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華西村掌門人談人才變形計:留洋開眼學技術,入藏體驗苦環境
“未來的競爭,不再簡單是行業的競爭、產業的競爭,而是人的競爭。抓住人這個最核心的因素,你才能長盛不衰。”
對澎湃新聞(www.usamodel.cn)記者說這話時,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顯得異常清醒。
在過去數十年間,被譽為“中國第一村”的華西村,在歷史的大浪淘沙中,不僅成為中國為數不多的、堪稱最成功的“常青樹”,也算得上我國現代化奇跡的一個絕佳的注腳和縮影。

1978年,當中國絕大多數農村尚在溫飽線上掙扎時,華西村在老書記吳仁寶“抓生產、促革命”的帶領下,實現了全村交稅28.18萬元。
40年過后,吳仁寶的四兒子吳協恩掌舵下的華西村,更是收獲了漂亮的成績單。去年年底,華西村交稅已達13.56億元(相當于中西部一些縣的年財政收入),增長了4811倍;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從1978年的220元迅猛增長到9.05萬元(相當于全國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7倍多),增長了410倍。
11月13日,由中國記協組織的、全國約50家媒體人士參加的“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 全國新聞界踐行‘腳力、眼力、腦力、筆力’江蘇行”來到華西村采訪調研,并與華西村“掌舵人”吳協恩舉行座談。
面對過去40年的輝煌成績,吳協恩只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他說,現在的華西又處在“改革開放再出發”的階段,“不出發,什么也沒有。不‘再出發’,已經有的也一樣會失去”。
據他介紹,自2017年起,華西村正式實施了用人改革、制度改革、股份改革等“三項改革”,其中“用人改革”排在首位,其目的就是“讓人員沒有內外之分,讓大家得到一視同仁”。

如果說,過去華西村的成就多是建立在“本地人”奮斗的結果上的話,如今的華西村更像是個具有國際范兒的、縮小版的“中國村”。據吳協恩介紹,目前華西村的企業高管中39%、中層干部中59%、員工隊伍中超過92%都不是本地人,而是來自于“五湖四?!保踔劣械墓?00%來自于“五湖四?!薄?/p>
吳協恩對年輕人才的培養尤其重視。他說,“每個年輕人都是一塊玉,華西的希望,不在過去,而在未來,而年輕人就是華西的未來”。現在,不少鄉村甚至縣城,擁有知識的年輕人才外流,已是通病,但在華西,年輕人的返鄉率卻高達99%之多。
“我們華西的孩子出去上大學后,包括海外留學的,99%的都會回來。”吳協恩笑著說,不僅如此,“(華西)出去一個男的,會帶一個女的回來;出去一個女的,還會帶一個男的回來”。這不僅僅因為華西富有,還因為“城里有的配套和公共設施,村里都有”,更重要的是,村里有他們可以施展才華的平臺。
人才不僅在華西村能夠施展才能,還隨著華西在全國甚至全球的產業拓展和擴張而遍布國內外。目前,華西村在云南開采大理石,在重慶和湖北建設農商城,到美國搞并購和芯片開發,到波斯灣開展海洋工程,到日本學種大米,到莫桑比克開采花崗巖,到秘魯、阿根廷捕魷魚?!叭A西涉足的產業,從天上到地下,從陸地到海洋,從國內到國外”,而“華西人”也隨之遍布全球。
為了給華西儲備、鍛煉、培養人才,吳協恩談了“人才變形記”的故事。不僅把干部送到美國、日本等發達國家去“開眼界”、學技術,送到EMBA課堂去學管理,還會把干部送到西藏、青海、貴州等條件艱苦的欠發達地區與當地民眾“同吃、同住、同勞動”,特意讓他們去體驗“高原反應”,哪怕不少人需要吸氧甚至要掛水。
返回華西后,干部還要登上“青年智慧論壇”去演講,談經歷、談感受、談體會。不少人會反思:“我們條件再苦,工作再累,不可能有他們苦、他們累”,“在華西有這么好的條件,還有什么理由不干好自己的工作呢?還有什么借口好去抱怨呢?”
但作為一村之長,吳協恩考慮得更多的,還是要創造條件把華西村建成一個“農村都市”——既要有都市的功能和品質,如滿足各類群體所需要的文體活動中心、健康體檢中心、月子療養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還要不失農村的特色。最終目標是,把華西建設成“兩個一百年”(百年企業、百年村莊)。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