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申”聚兩會|課間十分鐘消失?委員建議對保障情況進行專項督查
當前,在部分中小學,“課間圈養”“課間十分鐘消失”乃至把學生變為“宅男”“宅女”等問題異常突出,不利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如何改善這一狀況?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上海新紀元教育集團董事長陳偉志將提交《關于規范學校辦學,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的提案》,呼吁相關方面多措并舉,規范學校辦學,將“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
提案指出,繼2021年4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中小學生體質健康管理工作的通知》提出 ,要“全面落實大課間體育活動制度……每節課間應安排學生走出教室適量活動和放松”后,2021年9月1日正式實施的《未成年人學校保護規定》進一步強調,“學校不得設置侵犯學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對學生在課間及其他非教學時間的正當交流、游戲、出教室活動等言行自由,設置不必要的約束。”
然而,現實情況卻并非如此。不少家長反映,所在學校課間不讓孩子去操場,不讓上下樓,不讓離開所在樓層過道,甚至不讓出教室……“這既影響學生體質健康,不利于培養學生運動興趣,還影響學生的學習效率與情緒,無疑加重了學生的學業負擔與焦慮。”陳偉志委員在提案中稱,調研發現,造成“課間十分鐘消失”的成因較復雜,主要存在三大現實沖突:
一是課堂教學任務重與課時緊張的沖突。近年來,各種進課堂任務增多,中小學各學科教學難度加大,部分學科老師不得已以拖堂方式搶課時,擠占學生課間時間進行加課,導致常規課間十分鐘、大課間30分鐘乃至午休時間常被教師“侵占”,用于學科教學。
二是學生自由活動與安全過度追責的沖突。現實中,學校常被視為無限責任主體,在發生學生安全事故后,相關方面尤其是學生家長普遍存在“過度追責”的傾向。在讓學生課間自由活動與防止學生出現安全事故之間,更多的學校及老師寧愿選擇后者,以此規避安全風險,這也是學生課間被“禁足”的關鍵癥結所在。
三是學校堅持教育規律與家長過度介入校務的沖突。當前,由于缺少“安全屏障”,學生在學校里哪怕與同學間發生一點肢體沖突,一些家長都會到學校“興師問罪”。這對學校正常教育活動造成了嚴重干擾。為防止被家長投訴、舉報,一些學校及教師就選擇“躺平”,擅自取消了一些容易引發爭端或安全風險的常規活動。
怎樣把課間十分鐘還給學生,讓“消失的課間十分鐘”重新回來?這份提案提出了四個方面的具體建議:
第一,開展專項教學督查。由國務院教育督導辦牽頭,會同團中央、全國婦聯和國家體育總局等部門單位,適時對各地學校保障學生課間十分鐘情況進行專項督導和檢查,對落實相關制度不力的地區和學校進行問責。要推進學校把保障學生課間十分鐘作為基本辦學制度,納入到學校教學與管理活動的考核內容,切實糾正部分教師“拖堂教學”的不良習慣。
第二,恰當分配學科課時。針對近年來增加的體育、美育、勞育等課程課時,要建立科學的配置及調整機制,避免各學科教學“搶課時”,影響總體課程教學方案的落實。對于各地自行增加的國家課程方案之外的“進課堂”任務,相關方面要建立嚴格的論證和審核制度,杜絕地方自行“增壓”,加重學生的課業負擔。
第三,合理界定安全責任。教育部等五部門早在2019年就發文明確,學校“不得為防止發生安全事故而限制或取消正常的課間活動、體育活動和其他社會實踐活動”。對此,需要完善學生安全事故責任認定與賠償機制,對于已盡到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責任的學校及教師,要建立免責制度;同時,要健全學校安全事故賠償機制,通過校方購買責任險、學生(家長)購買人身保險、地方建立安全賠償準備基金等方式,以減輕學校的賠償壓力,有效化解各種糾紛。
第四,完善家校共育機制。關鍵是要切實發揮好家長委員會的功能作用。當前,我國廣大中小學大多都已成立家長委員會,但是家長委員會的功能有所異化,有的淪為擺設。為此,要按照建設現代學校制度的要求,進一步構建和諧、有序的家校關系,督促所有中小學都要依規成立家長委員會,明確家委會的職責范疇及議事程序,有效發揮家委會參與管理、履行監督的作用,更好形成家校共育的共識與合力。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