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蘋果宣布放棄造車,小米汽車真的掉坑里了?

蘋果宣布,放棄造車。聽到這個消息,雷軍表示非常震驚。不過,第二天,雷軍就告訴果粉,蘋果不造車了,以后小米SU7就是果粉最好的選擇。還有更多的網友在嘲諷雷軍,認為雷軍被蘋果忽悠了。蘋果公司半場跳船,雷老板卻押上全部戰績和聲譽,暫時下不來了。為什么投資了十年,砸了上百億美元的蘋果公司,突然就不造車了?這豈不是上百億打水漂了嗎?在一眾傳統大車廠的圍剿之下,小米汽車還能殺出重圍嗎?

說實話,現在的情況下,雷軍急不急不知道,但網友們確實替雷軍捏了一把汗。小米汽車遲遲沒有上市,把籌碼都押注在價格上了。它的供應鏈,硬件配置,還有一些軟件配置,都已經曝光了,唯一的懸念就是價格。把價格作為懸念留在最后,這是一個非常冒險的舉措。為什么呢?因為小米SU7的配置公開了,它的成本就暴露在友商的眼睛里了。外行看不出小米SU7的成本,難道友商還看不出來嗎?
比亞迪、吉利拿著小米SU7的PPT,一眼就知道,這玩意兒成本多少錢了。然后,再圍繞小米SU7的成本,全方位圍剿,小米SU7還沒上市,就已經被按在地上踩踏了。

在20到30萬的價格區間,極氪007起售價20.99萬,凱迪拉克CT5賣21.96萬,特斯拉model 3賣24.59萬,問界新M7賣24.98萬,特斯拉Model Y賣25.89萬,全新極氪001賣26.9萬,還有上汽的智己LS6,長城藍山,奇瑞星紀元、智界S7等。今年,理想還要發布L6,蔚來也將推出阿爾卑斯子品牌,殺入20萬級別。小米SU7不管定價在哪個位置,都已經站滿了競爭對手。
雷軍以前賣手機,搞饑餓營銷,極致性價比那一套,在汽車市場根本行不通了。在15到20萬之間的價格區間,同樣擠滿了對手,如吉利銀河E8、比亞迪漢、比亞迪唐、比亞迪宋L,還有深藍S7、零跑C11、哪吒S等車型。尤其是吉利和比亞迪兩家,對小米SU7形成了包夾圍攻之勢。不管小米怎么出招,都將陷入吉利、比亞迪的車海戰術之中。

小米SU7在造勢大半年后,也即將迎來交答卷的時候。3月份,小米SU7就要正式公布最終的定價,開啟預售,到4月份就要全面進入交付環節了。那么,小米汽車除了價格,還能打出哪些賣點呢?在隊長看來,小米SU7的對手很多,但雷軍不一定就會輸。
首先,小米SU7的曝光率是遠超同行的。雷軍依然沿用了一種“將懸念保留到底”的營銷方式。這種營銷,讓小米SU7尚未上市,就在輿論場上拉滿了期待值。只要曝光量夠大,就一定會有轉化。小米SU7不要奢望,一炮而紅。因為如今的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是一個紅海市場,跟當年的手機藍海市場完全不同。
在這個紅海市場里,要想一擊即中,一炮而紅,是一種奢望。小米SU7的目標應該是首月賣出5000輛,再慢慢爬坡到月銷一萬輛,就已經成功了。像華為新問界M7那樣,一波拿下8萬張訂單,對小米SU7而言,目標就太高了。

小米SU7在營銷上,要高調,高舉高打,但在訂單轉化上,應該保持一種穩步前進的心態。
其實,華為問界也經歷了三大產品的失敗。第一個是賽力斯SF5,銷量過于慘淡,直接干停產了。第二個是問界M5,銷量從最快破萬,又跌入谷底,月銷不到3000,現在也沒賣多少。第三個就是老款的問界M7,因定價過高,沒打起來。直到華為Mate60重返5G,華為借勢推出全新M7,把價格降了下來,并配套更先進的華為智駕系統,才讓問界品牌真正地站穩腳跟。
小米SU7不應求快,而應求穩。

其次,小米擁有遍布全球的經銷體系。小米SU7不應把市場鎖定在中國,而應該放眼全世界,尤其是歐洲純電市場。名爵4純電汽車就在暢銷歐洲,成為比肩特斯拉的存在。小米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全球經銷網絡,立足中國,放眼世界,賣到歐洲去。
其三是,小米擁有生態鏈優勢。目前,小米是中國生態鏈最為完善的數碼制造集團,從手機,智能音箱,到電視、空調、冰箱、洗衣機、電飯煲以及智能門鎖等,全部自成一體。小米汽車也是小米生態中的一環。在車機系統上,小米物聯網也許能展示出不少的新意,打出一些差異化。
為什么蘋果放棄造車呢?其實,不是蘋果不想造。如果蘋果不想造,就不會投入上百億美元研發了。核心在于,蘋果控制不了汽車供應鏈。全世界都知道,蘋果手機的利潤極高。可這些利潤怎么來的?就是先扶持供應商,把供應商帶起來以后,再壓縮供應商的成本,并打造備胎,從供應商身上拿走更多的利潤。如果供應商敢反抗,立即就一腳踢出去。

可汽車供應商不同于手機供應商。手機供應商太弱勢了,但汽車供應商都非常強勢。比如寧德時代,蘋果敢踢掉寧德時代嗎?全球動力電池大廠就四家,分別是寧德時代,弗迪電池,韓國LG以及日本松下。這四大廠商都不可能唯蘋果馬首是瞻,也不可能給蘋果讓利。手機廠在汽車供應商面前,一點面子都沒有。
如果沒有供應商的配合,光靠蘋果一己之力,根本打造不出一款驚世駭俗的電動汽車。蘋果最多也就是把IOS系統,搬到電動車上,其他的就跟小米沒啥區別了,該堆配置,就得堆配置,該拼性價比,就得拼性價比。
而且,蘋果手機產業鏈正在進行“去中國化”,可它的汽車供應鏈是絕對繞不過中國的。蘋果曾動員寧德時代赴美建廠,卻以失敗告終。也就是說,在電動汽車領域,蘋果既不能成為第二個特斯拉,也無法擺脫中國供應鏈。更重要的是,美國各大車廠都在放棄純電汽車研發,轉而去做混動汽車了。除了特斯拉,福特、通用、克萊斯勒的電動汽車業務全都在虧損。歐美各國推廣純電汽車的熱情也都消磨殆盡,放緩了碳中和的目標,降低了電動化的標準。

做混動汽車,蘋果就更不擅長了。這也恰恰證明,問界汽車、理想汽車、比亞迪汽車的混動路線,都是無比正確的。反倒是專攻純電的蔚來、高合、小鵬等新勢力,都陷入了增長的瓶頸。
小米SU7最大的短板,不在于技術,而在于純電。純電轎車市場太小了,充電樁體系短期內難以完善。對小米汽車而言,不要想著一炮而紅,穩扎穩打,穩步前進,才更切合實際。
小米SU7就算失敗了,它也為中國汽車的價格戰,貢獻了一份不小的力量。

不求一炮而紅,但求穩中求勝。造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要害怕失敗,也不要害怕第一炮打不響。華為經歷過的失敗,小米也都可以吸收經驗與教訓。SU7只是開始,小米汽車也才剛剛開始。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