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消失”的華西村
“中國新聞網”微信公號11月17日消息,華西村似乎“消失”了。

昔日,被譽為“天下第一村”的華西村,一舉一動總是受到萬千矚目。當吳仁寶老書記將1.5億獎金捐給集體,有人說這是作秀;當華西村為村民蓋起一座座別墅,有人說這是炫富;當各種山寨建筑出現在華西村,更有人說這是吃飽了撐的……就連珍藏在華西龍希國際大酒店60層的那座1噸重的金牛,至今有人提起來的語氣還是充滿不屑:“有這錢干嘛不好!”
只是時間一長,大家對華西村的“熱情”逐漸消退,而華西村現在又是什么樣子?
“天下第一村”的改革開放40年
提到華西村,多少人的印象還停留在“天下第一村”上。
“村中大道上,掛著蘇B車牌的寶馬、奧迪等豪車不時閃過;從空中俯瞰,家家戶戶入住的歐式別墅如棋盤般整齊劃一。”如今的華西村曾讓許多人羨慕不已, 卻也讓許多人忘記了它曾經有多“窮”。

據新京報報道,1961年,華西村集體財產累計1764元,欠債2萬元;667個村民,每人每天只有半斤口糧。那時候的華西村用“一窮二白”來形容都算輕的。為了改變現狀,時任村支書的吳仁寶冒著被定性為“走資本主義道路”的巨大風險,帶著華西村民建起了一個小五金廠,才賺到華西村的“第一桶金”。到1976年時,華西村工副業產值已達28.2萬元。
1978年底,改革開放拉開序幕,大批村莊開始“分田到戶”,一向大膽的華西村卻在這時候停下腳步。在吳仁寶看來,華西村集體家大業大,只能統,不宜分。他抓住中央文件中“宜統則統、宜分則分”的精神,堅持守住華西村的集體經濟道路。但華西村卻沒有遠離市場經濟,而是積極地把握住改革開放帶來的每一個機遇。
1985年,吳仁寶鼓勵村民每人拿出2000元入股,由村委會統籌安排到各個企業,企業賺錢,村民分紅。但在那個年代2000元可不是小數目,相當于一個華西村民三年不吃不喝賺出來的工資。有人質疑、有人反對,但最終幾乎所有人都入了股。后來的華西村,也用事實證明了當初的決定是正確的。1994年,已擁有鋼鐵、毛紡、化工、鋁型材、鋼型材、帶管等45家企業的華西村組建了華西集團。

1999年,現任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提出應當以上市的方式倒逼企業完善產業制度和管理制度。21人的投票表決中,吳仁寶是唯一的反對票,但他還是聽從了大家的意見。不多久,華西集團A股在深圳上市。進入21世紀,華西村開始吸納周邊村落共同發展,總面積超過35平方公里,比澳門還要大,人口也從2000人增至3.5萬。
但就在2年后,吳協恩一上任就干了一件“大事”——連續關停周邊村的9個工廠。當時,這9個工廠都在盈利,這一做法招致許多不滿和反對,也導致吳協恩多了一個“關廠書記”的稱號。直到2012年,多年累積的鋼鐵產能嚴重過剩,鋼價暴跌,資金鏈斷裂的鋼廠比比皆是。也正是此時,“關廠書記”才真正被人理解。
自改革開放算起,1978年華西全村交稅28.18萬,2017年底交稅13.56億,增長了4811倍;村民的人均年收入從1978年的220元,增長到現在的9.05萬元,增長了410倍。正如吳協恩書記所說:“華西村能有今天,靠了改革開放;華西村走向明天,更加離不開改革開放。華西村改革開放的40年,就是思想不斷解放的40年……”
從未遠去的 “吳仁寶精神”
盡管距離吳仁寶去世已經過去5年,但華西村人們提起他的時候,言語間依然熟稔親切,三句不離“老書記”,仿佛這位老人并未離開。

吳仁寶的故居在遍布洋房別墅的華西村算是“另類”,房子陳舊,陳設簡單,吳仁寶一生都沒有搬離這里,因為他始終在踐行自己的“三不原則”:不拿全村最高工資、不拿全村最高獎金、不住全村最好的房子。
吳仁寶一生中最具爭議的行為之一,應該就是他將政府給予他的1.5億獎金捐出,當時“作秀”一說的傳播之廣,讓多少人信以為真。但吳仁寶卻只用一句“既然有人說我是作秀,那我就作一輩子”淡然回應。
而他也真的“作”了一輩子。

時至今日,吳仁寶一生廉潔奉公、心系人民的精神在華西村都影響廣泛,講解員何葦就是其中之一,“不然你以為我怎么會放棄公務員這個‘鐵飯碗’來這里。”何葦的老家在貴州,算上今年,她已經在華西村工作生活了近20年。
何葦出生在貴州農村,自小家庭條件不好,家中重男輕女的風氣更讓她這個女孩子吃盡了虧。因為家庭關系,何葦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要改變命運,她只有“讀書走出去”這一條路。但母親卻固執地認為,女孩子終歸要嫁人,讀書無用。“多虧我爸爸,是他堅持送我上學”,何葦的學業是父親用“私房錢”一點一點供出來的。而她“走出去”的第一站,就是華西村。
何葦感慨于華西村的發展前景,吳仁寶老書記的帶領也讓她對華西村的未來充滿信心,于是她毅然決然放棄了已經板上釘釘的公務員工作,先后通過5次考試,終于留在了華西村。“現在,我在華西村一共有3套房子!” 何葦說出這句話時,語氣中的驕傲藏都藏不住。
何葦幾乎每次提及吳仁寶,都會在“老書記”前再加上“我們”,尊敬中多了幾分親切。在何葦心里,吳仁寶的精神帶給她的影響也尤為深刻。吳仁寶時常說“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正是她選擇如今這份工作的原因之一。
何葦說:“要從我開始改變我們家族的命運”,而她的命運何嘗不是早早就與華西村緊緊聯系在了一起呢。
真實華西村:一個沒有廣場舞的地方
華西村其實并不算繁華,尤其清晨傍晚,除了偶爾駛過的車聲,很少聽到什么大的動靜。
天蒙蒙亮時,已經有村民駕船出行,河水在還不夠通透的陽光照耀下,泛著綠色,空氣中夾著絲絲霧氣。新的一天,總是這樣開始。

初冬時分,華西村的游客不算多,偶爾出現一個拿著相機或者手機拍照的人,基本就可以確定是來玩的游客。問起他們來華西村的原因,最多的回答是:“好奇,來看看。”
盡管每家每戶都有車,但大都市的車水馬龍在華西村還是很少見,真實的華西村比想象中要安靜很多很多。如果要選出一個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刻,大概是晚餐時間的龍希酒店自助餐廳。許多村民也會在酒店開席時到這里來吃一頓“好的”,尤其小孩子,一進到餐廳里便一個個奔跑著玩鬧起來。
和其他地方的“夜生活”大為不同的是,當傍晚時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廣場上的燈光與音樂響起,卻不見跳廣場舞的人群。這里人們的夜間娛樂生活,大多在文體中心進行。

籃球館、羽毛球館、健身房、棋牌室……甚至連電影院都有,外部其貌不揚的文體中心,內里卻是把幾乎所有娛樂休閑項目涵蓋了一個遍。


如今的華西村,似乎在喧囂和沉寂中找到了一個完美的平衡點:舊日農村的寧靜祥和與現代都市的進步變革,在華西村得到了很好地融合。而這一切,也正是華西村在改革開放40年來不斷求變的歷程中,一點一滴收獲而來。
(原題為《“消失”的華西村》)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