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天津濱海新區互花米草該怎樣除?生物多樣性影響后評估系列PAOBI052
【中國綠發會訊】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 Loisel.)是禾本科米草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互花米草原產于美國東南部沿海,于1979年傳入中國,具有改良土壤、凈化空氣、綠化環境、防風抗浪,抑制沙灘風沙、增加濕地面積等生態功能[1-2]。互花米草對氣候、環境的適應性和耐受能力很強,從亞熱帶到溫帶均有廣泛分布,對基質條件也無特殊要求,通常生長在河口、海灣等沿海灘涂的潮間帶及受潮汐影響的河灘上,并形成密集的單物種群落[2]。
然而,由于互花米草生長迅速,種群密度高,競爭性強的特點,成為濱海濕地的主要外來入侵植物,破壞了近海生物棲息環境,并影響了海水交換能力,導致水質下降,并可能誘發赤潮。在天津市濱海新區力高海灘、中心漁港及大神堂附近的海灘上,快速擴張的互花米草占據了大部分的泥灘,侵占了遺鷗等鳥類的落腳點和棲息地,并使得這些鳥類捕食泥灘上底棲動物變得極為困難。為了保護遺鷗等重點保護野生動物,清除這些區域的互花米草勢在必行。
天津市濱海新區海洋局也意識到了相關問題,并在“天津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一期階段中開展互花米草治理工作。根據項目開展單位的報道,該項目“在力高陽光海岸東側、中心漁港東側、北疆電廠西側三處,通過‘兩次刈割、清理外運、一次翻挖、三次翻耕’的物理方法,實施互花米草治理73.48公頃”,并提出在該項目完工后“治理區鳥類活動增加、底棲生物增值效果明顯,對促進濱海地區潮間帶生態修復具有重要意義”。[4]
然而,這與當地村民、漁民和觀鳥愛好者的反饋完全相反。一位在濱海新區觀鳥多年的觀鳥愛好者統計了最近4年八卦灘、力高海灘、中心漁港及大神堂附近海灘3月上旬的遺鷗數量。2021至2024年該時間段內遺鷗數量依次為4720只、5314只、1046只、96只。不難看出,2023年遺鷗數量出現了明顯下降,在互花米草治理工程竣工半年之后,同一海灘上,遺鷗出現數量竟不足百只。此外,2023、2024年翹鼻麻鴨、白腰杓鷸、紅嘴鷗等鳥類的數量也比2021、2022年同期顯著下降。而“天津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一期工程互花米草治理及其他治理活動正是在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間開展的。


項目開工前后海灘上的鳥類數量形成鮮明對比(由觀鳥愛好者供圖)
天津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一期互花米草治理采用了“刈割+翻挖+翻耕”的物理方式,大型機械數次深翻灘涂,以清理互花米草龐大的根系。從近4年遺鷗種群數量變化來看,該項目在工程設計階段就施工對遺鷗等候鳥及其棲息地的影響缺乏考慮,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深挖、翻耕等物理方式對灘涂物理結構的破壞及其生態影響
深翻灘涂在清理互花米草根系的同時,也破壞了灘涂結構。通常情況下,小型底棲生物分布在0-5 cm的表層沉積物內[5],翻耕深度顯然超過小型底棲生物分布深度,致使貝類等鳥類賴以為生的灘涂底棲生物數量銳減,候鳥食物減少。
二、互花米草治理工程的生態恢復目標和時間性問題
互花米草分布區的生態恢復目標是什么?根據《互花米草治理區域生態修復技術指南(試行)》,修復區域內互花米草不再復發是最基本的要求,恢復原生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其生物多樣性才是生態恢復的實質性目標,其中包括作為鳥類棲息地的功能。天津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一期互花米草治理工程雖已竣工,治理后的灘涂遺鷗數量并沒有明顯回升,一方面說明治理區生態恢復效果沒有達到遺鷗棲息條件,濱海濕地生態系統結構、功能及生物多樣性的恢復還需要更多時間,另一方面也需要引起注意:生態治理修復工程導致特定物種棲息地短期減少的問題。
三、機械施工作業還可能對候鳥的棲息和覓食產生一定干擾。互花米草治理可能是遺鷗和其他鳥類數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據當地群眾反應,在完成力高海灘等幾個北部海灘互花米草治理后,高沙嶺地區部分沿海灘涂開啟了新一輪互花米草治理,目前已經完成了互花米草刈割,治理互花米草的灘涂翻耕設備已經到場,開始該片區灘涂互花米草的機械治理。該區域目前棲息著7000余只遺鷗及大量候鳥,一旦開工,北部幾個海灘候鳥數量銳減的狀況或將再次出現。
海洋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目的是恢復濱海濕地功能,保護候鳥棲息地,提高濕地對候鳥的承載力,更好地保護鳥類資源。天津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是天津市生態修復項目的標桿工程,對于天津地區生態系統質量及其穩定性的提升至關重要。基于以上分析,綠會綜合技術部建議天津市、區有關部門切實做好生態修復工程項目設計、施工及竣工后的環境監管,做好各階段的生物多樣性友好,具體建議如下:
1、生態保護修復項目設計決策時要注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及恢復。科學設定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目標,把保護項目區重要物種及其生境、維持生物多樣性作為生態恢復目標之一。同時在項目決策階段,充分考慮項目施工階段及竣工后的生物多樣性影響,特別是涉及到重要物種及其棲息地的項目,要在環境影響評價階段進行充分的論證,以盡量減少項目建設等生物多樣性的影響。
2、提倡生物多樣性友好型的施工策略。沿海地區進行生態保護修復,特別是涉及大型機械作業的生態修復工程,應考慮施工期對候鳥等野生動物棲息環境的影響,施工盡量避開3-5月、10-12月候鳥遷徙季節,最大限度地保護鳥類資源及其棲息地。
3、加強生態保護修復中新理念和新技術的應用,盡快調整當前互花米草分布區的生態治理修復方式。對于新的互花米草治理區域,應根據《互花米草治理區域生態修復技術指南(試行)》,基于適應性管理的原則理念,采取更為科學的、對候鳥和其棲息地影響更小的治理方式進行互花米草治理。
4、對于涉及重要物種棲息地、目前已經竣工的生態保護修復項目,建議加強關鍵物種等生物多樣性的長期監測,在適當時期開展生物多樣性影響后評估工作。
參考文獻:
[1].嚴靖,閆小玲,馬金雙. (2016). 中國外來入侵植物彩色圖鑒,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第244頁
[2].趙冬至. (2013). 入海河口濕地生態系統空間評價理論與實踐,海洋,第67頁
[3].王卿,安樹青,馬志軍,趙斌,陳家寬,李博. (2006). 入侵植物互花米草——生物學、生態學及管理;植物分類學報;566-567
[4].中交海建. (2023). 天津市海洋生態保護修復項目互花米草治理工程竣工驗收. 網址:
https://mp.weixin.qq.com/s/IGljFd-IXgnqBpFTUad8SA 引用日期:2024/03/22
[5].何蕾, 華爾, 劉曉收 & 張志南. (2019). 夏、秋季渤海小型底棲動物類群組成及分布特征. 生態學報 (08), 2794-2805.
文 | Syu
審 | ZYP
排版| angel
本文來自“中國綠發會”微信公眾號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