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冬天手腳冰涼麻木,是神經病變找上門的標志
原創 賈靜靜
▼本文作者▼

進入冬季,氣溫轉涼,許多糖尿病患者會出現肢體麻木、疼痛、怕涼癥狀,有的甚至引起下肢無力,行走困難,這就是糖尿病常見的一種并發癥,糖尿病神經病變。

糖尿病神經病變包括中樞神經病變和周圍神經病變,中樞神經病變主要影響大腦神經中樞所支配的區域,而周圍神經病變常常影響到肢體的末梢神經,比如出現手足末梢麻木、怕涼、刺痛感,或皮膚的蟻行感,或放電感,而痛性神經病變則會引起肢體的麻木疼痛,甚至徹夜難眠,嚴重影響到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質量。
西藥的治療方法
積極嚴格地控制高血糖并減少血糖波動是預防和治療糖尿病神經病變的首要措施。
除了嚴格控制血糖外,西醫用于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常見藥物有:
神經修復藥物:如甲鈷胺、神經生長因子;
改善微循環藥物:常用有前列腺素E1、貝前列素鈉、西洛他唑、己酮可可堿、胰激肽原酶、鈣拮抗劑;
抗氧化應激藥物:α?硫辛酸;
醛糖還原酶抑制劑:依帕司他;
其他:神經營養因子、肌醇、神經節苷酯和亞麻酸等。
針對痛性神經病變藥物的藥物包括:
抗驚厥藥:括普瑞巴林、加巴噴丁、丙戊酸鈉和卡馬西平等;
抗抑郁藥物:包括度洛西汀、文拉法辛、阿米替林、丙米嗪和西肽普蘭等;
其他:阿片類藥物(曲馬多和羥考酮)和辣椒素等。

中醫的治療方法
從中醫學來看,這種肢體的麻木、刺痛、怕涼等感覺異常,屬于“痹癥”的范疇,糖尿病患者出現了這種感覺,就屬于“消渴病痹癥”,而到了冬季,往往這種癥狀會越發明顯。
《黃帝內經》提到:“冬三月,此謂閉藏。……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
說的就是到了冬季,天氣轉涼,正是陽氣閉藏的季節,陽氣內藏則四肢失與溫養,故見以上癥狀加重。

此時要遠離嚴寒之地,靠近溫暖之所,莫使陽氣大量喪失,才是順應冬氣、養護人體閉藏機能的法則。違背這一法則,就會傷害腎氣,到了春天還會導致四肢痿弱逆冷的病癥。
所以冬季是痹癥的高發季節,同時又是預防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好時機。
中醫使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辯證治療“消渴病痹癥”,除了內服中藥外,還有一些外治法,如針刺、艾灸、局部中藥塌漬+紅外線照射、穴位貼敷(涌泉穴、足三里等)、中藥足浴(方用麻痛液、芍藥湯、鎮痛I號等)、穴位注射(足三里、三陰交、曲池等)、穴位點揉(太沖、涌泉、昆侖、太溪等),臨床上取得不錯的效果。
與此同時戒煙及血糖、血壓、血脂、體重等良好的代謝管理等是預防糖尿病神經病變發生的重要措施,尤其是血糖控制至關重要。定期進行神經病變的篩查及評估,重視足部護理,可以降低足部潰瘍的發生風險。

本文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介紹
賈靜靜
徐州市中醫院
內分泌科 主治中醫師
簡介:畢業于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專業,從事臨床工作6年,擅長于中西醫治療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甲狀腺疾病,更年期綜合征,汗癥等。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并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 報料熱線: 021-962866
- 報料郵箱: news@thepaper.cn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31120170006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滬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東方報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