒落,并在19世紀初被出售,此后輾轉于幾位貴族之手。

相比之下,舊柳博夫尼亞的老城廣場有著更持久的生命力。直至今日,它仍是小城的核心。廣場小而緊湊,但也更加溫馨愜意。尤其是我到訪時的午后,陽光灑在綠樹圍裹的廣場上,耳邊只有噴水池的淅瀝水聲。樹下散落著一張張長椅,有人坐在長椅上聊天,更多的長椅則空無一人,只承托著陽光。

噴水池與閑聊的市民

廣場的核心當然也是教堂——圣尼古拉斯教堂。這座建于1280年的天主教哥特式教堂,于17世紀下半葉重建,以內部的16世紀晚期哥特式石制洗禮堂和紅色大理石制造的晚期哥特式墓碑而聞名。它曾幾經擴建和改建,如今所見的外立面是典型的古典主義風格,簡潔有力。綠樹藍天是潔白墻身最好的映襯,也讓這小小的廣場兼具莊嚴與祥和。

圣尼古拉斯教堂

廣場四周的住宅基本是17世紀興建的兩層建筑,外觀各異,色彩繽紛如童話,多為文藝復興風格,輔以巴洛克或古典主義外墻,看得出幾百年間的“加工”過程。

這些兩層建筑中,有當年的市政廳,1910年曾以洛可可風格和新藝術風格翻新。還有一些建筑的外立面或門框隱藏著各種城市細節,記錄著城市經歷的火災、戰爭和各種歷史大事。其中最精巧的一棟建筑當屬廣場上的21號,它于18世紀末翻新,紅黃相間的外墻,以精巧窗欞為裝飾。

左二紅色建筑就是21號

從地勢上來說,廣場位于一片坡地之上,四周的下坡道路向外發散,勾勒出動人弧線,每個街角都在樹蔭下呈現安靜模樣,一如數百年前。

從萊沃恰、波多利內茨到舊柳博夫尼亞,東斯洛伐克的這片城鎮有著相似的經歷。它們曾因躋身匈牙利王國皇家自由城鎮而受益,也曾被隔絕于早期工業革命之外,歷史上的種種陰差陽錯,讓它們得以保持中世紀的純粹模樣,不被時光侵襲。

    責任編輯:董懌翎
    校對:施鋆
    澎湃新聞報料:021-962866
    澎湃新聞,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1
    收藏
    我要舉報
            查看更多

            掃碼下載澎湃新聞客戶端

            滬ICP備14003370號

            滬公網安備31010602000299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

            反饋
            加查县| 有钱人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富田太阳城二期| 百家乐官网游戏的玩法| 百家乐官网视频二人麻将| 金世豪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肇州县| 博必发百家乐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百家乐官网注册18元体验金| 捷豹百家乐娱乐城| 多伦多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 百家乐官网韩泰阁| 豪门娱乐网| 百家乐视频游戏双扣| 武胜县| 百家乐永利娱乐网| 百盛百家乐官网软件| 网上百家乐官网辅助软件| 德州扑克网站| 百家乐没边| 真人百家乐官网蓝盾娱乐网| 百家乐能破解| 大发百家乐官网现金| 云博娱乐城,| JJ百家乐官网的玩法技巧和规则| 磐石市| 网络棋牌游戏平台| 大发888官方 3000| 作弊百家乐赌具价格| 阳宅24方位座向| 百家乐官网2号技术| 网上百家乐官网真实度| 澎湖县| 大发888188| 百家乐封号| 百家乐ipone| 广东百家乐官网网| 澳门凯旋门赌场| 大发888官网 df888ylcxz46| 百家乐赌场软件| 新濠百家乐官网娱乐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