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深觀察|11年前老“青椒”再談“大學老師累趴在假期”

近年來,每到寒暑假結束時,網上總有人會傳播“大學老師,累死在假期”之類的文章,作為大學老師,自然身邊有親戚朋友會熱心轉發給我。殊不知,這種文章其實源自11年前《文匯報》的一篇調查報道,而當年的我正是其中被采訪的四名“青椒”之一,真是“吃瓜吃到自己頭上”了。
據我觀察,如果把最近十余年內關于高?!扒嘟贰钡拿襟w報道做一個統計的話,《文匯報》2013年3月1日“本報實習生 楊杰 黃啟哲”撰寫的《大學“青椒”壓力調查》可能是傳播范圍最廣、頻次最多的報道之一。每隔半年、每逢寒暑假放假或新學期開學之際,它就會被各類自媒體改頭換面但經年累月地不斷轉載,題目往往改成更聳人聽聞的《大學老師沒有倒在課堂,卻累趴在了暑假!》《大學老師,累死在假期》《青椒的寒假,比上課還累》之類。

2013年《文匯報》有關“青椒”調查報道的版面
這11年,高教圈卻還在把這篇“舊聞”報道反復當成“新聞”來轉發不絕。青年教師在職業發展過程中的這些真實遭際和困惑,似乎時隔十多年,還是能引起一波又一波后浪“青椒”的共鳴。這本身就是一個現象,一個心理投射,至少是反映了一些問題。
社會上對于大學老師的一種常見看法就是,每年有接近三個月左右的寒暑假,因此是“有閑階級”,這當然并不準確。許多人會利用這段時間進行學術研究,包括閱讀文獻、撰寫論文、進行實驗或數據分析等。一些學術團體也會將重要的學術年會安排在假期,通過學術研討活動與其他同行交流研究成果。盡管在假期期間可能沒有正式的授課任務,但老師們也會利用這段時間進行教學準備、更新課程大綱和教學方案等。此外,一些教學技能提升和專業培訓,國家科研項目的申報準備,也多需要占用假期。
上述羅列之種種,僅是對大學教師假期生活狀態的中性描述。倘若我們“上價值”到韋伯所言“以學術為志業”的高度,無論是梁漱溟所講的“學問中人”還是“問題中人”,教學與研究都不會是八小時內外截然分開的職業。
然則忙與累又是兩種狀態。全身投入,興趣與職業緊密咬合,三月不知肉味,那是忙并快樂著;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異化勞動累成狗,那是困死在系統里。這十余年間,高校學術生態、治理水平和教育評價改革都發生了巨大變化,當初報道中“青椒”們吐槽的一些現象,隨著近些年來的“破五唯”而有所緩解。但也還有一些頑瘴痼疾,諸如教學與科研兩張皮的問題,沒有得到根本改變。
教學過程是教師自身教學科研等各方面能力的綜合呈現。教學與科研絕非互不相干,科研必須及時反哺、反饋于教學。好的教學一定是科研驅動式的教學,必定能夠直面經濟社會發展和現代化歷史進程中的重大現實問題,不僅教師自身要全身心投入這一研究過程,還能夠在課上課下調動學生積極性、帶動學生走向實踐。
所以一個大學教師的寒暑假,本就是在研讀經典前沿文獻、帶隊學生社會實踐、準備課程大綱教案等多角度打怪升級的過程中,朝著無限趨近“六邊形戰士”的方向前進的。這樣教學相長、教研互促的忙與累,能夠通過教師個體的成長和勞逸結合、張弛有度而得到緩解。
而青年教師所普遍焦慮的忙與累,是平時被文山會海中的形式主義沖擊得稀碎、寄望于寒暑假的整塊時間進行找補而不可得的“瞎忙”,是技術賦能剛剛解放了手腳卻又被各種“指尖上的形式主義”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后的“白累”。大好的時光,應該投入到真正的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中去,投入到火熱的扎根大地和社會實踐中去。
當年的報道中,我給了記者一個相對樂觀的回答:“對教師而言,不考核肯定不行,缺少外部約束機制,高校會墮落;但是,也不能讓考核把人考得煙熏火燎,把大學考成一個速生雞的養雞場。做一名大學教師,應該是‘發現興趣、呵護理想’的過程?!?/p>
十余年過去,我已不是“青椒”的年紀,但我的教學對象年齡始終穩定,然而從“90后”到“05后”的思想和行為特征、大學生的思想困惑與現實關切又發生了太多變化。好在,今天的我們較當初有更多平臺、能夠更深入地讀懂我們的教育對象的所思所想、所憂所盼。為人師者不能抱殘守缺、以不變應萬變,而是必須始終對世界保持旺盛的好奇和興趣;同時也需要教師有更多的換位思考,建構一種亦師亦友、共同研究探索、共同成長進步的師生關系。
由此看來,大學教師的幾個基本職能殊途同歸、相得益彰。有些事,犯不著那么焦慮,很多事可以去做,很多時間可以充實。但問耕耘,莫問收獲,以學術為志業,做問題中人,你不辜負學生,最終你也不會被任何人辜負。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