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3
- +1
2024北京兩會 | 北京兩會代表委員們聚焦這些科技熱點→
1月20日,政協北京市第十四屆委員會第二次會議開幕。1月21日,北京市第十六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開幕,市長殷勇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會報告政府工作。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內容豐富務實,處處蘊含著發展信心,讓來自各行各業的代表委員都能找到共鳴。展望2024年的首都發展,大家表示信心滿滿、干勁十足!兩會期間,北京市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圍繞科技創新都有哪些感想和建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市人大代表、北京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 李冬妮:
關鍵詞:人工智能
近年來,我國人工智能產業在數據、算力、算法、應用場景等領域均取得重要進展,行業競爭力穩居全球第一方陣。她建議,推動人工智能企業和行業領軍企業高效協同、深度融合,加大力量建設高質量應用場景和高質量行業數據集。依托北京市創新潛能和資源優勢,結合政務、金融、醫療、文旅等優勢領域打造示范場景。面向制造業等傳統行業,將順義等區域優勢與天津、河北的制造底蘊相結合,建立京津冀場景建設與應用聯合體,加快人工智能研發成果落地應用。
市人大代表、天融信科技集團董事長 李雪瑩:
關鍵詞:專精特新
政府工作報告數據詳實,展現了2023年北京在高質量發展上的成績。在2024年重點工作中有建設北京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兩項工作,這兩項工作的發展,勢必會進一步推動新動能發展。她表示,希望能夠通過黨建引領,讓專精特新企業實現抱團發展,從而迸發出更強的科創實力。
市人大代表、快手科技有限公司副總裁 宋婷婷:
關鍵詞:數字經濟
政府工作報告列出的今年11個方面重點工作中,專門有一個方面是做強、做優、做大數字經濟,更好賦能首都高質量發展。她認為,北京數字經濟一直保持著領先地位,今年也將為經濟增長提供更強動能。北京發展數字經濟的核心優勢明顯,包括技術優勢、人才優勢、政策優勢、產業集聚優勢以及巨大的數字經濟用戶規模。規模的不斷提升、技術的不斷突破,正催生出越來越多的數字經濟新業態。
市人大代表、91科技集團董事長 許澤瑋:
關鍵詞:科技人才、成果轉化
關于在推進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時的人才引進問題,他表示,要解決人才的后顧之憂,就是要保障好他們的生活需求;關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他認為,如何界定科技成果的權屬,這涉及劃分科技成果比例的問題。完善相關政策規定,既鼓勵科學家創業,又能讓科研院所有所收益,更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市人大代表、北京四環科寶制藥股份公司總經理助理 張婉玉:
關鍵詞:醫藥健康
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加強原創新藥和高端醫療器械研發,培育生物制藥等醫藥健康產業新增長點。她認為,在創新、人才、市場等方面的助力下,北京醫藥產業也會發揮“發動機”的作用,預計將繼續保持增長。“北京藥”的品牌受市場認可,行業也非常看好北京醫藥健康產業的潛力。
市人大代表、北汽福田董事長 常瑞:
關鍵詞:新質生產力
北京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更有助于實現高質量發展。以氫能產業為例,最初一代的氫能源客車抗寒性能、續航里程、燃料電車發動機穩定性不盡如人意,但經過北京產學研用等各界攻關,氫能源客車逐漸擺脫了上述難題,可以實現零下30攝氏度極寒低溫啟動。他認為,北京科技創新和人才方面的優勢可以助力產業轉型升級,打通新質生產力發展的堵點、卡點。
市政協委員,奇安信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 齊向東:
關鍵詞:信息技術安全
在新一輪科學技術革命的背景下,抓住人工智能發展的機遇,并重視網絡安全的保護尤為重要。他認為,北京正在加快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在建設過程中,網絡安全是北京科技創新中心的一個重要分支。中關村在傳統的信息技術領域就有科技創新的優勢,這一輪科技創新可以抓住數字技術創新的牛鼻子,推動北京的發展。
市政協委員、建設綜合勘察研究設計院有限公司副總工程師 傅志斌:
關鍵詞:科技助力超大城市治理
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持續提升超大城市治理現代化水平,對加強超大城市災害預警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他建議,一是要開展城市災害類型和破壞機理研究與技術裝備研發。二是要建立適應超大城市特點的城市災害監測探測——預報預警——應急處置安全管理綜合體系。充分開發和利用智能科技,采用大地感知、天空地一體化監測技術、城市災害智能預警應急處置系統等,以科技手段協助提升北京超大城市治理水平。
市政協委員、信和集團副主席 黃永光:
關鍵詞:農業中關村創新發展
建設農業中關村,是北京推動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的重要路徑。他建議,要優化創新資源配置,強化農業中關村建設投入保障,在加大公共財政投入基礎上,可以設立農業中關村專項債券,創建農業中關村發展專項基金或產業提升引導基金,引導社會資金和金融資本進入農業科研領域,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農業創新型企業。要落實企業激勵機制,優化人才引進政策,增加農業中關村相關的職稱申報推薦通道,以成果轉化與推廣為導向,針對入駐企業量身定制職稱評審標準。
市政協委員、振興國際智庫理事長 李志起:
關鍵詞:整合創新資源、優化產業結構
近年來,北京市在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方面取得顯著成就,但仍需進一步整合資源、優化結構,以科技創新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他建議,要加強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的協同,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建立緊密的產學研聯盟,促進科研成果的快速轉化和應用;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和交易平臺,提高科技成果的商業化成功率;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制定明確的產業政策導向,鼓勵傳統產業通過技術創新實現轉型升級;加大對新興產業的扶持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創新型企業。
市政協委員、天使智慧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 孫子強:
關鍵詞:綠色低碳新能源
他建議,要大力推進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新能源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及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的示范應用,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力爭在2025年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達到15%、實現萬億級產業規模,把北京建設成為綠色新能源消費及能源技術創新發展高地。同時,加強前瞻性、引領性核心技術攻關和示范應用。
市政協委員、畢馬威亞太區及中國主席 陶匡淳:
關鍵詞:營商環境
北京作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應牢牢把握“開放”這條主線,形成具有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吸引境內外企業和人才共享發展紅利是重中之重。他建議,相關部門出臺跨境個人服務貿易發展相關指導目錄,對跨境個人服務貿易等進行系統性指導,同時加強對跨境人才的服務,吸引更多人才來華發展,優化公共服務供給和社會資源有效配置。
來源:“創新創業中關村”公眾號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http://renzheng.thepaper.cn。















- 报料热线: 021-962866
- 报料邮箱: news@thepaper.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1120170006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沪B2-2017116
© 2014-2025 上海东方报业有限公司