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城市如何留住年輕人?青年發展型城市試點2年有哪些新變化
兩年前的四月,共青團中央等17部門聯合開展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工作,45個城市、99個縣域成為首批全國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如今近兩年時間過去了,試點城市建設得怎么樣?我們的記者深入多個試點城市走訪調研,帶來最新的變化。
什么是青年發展型城市?
什么是青年發展型城市?簡單說,就是城市建設中要讓“青年優先發展”,通過優化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來滿足青年多樣化、多層次的發展需求。對于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來說,要在一座城市生存發展,首先要滿足最基本的需求,就是有收入、有地方住。怎么解決年輕人就業、住房問題?這些試點城市給了哪些答案。
120家"青年驛站" 助畢業生低成本求職
眼下正值春季招聘黃金期,在全國首批青年發展型試點城市江蘇蘇州,從外地前來求職的2024屆高校畢業生張聘正在姑蘇區的“蘇青驛站”辦理入住手續,通過小程序預約,她可以累計享受三到十四天的免費住宿。
目前,蘇州市已建成120家“青年驛站”。

除了為青年找工作提供短期居所外,如何解決青年“租不好房”“買不起房”等現實問題,山東推出了“青年優居計劃”,針對性解決青年過渡住房、短期租房和落戶購房等不同階段的困難。不久前,從外地來到濟南工作的劉騏瑞,通過租房申請后,很快就“拎包入住”了離工作單位很近的一家青年社區。

山東團省委聯合住建、人社等部門制定出臺政府發放購房消費券、企業提供價格優惠、銀行降低房貸利率等青年人才購房優惠政策。在山東淄博,借助人才招引和補貼政策,就讓從外地來這里落戶工作的董磊在買房過程中,減輕了不少負擔。

截至今年,山東已建成554處“青年優驛”,覆蓋全部縣市區,可提供房源8309間;建成55處“優徠青年社區”,可提供房源9574套。
加強普惠托育服務建設,緩解青年育兒煩惱
要在城市落戶安居,“帶娃難”也成為年輕家長的困擾。青年發展型試點城市在嬰幼兒照護、課后托管服務等方面都進行了積極探索,緩解青年的育兒煩惱。
在福建龍巖,余女士每天上班前會將一歲多的小女兒送到城區的一家托育機構。這里新開設的低月齡乳兒班,幫她分擔了不少壓力。

為解決像余女士這樣的二胎家庭和一些雙職工家庭面臨的育兒困擾,龍巖市將嬰幼兒照護服務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政府在場地、資金等方面進行扶持,鼓勵托育機構開設針對5-14個月的幼兒的乳兒班,不僅收費比聘請專職保姆便宜,還在師資、環境、科學照護等方面進行了細化。對普惠托育機構給予1個托位1萬元的建設補貼,對三孩保育費(入托公辦普惠托育機構)給予50%補助,全市各機關企事業單位、社區(村)集體對普惠托育機構的場地租金給予免除或優惠。

福建省龍巖市衛健委黨組書記 主任 藍凱英:目前全市已建托位數12800多個,千人口托位數4.74個,提前完成了“十四五”規劃任務。下一步將加快普惠托育服務體系建設,用“生育友好”助力“青年友好”城市建設。

針對孩子放學后的托管問題,作為試點城市之一,浙江臺州依托青少年宮,打造了“四點半課堂”托管服務。每天下午,臺州市椒江城區一家幼兒園放學后,家長們并不用著急趕著來接孩子,會有志愿者分批護送小朋友們來到附近的青少年宮,進入“四點半課堂”。青少年宮依托已有的師資課程資源,為他們開設了聲樂、科技、小主持人、圍棋等多種興趣班。

目前,臺州市各區依托“家門口青少年宮”“四點半課堂”等微陣地,形成了“15分鐘青少年服務圈”,并逐步實現青少年校外活動場所向鎮街、村社全覆蓋。
城市要吸引并留住年輕人,靠什么?
就業、住房、托育……為青年人解決了后顧之憂,但這還只是初始條件,一座城市怎樣能持續地吸引年輕人?
在一份針對年輕人的調查問卷“你認為城市的哪些特點非常重要?”選項調查中,排在生活、居住、工作、交通這些基本需求之后的,是“交友氛圍”以及“文化活力”。這也就意味著,吸引年輕人來到一座城市硬件很重要,但能不能長久留住他們,要看城市的軟件。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兩年來,越來越多的地方也意識到了這一點,打造出一片青年專屬的新天地,讓青年人在緊張工作之后,從文娛生活中“滿血復活”。
每周五晚七點半,在廣州市青年文化宮,一場手碟公開課如約而至,特邀手碟老師正在向學員們示范手碟的演奏技巧,學員們拍打出的手碟聲空靈而細膩。對一些上班族來說,這是個難得的放松時刻。

2023年9月以來,廣州市的多個青年夜校陸續開課,和傳統夜校不同,如今的青年夜校課程新潮又實用,學員們在非遺嶺南押花課上,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在電影鑒賞等課程上,陶冶情操;在攝影、視頻剪輯課上,解鎖新技能。

青年夜校學員 周玉朵:對于青年人而言,是一個很好的自我發展和學習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也會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白天努力上班,晚上“錯峰”學習。如今,“上夜校”已然成了不少年輕人“夜生活”新的打開方式。在廣東,市、縣級“青年夜校”已有近100所,開設課程2000余班次,累計服務青年超13萬人次。

共青團廣州市越秀區委社會工作部負責人 韓蓉:我們線上發布報名渠道,選擇青年業余時間“錯峰”開課,方便“上班族”青年參學。今年將進一步進行資源下沉,打造社區學堂。

相較青年夜校的火爆,青年參與運動的熱情也同樣“被點燃”。作為青年發展型城市建設試點之一,成都市充分利用城市高架橋下空間、廢棄廠房等城市閑置空間打造“金角銀邊”,為青年提供運動、休閑、健身的場所。
在成華區桃源社區,當地就將街道和小區之間的閑置空地,改造成體育小廣場,免費向居民開放。

四川省成都市成華區公園城市建設和城市更新局綠化建設科科長 劉嘉琦:我們在打造的時候,就先期通過調查周邊居民的需要,我們設置了籃球場,以及考慮到全齡友好,植入了兒童游玩的設施,就是為了讓周邊片區有更好的活動空間。
打造青年發展型城市,首先要吸引并且能留住年輕人,一座城市對年輕人的核心吸引力究竟是什么?
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 張蔚文:城市對青年的核心吸引力可以包括兩個大的方面。一個是物質上的獲得感,再就是精神上的幸福感。所謂物質上的獲得感,是由青年在這個城市中的收入水平和生活成本共同決定的。收入是青年群體流動落戶的關鍵因素。他要求城市具有穩定的產業業態、活躍的企業集群和一定的發展潛力,使青年能夠得到一個靈活的就業環境,并從中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此外,衣食住行等生活成本也是影響城市青年吸引力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房價帶來的潛在經濟壓力。所以對青年具有較強吸引力的城市,一定是能解決青年住房、租房、購房等現實需求城市,或者至少是高收入能夠抵消一部分生活成本的城市。關于這個精神上的幸福感,它的基礎是城市為青年提供的各類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包括教育、醫療、社會保障。它的核心是一種多樣性和包容性的生活方式。青年群體更傾向于定居在擁有文化、休閑娛樂、交通等便利設施的城市。這些便利設施的存在呢,一是讓青年群體放松身心、陶冶情操。二是豐富了他們的社交圈層,增加了他們的社交機會。總體來說,城市對青年的吸引力就在于宜業宜居四個字。城市對青年更友好,青年在城市更有為。
城市是青年人口最集中發展最活躍區域
城市是青年人口最集中、發展最活躍的區域,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青年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71.1%,高于整體常住人口城鎮化率7.2個百分點。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則因青年而興。近年來,不少省份因城施策,出臺了多項普惠政策和實事項目,積極建設青年發展型社區、街區。青年在享受城市便捷服務的同時,也主動參與到基層治理中,實現了青年與城市的雙向奔赴。
青年創業者入駐,老街區煥發新活力
在長沙市中心,有著400多年歷史的潮宗街,是長沙市首批青年發展型街區,吸引了不少青年創業者的入駐。
去年大學畢業的雷雨晴和同學們選擇留在長沙發展,他們的工作室就開在了潮宗街,主營非遺工藝——燈工玻璃的制作和體驗,受到不少年輕人的喜愛。入駐街區后,讓雷雨晴感到暖心的是,當地團委幫助他們對接貸款等政策,還在街區定期舉辦讀書會、分享會等交流活動,帶動大家共同成長。

共青團長沙市委青年發展部部長 李平:我們啟動了青年發展型城區、園區、街區、社區等青年場景的建設,實施產業引青、平臺聚青、就業促青等重點行動,提質提檔青年生產、生活、生態空間。

青年路社區,距離西湖僅1公里,緊鄰杭州繁華的湖濱商圈,是一個結構緊湊的老小區。隨著新能源汽車的普及,許多居民購置了新能源車,其中大部分是青年住戶,在老小區充電難成了他們迫在眉睫的問題。在了解到這一情況后,社區通過“青年議事會”把大家聚在一起,問題擺在桌面上,一項一項解決。
為了滿足青年新能源車主的需求,同時不影響其他居民正常的生活出行,社區前后召開了4次專題議事會和現場勘驗會,最終確定了一塊車位相對集中的區域。目前,方案已通過公示取得居民的廣泛認可。

杭州市上城區湖濱街道青年路社區黨支部書記 蔣劍俊:我們其實更好地了解了一些青年人的需求。同時結合了青年人的一些專業背景,把他們的一些專業優勢整合到我們的議事會議當中來,實現雙向奔赴。

如今在杭州,“青年議事會”已經成為一種模式,由青年線上提出問題,申請“開廳議事”,線下與青年面對面商議解決。像老小區加裝電梯、小區物業服務提升等一些居民普遍關心的問題,很多都通過“青年議事會”得到妥善解決。一些社區還借助大數據,動態感知青年人關注的話題,對出現頻次較高的關鍵詞自動匹配生成議題,及時回應青年訴求。
多省市將促進青年發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
今年地方兩會期間,17個省份、190個地市、1109個區縣都將促進青年發展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從各地的“搶人大戰”到建設青年發展型城市,近年來一系列面向青年群體的規劃政策密集出臺,為什么城市發展競爭要聚焦青年?我們如何看待青年與城市之間的雙向奔赴、相互成就?
浙江大學中國新型城鎮化研究院院長 張蔚文:得青年者得發展,已經成為一種共識。青年的創新活力、創造潛力和創業熱情,將極大促進城市的產業革新、科技進步等硬實力的提升。從我國城鎮化發展的全局來看,我國城鎮化的上半場是由一些自然資源要素驅動的,而進入城鎮化下半場,是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階段,是由人才創新驅動的城市。

城市和一代代青年的雙向奔赴,是循著“城人產”的底層邏輯鏈條。這就給新常態背景下中國整體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極佳的契機,倒逼產業革新、科技進步,促進高質量發展。其次,青年的流動落戶和集聚對城市發展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一方面要求城市提供更優質的公共服務資源,另一方面也要求城市打造和培育開放、包容、動態、多元的生活方式。

城鎮集聚青年人才,鼓勵他們投身產業發展,參與社會治理,不僅能將過去城鎮化的人口紅利轉變為人才紅利,有效提升城市的硬實力,還有助于文化繁榮、思想包容等城市軟實力的提升,最終促進城市的高質量、可持續發展。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