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追夢故事|公司白領返鄉創業建農莊:帶鄉親們一起致富
【編者按】
春色漸濃,萬象更新。2024年全國兩會如約而至。澎湃新聞與你共赴這場“春天的盛會”,關注各行各業的一線工作者,記錄他們的“追夢故事”。本篇關注辭去旅游公司高管職務回鄉建農莊的羅霄。他如今已經成為當地鄉村文旅的帶頭人,不僅自己賺錢,也要帶鄉親們一起致富。
高山之下,一片200多畝的土地上,有小溪、竹林、稻田、果園;田園間的幾棟古樸老屋,設有餐廳、民宿、書屋;戶外還有不少農事和民俗體驗項目。
這就是羅霄的生態農莊——他自己也稱之為“田園綜合體”,位于湖南省桂東縣寨前鎮槐村。

羅霄的生態農莊。受訪者供圖
這個農莊是羅霄31歲時創辦的。那一年,他辭去旅游公司的高管職務,回到家鄉創業,幾年下來闖出一條農業與旅游結合發展的路子。他每年可為村里帶來約五千名游客,將客人分流給其他民宿和景區,還帶動了村里黃糍粑等土特產的銷售。

羅霄 本文圖片除標注外,均為澎湃新聞記者 朱遠祥 圖
如何幫鄉親們轉變保守的傳統觀念,實現“一起賺錢”?羅霄坦言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這需要時間,但我會朝這個方向去做。”
在鄉村旅游領域嶄露頭角的羅霄,入選了文化和旅游部2022年度鄉村文化和旅游帶頭人支持項目的名單。
“有情懷、有激情、有辦法。”桂東縣委副書記、縣長劉真對羅霄的評價很高。她向澎湃新聞介紹,近年來,桂東充分發揮“氧”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康養、民宿為特色的鄉村旅游產業,“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縣里的經濟也就活了”。
羅霄返鄉創業的田園夢想,與縣領導的發展思路“不謀而合”。
追逐“田園夢”,城市白領返鄉搞農業
位于湘贛邊界的桂東是一個山區縣。從縣城出發駕車15公里,便來到寨前鎮槐村——羅霄的家鄉。
羅霄的名字很容易記——跟這里的羅霄山同名。2024年1月中旬,冬日的陽光明媚溫暖。澎湃新聞記者在槐村見到了羅霄。他站在農莊門口等候,一見面便露出憨厚笑容。上身的淺色西服襯出他黝黑的膚色,腳上一雙皮鞋沾滿了塵土。
“他本身皮膚很白,比我還白。”羅霄的妻子付菀笑道:“這些年他天天在田里土里曬,就曬成這樣了。”
1985年出生的羅霄,讀大專時學的專業是旅游與酒店管理,2006年畢業后在長沙、張家界做了五年導游。后來他轉型做企業管理,在湘西一家銷售旅游產品的公司做高管,負責銷售、客服、企劃等。此外,他還在張家界等地做了兩年多的導游培訓。
“我在張家界是非常有名的導游培訓師。”羅霄翻著手機里的幾張老照片——他拿著話筒在臺上演講,下面密密麻麻坐著一群人。

對導游們進行培訓演講的羅霄
正是在那個時期,羅霄認識了做導游的株洲女孩付菀。
“那時聽了他的課,對他印象不錯。”付菀回憶,有次她和朋友去長沙岳麓書院,羅霄便主動當起了向導。“聽他講岳麓書院的文化,講每塊牌匾背后的故事。我覺得講得特別好,就很欣賞他。”
2015年,羅霄和付菀結婚了。婚后第二年,羅霄提出,要回桂東老家“搞農業”。
“他那時做管理和培訓,發展也挺好的。”付菀當時的態度是“不反對也不支持”,“畢竟從旅游到農業,跨度特別大,我心里對他完全沒底”。
為什么要返鄉創業?羅霄坦承自己“有那么一種情懷”。“我從小就對農業感興趣,我覺得做農業也能發家致富。他說,作為山區的桂東氣候涼爽,有潛在的旅游資源,將農業和旅游結合起來“肯定有前途”。
羅霄的想法,得到曾任村支書的老父親的支持。
發展農業,首先需要土地。羅霄選中了一塊“鬧中取靜”的地盤——村里一棟相對獨立的老宅,周邊是稻田、菜園、小溪和竹林。他通過土地流轉,把這一片約210畝的土地租下來。
老宅是整個農莊的核心。這是一棟建于1986年的泥磚房,多年前就無人居住,屋里屋外長滿了雜草。羅霄租下老宅后,先請房屋檢測機構對老宅進行安全檢測,評估為B級——這說明房屋的結構承載力能滿足正常居住。于是,他對老宅進行了簡易修繕。

修繕后的老宅
此外,羅霄對老宅邊上的烤煙房、牛欄進行了翻修,將其變成農莊的接待服務中心和餐廳包廂;他用木頭在路邊搭建簡易的迎客牌坊,上面蓋著稻?;為了突出鄉村“土”味,他還弄來兩輛生?的老式自行車,隨意擺放在院落里。

烤煙房改造成了接待服務中心。
羅霄的生態農莊,就這樣具備了原始雛形。
打造田園綜合體,展示農家“桃花源”
羅霄的農莊面積有兩百余畝,其中130畝是稻田。民以食為天,返鄉創業的羅霄,首先做的就是當農民種糧食。
羅霄的“創業”,令許多村民搖頭——村里的孩子讀書后走出大山,不就是為了不當農民嗎?
“新農民”羅霄種水稻,跟老一輩的村民不一樣。他強調兩個字——優質,不但選用優質的品種,還給自己立下規矩:不打農藥。
水稻的生長周期一般有三四個月,長期不打農藥如何避免病蟲侵害?羅霄的方法是錯開病蟲害的高峰期,“別人插秧的時候,我才播種。我遲一個月。”
2021年,羅霄到外地學會了水稻直播——將發芽的種子直接播入稻田,從而省去育秧、插秧等環節。面對許多老農民的質疑,羅霄成為全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直播方式大大節省了勞動力投入,還提高了水稻產量。“畝產毛谷1100斤,干谷也有950斤。”羅霄嘗到了“創新”的甜頭。
建設優質水稻基地的同時,羅霄打出了第二張牌——果園。
在稻田對面的山坡上,羅霄租了幾十畝果園。他先后種植了獼猴桃、藍莓、黃桃,很快結下累累碩果。在水果的銷售方面,羅霄利用自己以前銷售旅游產品的經驗和資源,讓果園里的產品供不應求。

羅霄展示果園里的獼猴桃。資料圖
“路上擺攤的賣四五塊錢一斤,他可以賣到12塊錢一斤。”槐村的村支書陳建東感嘆,羅霄的思路“跟一般的年輕人不一樣”。
有創業雄心的羅霄,在前進路上并沒有貪功冒進。直到2022年元旦,他才打出謀劃已久的第三張牌——農家餐廳。
羅霄給餐廳取了個名字——槐村里田園餐廳。他裝修的一個大廳、六個包廂,可同時滿足一百多人用餐。食材上,他幾乎都采用村里的“土味”,包括山上的蘑菇、冬筍,溪河里的魚蝦螺螄,以及自己生產的優質大米,鄉親們做的黃糍粑、種的葉子菜、烘的臘肉、釀的米酒……

農莊里的一處田園餐廳。受訪者供圖
2023年7月,羅霄再次出牌——推出民宿。此時,桂東縣的民宿產業發展迅速,羅霄當然不會錯過這樣的商機。
桂東曾是國家級貧困縣,2017年脫貧“摘帽”。這里地處羅霄山腹地,平均海拔近900米,森林覆蓋率約82%,縣域負氧離子含量平均每立方厘米4.6萬個。2012年,桂東被大世界基尼斯總部認定為“負氧離子含量最高的縣”。
“來桂東,我‘氧’你”,是近年來桂東縣常用的一句宣傳語。得天獨厚的康養條件,讓這里的民宿發展具有自然優勢。

位于竹林邊的民宿
“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民宿,都是旅游帶動的。”桂東縣旅游服務中心主任曾曙光對澎湃新聞說:“桂東卻是倒過來,這幾年民宿發展起來了,倒逼旅游的發展。”
桂東的民宿,源于早年間的“農家樂”。2018年后,以避暑、康養為特色的民宿,在桂東的許多村莊如雨后春筍般地增長。2023年,全縣的民宿已有900余家。
羅霄新建的民宿,也突出了環境這一優勢。他在小溪旁、竹林邊建了6棟小木屋。游客躺在小木屋的床上,可聽見淙淙的溪水聲和竹林里的鳥叫——簡直就是世外桃源。
羅霄喜歡從游客的角度去揣摸和構思。他從楠竹林里辟出一條小道,在里面建了一個書屋和喝咖啡的場所;在小溪拐彎流過的稻田邊,他搭建了一個簡易茶樓,桌上擺著可以圍爐煮茶的器具、幾枝鮮花,以及可播放輕音樂的藍牙小音響;在田園里,游客們可以參加犁田、除草、割稻谷等農事體驗活動,小朋友還可以在田邊玩滑梯、蕩秋千、喂兔子……

游客們在農莊體驗收割稻谷。何麗 圖
田園風光、農事體驗、吃住玩樂,這就是羅霄關于“田園綜合體”的夢想。

羅霄在田邊的茶樓煮茶。
讓村民融入農莊,讓游客“逛”村
慢工出細活。經過七八年的打造,羅霄的田園綜合體初具規模了。他將農莊命名為“潤和”,將果園命名為“碧水藍天”;那6棟小木屋的民宿,則被賦予一個清新的名字——“聽溪清舍”。
民宿、餐廳、田園、果山,羅霄的潤和農莊成為農業與旅游結合的載體。如何吸引前來消費的人流?羅霄的妻子付菀功不可沒。
羅霄返鄉創業的第二年,心疼丈夫的付菀也回到桂東,在縣城辦了一家旅行社。在夫妻倆的努力下,長沙、衡陽等地開辟了來桂東槐村等地的5天4晚鄉村游專線,每年可帶來游客四五千人。
“他最大的作用是兩個,一是帶大家轉變觀念,二是引流。”寨前鎮黨委書記陳利橋評價羅霄時說,從槐村分流出來的游客,分散到其他村,“還輻射到其他鄉鎮”。
在羅霄等人的帶動下,全村的民宿目前已發展到22家,全鎮則有了138家。
“他們那里環境好、空氣好,溫度適宜,人也很純樸。”來自廣東中山的游客郭伍秀告訴澎湃新聞,她已經連續四年帶“一幫朋友”來槐村康養,每次都會到羅霄的果園摘黃桃,她覺得“其樂融融”。
據羅霄介紹,在當地創業貸款等政策的扶持下,他這些年陸續為農莊投入三百多萬元,一年約有三十萬元的利潤。“回本的話,大概還要三四年。”他說,在當地政府完善了交通、環境等硬件設施后,他現在琢磨的,是如何讓農莊提質升級,如何在旅游淡季通過民俗文化來吸引游客。
澎湃新聞記者在農莊采訪羅霄的當天,正碰上桂東縣委副書記、縣長劉真來此調研。在桂東工作了10年的她對羅霄頗為了解。“有情懷、有激情、有辦法。”劉真說,以羅霄為代表的鄉村文旅帶頭人,對宣傳推介桂東助力很大,桂東縣已將鄉村旅游作為富民強縣的“重要抓手”,“老百姓的腰包鼓了,縣里的經濟也就活了”。
羅霄的腰包,的確開始鼓了。但他并不滿足于此,他希望將鄉親們也“融入”進來。
“這個村子和村里的人,就是我這個農莊的根。”羅霄說:“沒有他們,我就是飄浮的。只有他們融入進來,我才是有根有源的。”
槐村有1800多人,土地流轉和務工是村民們的主要收入來源。
村民“融入”羅霄的農莊,最直接的途徑有兩種:一是到農莊務工,二是向游客賣土特產。對于前者,每年的旅游旺季和農忙時節,來農莊務工干活的村民有六七十人;至于后者,羅霄利用農莊這一平臺,向游客銷售村里的紅薯干、臘肉、冬筍、土雞蛋等農家特產。
最讓羅霄上心的,是村里黃糍粑的銷售。桂東的黃糍粑遠近聞名。槐村的村民胡桂招有祖傳手藝,但以前只是在春節前做些黃糍粑,挑到集市上去賣。
“平常不敢做,賣不出去的話就會發霉。”胡桂招說,2023年年初,羅霄帶他到外地考察,學會了低溫貯存、真空包裝的技術活。于是胡桂招買來機器,但仍不敢擴大規模。“他(羅霄)讓我放心做,萬一賣不出去他來負責。”胡桂招在羅霄的鼓勵下專心生產,一年來銷售黃糍粑一兩萬斤,如今在門口豎起了“胡師傅黃糍粑”的招牌。

羅霄和胡桂招討論黃糍粑的貯存方法。
“你做糍粑的我推糍粑,你做干貨的我推干貨。大家榮辱與共,一起賺錢。”羅霄覺得,他可以利用農莊游客多的優勢,把村里的土特產“包裝起來賣出去”。
槐村有位篾匠,能熟練編織筐籮等農用器具。羅霄動員他織些工藝品賣給游客,老篾匠覺得織那玩意沒意思,擔心賣不出。
“我可以跟一家承諾銷售5千斤(農產品),但如果跟村里每一家都承諾5千斤,我破產也完不成。”羅霄覺得鄉親們轉變保守觀念很難,決定帶幾個“跟我走的”先富起來,再帶動其他人,“這需要時間,但我會朝這個方向去做”。
采訪結束后,羅霄坐在小溪邊的一張椅子上——這是他經常獨自靜坐和“構思”的地方。他說,他內心藏著一個“還沒喊出來”的口號:“槐村,一個可以逛的村”。
“游客喜歡逛街,我的想法叫‘逛村’。”他笑著說:“如果游客們挨家挨戶去‘逛村’,看到喜歡的土貨就買,那咱全村的經濟不就活起來了?”

設計 白浪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